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一輪基礎課程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我國教育部門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怎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增強教學的豐富性和趣味性是廣大小學數學教師一直在思考和關注的問題。而主題圖教學方式的提出有效改善了教學現狀,教學中對教材主題圖的應用,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熱情,還能加深學生對概念知識的理解。本文主要通過對主題圖教學方式的分析探討,提出有效的應用參考策略。
關鍵詞:主題圖;蘇教版教材;小學數學
由于數學概念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謹的邏輯性,學習過程枯燥復雜導致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普遍對數學學習存在抵觸情緒。因此,我國相關部門依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新課程的實施標準,對小學數學蘇教版教材進行了調整和改變,教材中主題圖的插入不僅可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還能促進學生對概念知識的吸納和理解。
一、 小學數學蘇教版教材的主題圖特點
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主題圖生動形象、直觀明麗,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主題圖依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結合素質教育理念,有效促進了學生觀察能力與思考能力的綜合發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依據圖片內容將概念知識與實際生活實現有效的聯系和銜接,形成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而使學生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二、 主題圖在小學數學蘇教版教材中的應用策略
(一) 合理把握時機實施主題圖
教師針對于主題圖的選擇,要在詳細理解課本知識的基礎上,通過結合教學步驟和內容,選擇最恰當的時機通過主題圖將數學知識呈現出來,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及實際教學狀況,以小學生的認知程度為根本,選擇最適合學生的主題圖。比如,在教學《找規律》的知識內容時主題圖中有彩旗與盆花等物品,教學中要求學生通過觀察來指出第15盆花是什么顏色,但主題圖盆花的情境具有一定的故事性不能夠形象直觀地表達出教學的核心,教師可以嘗試做出適當的調整,重新編排盆花與彩旗講解順序,讓學生利用盆花的情境,先講解教學例題,縮小學生的觀察范圍,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夠豐富教學資源,將主題圖的教學效果充分發揮出來。
(二) 合理整理內容處理現有資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現有資源進行整理,根據每個班級中學生的特點以及興趣愛好,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狀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進行教學。例如,在學習《分一分》的相關內容時,教材中的主題圖是一個商店,商店里的東西不僅多,而且非常雜亂,所以導致很多學生面對這些狀況根本不知應該如何下手,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也在逐漸下降。所以針對這些問題教師選擇學生比較熟悉一些主題圖進行替換,從學生的生活方面出發,向學生展示顯示一張比較臟亂的房間主題圖,讓學生根據日常中所掌握的分類知識,對房間進行整理和分類。教師通過調整主題圖,選擇學生比較熟悉的內容進行教學,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會更加積極和主動。
(三) 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讓主題圖活起來
教材中的主題圖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在主題圖的探索和觀察過程中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在《解決問題》這一知識環節,提供了買東西與蹺蹺板等多個思維表象的情境圖片,使學生可以通過對主題圖的觀察和探索,結合具體知識問題進行思考、交流、探討,促使學生能夠在思維的碰撞中快速掌握知識概念。此外,為了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應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優勢,讓原本靜態的主題圖活起來,以一種動態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力。例如,在教材中有很多相關小動物的主題圖,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小動物吸引小學生學習,但是學生長時間面對靜態的小動物,長時間下去會覺得毫無新意,學習熱情和動力也會逐漸減弱。教師可以嘗試讓主題圖“活”起來,設置相應的教學情境,將小動物們放在大森林之中,再配上一些聲音,引導學生走入教學情境,將數學知識與情境相互融合,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學生在感受新鮮教學模式的同時,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也會相應提高,從情境中學習到了更多的知識。
三、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數學素養培養的小學數學課堂優化策略研究,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在課堂中應用教學主題圖,可以有效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熱情,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適時合理應用主題圖教學內容,利用最恰當的圖片讓數學課堂更加具有豐富性和趣味性,從而使學生在數學知識的學習中感受到輕松和快樂。
參考文獻:
[1]顧正理.創新:運用主題圖的永恒話題——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主題圖應用的案例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4(20):25-27.
[2]陳昌賢.如何利用主題圖輔助小學數學課堂教學[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16).
[3]柳偉.讓主題圖高效地“行走”在教材與學材之間——蘇教版小學數學主題圖使用現狀掃描與問題診療[J].小學教學參考,2013(29):46-47.
作者簡介:
彭錦眉,福建省寧德市,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