◆王本秀
(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朝陽小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作業布置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既可以幫助學生溫故而知新,提升數學知識的轉化率,還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數學能力。因此,老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設計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作業,讓學生在快樂探究中提升自身的數學能力。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老師需要在課堂結束后,以課堂教授的數學知識為基礎,布置教科書后面的習題和同步練習冊。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應用的都是老師教授的知識點概念及固定公式,一旦遇到考察點復雜、難度較大的綜合型數學習題,學生會產生膽怯心里,不知道該如何解決,這樣的作業設計不能夠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弱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再加上數學知識本身枯燥無味,且作業量大,給學生的心里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占用了學生的課余時間,長此以往下去,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厭倦、恐懼心理不斷增加,失去了數學作業真正的設計意義,小學數學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目標發生改變,不再只注重學生的試卷成績,更重視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所以,在新課程環境下,老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創新數學作業的設計模式,以生活化的角度出發,最大程度地緩解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抗拒心理,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喜歡上數學知識,繼而優化小學生對作業的完成時間,增加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俗話說,數學源自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小學數學的主要教學目的,就是增加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因此,在設計數學作業時,老師應該把課堂上講授的知識點結合生活深度挖掘,將生活化教學加入小學數學的作業設計中,增加與知識間的熟識度,能夠激發小學生的興趣,提高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經過長時間的鍛煉后,學生會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邏輯思維,在生活中解決問題時,會從主觀上將數學知識帶入,強化生活與數學知識的聯系,在應用中加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建立數學與生活溝通的橋梁。以“圓”的學習為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將現實生活中的具體物體融入教學,讓學生能夠更直觀地了解幾何圖形的形態和表現形式,如籃球、足球、乒乓球等,在與實際連接的過程中,使學生明確圓的概念及多元化應用;在設計數學作業時,老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實際例子,讓學生找出生活中的圓形物體,如學生佩戴的眼睛框、鐘表、燈具、水管,等等,學生在作業中更好地感知圓的幾何知識,體會學習數學的真實意義,這樣的數學作業設計突破了傳統作業設計的束縛,將抽象化的知識點生活化,學生在轉化的過程中,既可以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又可以提升自身應用知識點的能力,在不斷練習中形成符合自身發展的數學思維,為學生后期學習其他復雜的數學知識點做鋪墊。
數學作業的有效設計,實質上就是檢驗數學的教學實踐過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都可以用數學知識來進行解答,因此,老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應該更注重學生對生活的感知,使其深刻的認識到學好數學的重要性,數學知識更像是一種生活化的組成元素和載體,學生在收集生活素材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知識應用帶來的便利,讓學生了解到“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是非常正確的。在這樣周而復始的生活化應用中,學生提升了自身的理解能力和應對能力,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問題的關鍵點,激活小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以“雞兔同籠”問題為例,這是小學數學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類型,極其容易誤導學生,這個問題最早出現在《孫子算經》中:“雞和兔子在同一個籠子中,一共有49個頭和100個爪子,請問雞和兔子各幾只?”這其實就是一個生活化的數學問題,學生在解答的過程中需要以生活中的實際經驗為切入點,為老師的數學作業設計增加資源。在教授解題的具體思路時,可以利用假設法,假定籠子中的動物全是雞再進行計算,再假定爪子的數量,計算出的結果與題目進行比對,當學生掌握了這種解題思路,老師就要結合實際出一些同類型的題目,檢驗學生是否能夠真正的掌握解題路徑,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生活化問題的引導下感受到數學的魄力。
興趣是孩子學習數學知識最好的引導者。因此,在設計數學作業時,老師不僅要通過題目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提升其發現生活化數學問題的知識點,還要增加數學知識的覆蓋面,全面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營造一個適合學生解決問題的生活化氛圍,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兩地形成問題”為例,這類數學問題在學生的習題中比較常見,造成了學生的視覺疲勞,若能夠稍微的進行改動就可以變成一個更加吸引學生好奇心的實際問題,如小明和小紅同時從距離為20km的家里出發到動物園相見,小丁以16km/h的速度騎自行車在小紅和小明之間不斷往返騎行,小明的速度為5km/h,小紅的速度為4km/h,若兩名同學正好相遇在動物園,問小紅和小明家距離動物園的距離分別是多少?實質上,考察的知識點并沒有改變,只是在設計的過程中增加了問題的新鮮感,學生也可以在探索中延伸出更多類型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時時刻刻都能在實際問題中應用數學知識。
最原始的數學知識用處就是來簡化生活問題的,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效果。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當今社會,信息化技術的應用率不斷增加,應用數學知識的范圍不斷延伸,因此,在小學數學的作業設計中,老師應該以身作為,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讓學生在榜樣的引導下形成正確的學習理念,使學生明確數學知識是創新科學技術的基礎,將數學學習環境立足在生活化場景中,以實際生活為出發點,對數學問題進行解析。以“溶解問題”為例,通過對習題的類型研究發現,溶質和溶劑的溶解問題在小學數學高年級中比較常見,老師可以以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為基礎設計這類問題,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如讓讓學生準備一些鹽和水,將10g的鹽加入100ml的水中進行溶解,得到了濃度為10%的水溶液,再讓學生探究添加多少克鹽能夠得到濃度為30%的水溶液、在鹽含量為30%的水溶液中加入多少水,可以得到鹽濃度為10%的水溶液,等等,這個動手探究的過程就是學習數學的過程,也進一步證明了數學與生活間具有非常強的聯系,數學知識在無形中改變學生的生活,老師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及時糾正不良的學習風氣,培養學生對學術知識的嚴謹性。
綜上所述,新課程理念增加了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難度,但設計生活化小學數學作業可以養成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小學生對生活問題的解決能力,也可以提升老師的小學數學教學水平,從根本上改善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關注度,對小學生的后期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