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娟
(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馬蘭屯鎮第二中學)
目前,一部分教師認為《道德與法治》課程相對于語、數、外這些主要課程其重要性不高,在中考中占據的比例也較低,導致任課教師對此門學科教學并不是很重視,盡管在剛結束的兩會中特別提高了有關教師和編制問題的討論,但是針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卻比較少,任課教師存在感和價值感不足,對教學有所懈怠。
在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因為部分教師缺乏法律方面知識,在實際教學中,只能依賴教材,按照教材內容進行照本宣科,枯燥的法律知識講授無法和學生的情感及價值感相聯系,學生聽完可實際收獲卻很有限。尤其是針對該學科教學評價機制的不完善,導致很多學生只能死記硬背知識點,而聯系生活實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差。
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授課方式仍是單一的講授法,新課改后《思想品德》更名為《道德與法治》,如何把握課程的性質、抓住教材內容的本質、如何有效地進行教學,這都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討,如果仍是按照舊有的理念和實踐進行教學,那么必然不利于學生健康發展。
當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產生一定興趣時,他們更傾向于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基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下學生學習效率才會高。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知識更新換代速度的加快,新時代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因此,新課改大力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實踐中,這是培養其自主學習道德與法治能力的基礎。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時,一些教師教學方式單一,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那么,教師有必要進行改進,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選取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生動有趣的案例,或在教學中主動穿插與他們年齡段相同的事物,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培養他們對教師的好感,調動起他們學習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興趣,自然會推動教學更有效地開展。
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成長的節拍·中學序曲》中,為了讓學生可以懂得中學時代的獨特價值與意義,了解中學生活學生要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高他們融入新集體、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小組交流法來進行教學。通過要求學生進行小學生與中學生的角色扮演對話,引發學生對兩種身份的思考,帶來學生去發現兩種生活的不同,幫助剛剛進入中學的初一新生去更好地適應自己的角色。這是教師進行語言導入:“上了中學,你覺得自己長大了嘛?為什么?你對自己的中學生活有怎么的期待呢?請前后為一小組進行了解,談談自己的想法?!睂W生們面對小集體、熟悉的對象更容易敞開心扉,四人的小組可以滿足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讓他們通過主動地自我表達和傾聽,實現對這一話題的交流。在交流結束后,教師注意總結:“無論我們想不想長大,鐘表的指針都不會停止擺動。如今我們已經從小學生成才為了一名中學生,在新的起點上,我們都要奮發向上、積極進取,成為一名自信、自主、獨立的少年!”通過體會在集體中扮演的角色,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和責任,引導他們樹立一種獨立、自信的品質,這種方法很好的提高了學生的興趣,鼓勵他們都能積極主動學習道德與法治。
傳統的初中課堂往往以“灌輸”教學為主,學生被動式地接受新知識。忽略了學生本身的情感交流,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新課程改革下的《道德與法治》,應該注意改進教學方法,在課堂上注意師生互動和了解,打造一個和諧、輕松的課堂,讓學生在“玩中學,做中學”。
在實際教學中,提升課堂師生互動實效性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
首先,教師可以創設特定的情景模式,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例如,在七年級上冊《友誼的天空》這部分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入一些關于友誼的經典影視片段,如《瑪麗與馬克思》,盡管它以動畫片的形式出現,但本片如同它的灰暗陰沉的影像色調一樣,充滿了黑色幽默,用簡單的影像講述了簡單的故事,但是卻讓我們感受到友誼的偉大。在視頻結束后,我鼓勵學生們互相分享自己的感受,我也借助這樣的交流機會去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F在的初中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通過交流我驚訝地發現他們總是喜歡通過打游戲來度過休閑時間,這也催生了很多“網癮少年”。借助科技手段,我們活動空間越來越大的同時,可心靈的空間卻越來越狹窄,狹窄到我們有時都蜷縮在網絡之中,正如同影片中的瑪麗,瞪著一雙無辜的眼睛偷窺著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所以說,一定程度上瑪麗和馬克思的故事就是我們這個現實世界的一個縮影,影片中主人公是用寫信交流感情,而現在則是用網絡編織神話。這一節課的交流環節,引入了影視也聯系了現實,很多學生表示深有感觸和啟發,我鼓勵他們走出課堂,多結交朋友,而不是沉迷于游戲的虛擬世界。
其次,教師可以沿著自主探究式教學,在實踐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過鼓勵學生主動地去研究某個課題,形成自己的知識構建,同時在合作中提示自身組織協調和交際能力。例如,在《友誼的天空》這一單元中,其教學重點為“交友要講原則”。進入青春期后,學生對友誼非??释拖蛲捎谡`讀友誼、交友不慎會產生消極作用,學生需要這方面的指導和教育。因此,教師可以以“如何交到真正的朋友”為話題,讓學生進行探究討論,以小組為單位寫出一份“交友計劃書”,內容包括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交友方法等,提升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當學生掌握了道德與法治的理論知識時,學生就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學會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讓他們在活動中受到啟發。
例如,在《我與集體共成長》這部分教學中,我就鼓勵他們走出課堂、走近社會,去發現自己身邊的榜樣。有的學生走上街頭,去了解城市清潔工這一群體,幫助他們做力所能及的勞動,在與他們交流過程中,學生感受到這一職業的艱辛與偉大,城市的清潔離不開這一群體的努力,很多學生感嘆地說,以后再也不隨地亂扔垃圾了。有的同學則走進了社區,幫一些家里年輕人在外的老人做一些家務活,談心,發揚了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通過開展多樣的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獲取道德與法治知識,得到教育和啟發。
隨著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不斷完善,我國民眾的法治意識也在不斷增強。法治意識培育,逐漸成為我國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程中的重要任務,初中生是祖國的未來,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教育者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對初中生的法治教育,促進其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