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亮
(山東省蘭陵縣卞莊街道沙窩小學)
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知識的來源,也是所有教學和科研的必然歸屬。教學是知識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經驗能力是所有教學的關鍵,也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核心元素,只有讓學生真正獲得生活感悟和實踐能力,只有將這些知識應用生活實踐中,才是有效的教學,才能真正發揮教學的價值。同樣在數學教學中,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才能讓學生更加直觀具體地感知知識,體會這些知識的產生和應用情景,真正轉變成學生的經驗和素養,并進一步推動知識發展和能力提升,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數學教學融入現實生活,讓數學真正回歸生活的本真,不斷強化學生的生活意識,引導學生在具體生活中體驗和感知數學,運用數學思維分析問題,不斷增強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將數學融入生活,讓數學知識更加生活化、形象化、具體化,實現數學教學與生活的對接,引導學生從關注書本到走進生活,感知數學學習的樂趣,體悟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教育的本質是生活,引導學生從社會生活中去理解和認識數學,不斷強化學生的社會實踐和生活應用意識,這樣才能讓數學教學真正回歸本真。
例如,學習“測量”的相關知識,不僅讓學生了解長度單位,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建立學生的長度概念,形成一種判斷分析模式。并且學會用相關的測量工具去測算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在具體的實踐中去感知長度單位。鼓勵學生運用各種工具測量生活用品或者其他物品的高度、長度、寬度等,去丈量更長的距離,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這樣,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就能感知生活中具體實物的長度概念,并且能夠學會從生活中應用數學,從而不斷強化學生的應用能力,真正實現數學教學與生活的密切融合,實現教育的本質回歸。
問題是引發學生思考和探索最為重要的誘因,也是培養學生思維、增強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重要媒介。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去解釋各種生活現象,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鍛煉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教學不僅培養學生的基本運算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將這些計算公式和運算方法應用到相應的問題情境中來,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去感知這些數學知識的應用,體會知識的來源,感知知識解決相關的問題程序和情境。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為學生創設更具生活化和趣味化的生活問題情境,針對不同情況運用不同的方法,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例如,植樹節到了,要組織學生去參加植樹活動來更好地綠化環境,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如果要在一個正方形的地塊上種植424棵樹,每條邊上會有多少棵樹?該題不僅將數學學習和應用與生活情境情景融合設置的具體應用問題,掌握一般的除法算式,還要結合具體情況來分析計算。正方形的四角要栽上樹,如何將424棵樹均勻的種植在正方形地塊的四周?讓學生計算出每條邊上有多少棵樹。學生直接運用除法計算,424÷4=106。如果讓學生先畫圖模擬種植情況,學生就會發現不能操作,然后再讓學生具體分析探究,他們就會明白四周種植的樹具有特殊性,要先在正方形的四個角分別種植一棵樹,然后再將剩下的樹苗均勻地種植在四條邊上,這樣才能種完,而且又非常整齊美觀。這樣就要先424-4=420,再用420÷4=105,每條邊上再種植105棵樹。最后去計算一條邊上種植樹苗數量的同時,需要加上兩個角的樹苗,這樣每條邊上都有107棵樹。這樣的數學問題情境不僅與生活相融合,而且能夠培養學生靈活思維能力,讓數學教學充滿趣味。
小學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引導學生更多地參與課外實踐,布置相關的課外實踐作業,參與更多的生活實踐,以此來強化學生的生活應用意識,鍛煉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真正讓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感知,在實踐中深化和提升。教師結合學生實際,以任務驅動法教學,鼓勵學生從各種數學知識中找尋與其相對應的生活情景,從生活中探尋更多的應用案例,組織學生進行生活化合作探究,真正從生活應用中感知,不斷拓展學生的生活實踐感知范圍,保障教學的實效性。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注重與學生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在教學中不斷創新和改革,真正實現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深度結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