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婧
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與成長的重要時期,初中語文作為中學階段一門重要的學科,語文素養的培養不僅為學生高中階段進一步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也關乎著學生終身的成長與發展。伴隨著新課改的步伐,初中語文教學也需要與時俱進,轉變教學思路與教學方法,以適應新課改的目標與要求。
初中語文是中學階段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新課改對初中語文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與目標,要求語文教師要正確把握語文教學的特點,鼓勵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初中語文教學對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初中階段的語文教材除了基礎性知識,還有大量強化情感與價值觀的文本,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走進文本,理解文本蘊含的情感與思想,從而內化并培養學生的品質與素養。初中語文教學對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培養與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目標,也貫穿著語文教學的始終。語文學習在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塑造學生人格與品質以及陶冶學生情感等方面有著許多天然的優勢,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發掘與引導。
受升學考試等壓力的影響,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自由開放的課堂仍比較少,大多數語文老師仍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的課堂講授為主,忽略學生的感受與想法。這樣的課堂形式單一,氣氛也不夠活躍,很容易造成老師苦口婆心宣講,學生卻聽得昏昏欲睡的狀態。同時,單一的教學方法也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學生沒有思考與探究的時間與空間,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極為不利的。
當前初中語文教學存在的一個首要問題是大多數語文教師不是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而是單純地進行課文教學。不少語文教師認為語文教學的任務就是把課文教好,課堂講授緊緊抓住課文內容,而且不少課文在教學過程中被人為分割而變得細碎零散,失去了文本原有的意義,這樣的教學方式很難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我們主張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生活化語文教學正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學習。”語文教學也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只是單方面的傳授,而需要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的情感與想法。老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課文中的情感因素,通過情感來感染學生,讓學生代入文本內容,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情景創設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需要教師根據課程內容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來靈活選用。例如在講授《沁園春·雪》時,教師可以先利用PPT播放大雪紛飛的北國雪景圖片,然后引導并詢問學生“你們心目中的雪景是什么樣呢?是大氣磅礴還是靜謐神秘的?”在學生們經過思考并回答后,已對雪景有了自己的經驗與情境,此時再進行課文的學習,學生們大多是帶著感情來閱讀的。同時在課文之外,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們進行擴展閱讀,推薦毛澤東的其他經典詩詞讓學生們閱讀。對于一些戲劇類課文,本身就非常適合來表演,教師可以提前引導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學生在扮演前需要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人物性格特征與戲劇沖突,在查閱的過程中也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我探究與學習能力。課堂表演時老師可以進行相應的引導,表演完成后由其他學生發表看法,最后由老師進行點評與總結,經過角色扮演,可以極大地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們對文本內容有更深入的體驗與理解,比單純的課文講授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讀出來,這無非如孟子所說的“以意逆志”,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委婉……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這就充分說明了誦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反復的誦讀是培養閱讀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也可以通過誦讀讓學生體悟文本的美感,提升學生的閱讀品味,促進學生的美育。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春》時,文本描寫的是春天的景色,但學生可以通過老師的引導,反復誦讀后,從文本優美的語句中可以讀出春風的溫柔與春雨的綿綿,眼前仿佛是春意盎然的爛漫圖畫,從而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此時已無需老師再進行更多講解,學生自己也已體會到文本的美感,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審美能力,給學生帶來美的熏陶,心靈的凈化,情感的深化。
總的來說,初中階段是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黃金時期,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學生語文綜合素養與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到的,需要我們廣大一線語文教學工作者不斷探索與嘗試,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尋找更多的教學思路與方法,并將這些總結為教學經驗,為更好地開展語文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