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低年級學生因為年齡的特點,他們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認知還停留在感性認知階段。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開展生動、有趣、直觀的探究學習。本文圍繞如何遵循兒童認知特征開展探究學習進行闡述,旨在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低年級;探究;教學;興趣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探究知識的過程。”我們知道,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時間短,容易分散。這就需要在教學中遵循兒童的認知特征,通過直觀或趣味的知識呈現,引導他們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中獲得知識。這樣,在經歷親身體驗和探索中解決問題,從而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一、 豐富教學形式,突出課堂探究教學
布魯姆的教學觀認為,不斷地豐富教學形式是取得理想教學效果的前提。小學低年級學生感性認識較強,他們的有效學習時間很短。所以,作為數學教師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不斷豐富教學形式,以引起他們探究學習的欲望。實踐證明,只有將學生們的欲望活躍起來,才能讓學習活動進行下去。例如,在教學《認識圖形》時,就把班級中的學生分為男女兩組,并要求他們打開學具盒,找出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圖形,并讓他們觀察和拼接,找出組合圖形面積計算的解決方案,兩個小組進行搶答,看哪個小組搶答的多。這樣的競爭模式,不僅激發了學生們學習和探索數學知識的積極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團隊意識。讓學生發揮自己的主動性,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之后,教師再上臺針對學生們討論的不足之處加以補充和總結,使得學生們更好地吸收所學的新知識。由此可以看出,只要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探究活動的開展,才能讓學生了解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從而徹底摒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的弊端。
二、 聯系生活教學,感受數學實用價值
生活是知識的源泉。實踐證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同時,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新課改以來,生活化教學模式被更多的教師采用,注重聯系生活實際把復雜的數學知識直觀化,從而調動了小學生探究學習的動力,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元、角、分”時,因為元角分的換算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和重點。因此,在教學中首先通過游戲讓學生學會了1元等于10角,1元等于100分這樣的換算關系。但是,我們知道元、角、分在實際應用中并不會那么簡單。于是,就聯系小學生的實際生活開展教學。緊接著分成幾個步驟教會學生對元角分的計算。通過簡單的購物,這樣加起來就顯得很簡單。比如:3角+2角=5角,但在涉及到進位時學生就不知道如何算了,或者就直接忘記了進位。最后,就教學生對于購物時我們要用的就是分層算法:先算分加分,如,2分+8分=10分,再計算角加角的,如,3角+6角=9角。最后,再計算元加元。這樣聯系生活實際,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還探究了元角分的換算關系。
三、 探究知識過程,提高學生理解能力
心理學研究認為,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有了解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才能深入地理解知識、內化知識。知識通過何種形式呈現給學生,這是教師教學的藝術。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給我們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提供了條件。通過多媒體動畫、視頻、音響等功能,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學《分米、毫米》時,就利用多媒體圖片給學生展示長度單位,讓學生初步感受分米、毫米等。接著,讓學生把自己的鉛筆作為長度單位與展示的對象進行長短比較。經過這樣的過程后,學生初步認識了長度單位。緊接著,讓學生觀察1分米到底有多長,為學生創設了自由選擇的空間,學生找到了多種答案。這樣,讓學生在尋找分米的過程中體會到自主選擇的輕松與快樂,有效地開拓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最后,讓學生在3把不同長度的尺上找最多有幾分米?你是如何想的?看看幾個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長方形長是1米?為什么?通過提問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從而提高理解問題的能力。
四、 開展實踐活動,體驗數學實用價值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重視通過實踐活動獲取知識,驗證知識,最后形成穩定的思維傾向。基于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意識到解題過程中使用的數學知識,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體驗數學的實用價值。這樣一來,就把理論知識轉變為實踐知識,從而提高對知識的理解與內化。例如,在教學《時、分、秒》時,我們知道,時間是相對抽象化的概念,低年級學生理解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此時,教師要通過實踐活動來幫助學生理解。于是,就利用生活實踐來幫助學生理解時間。首先,利用“丈量時間”的方法來感受時、分、秒,以課堂上的10分鐘與40分鐘,幾點上課到幾點下課等進行比較。不僅要進行這樣的比較,還要多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如讓學生參與制作時間作息表等,這些需要細心觀察、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在動手操作之前,還要注意讓學生明確任務,帶著問題去動手、去操作、去發現。這樣,學生能更直觀地體會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實踐證明,開展相關的數學實踐活動,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充分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學習,去體驗數學學習的過程,從而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所以,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給學生交流與討論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尋找獲得結論的辦法。這樣,不僅拓寬了學生的學習空間,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宋立新.淺談如何構建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J].新課程,2017(11).
[2]張俊華.淺談如何構建快樂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J].學周刊,2017(8).
[3]李鳳榮.淺談如何構建快樂的小學數學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2016(4).
作者簡介:
毛佳佳,江蘇省淮安市,江蘇省淮安市紀家樓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