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雁灘鄉第一小學)
近年來,我國的教學模式不斷改革,新課標作為當前我國課程教學的基礎綱領性文件,標志著我國教育模式改革進入新階段。在新課標下,小學作文教學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善于觀察事物的能力,引導學生注重課外閱讀,從而獲取豐富的課外知識,促使學生養成積累寫作材料的習慣,使得學生寫作靈感充分發揮,并進一步拓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想象能力,提升行文邏輯縝密性與趣味性。如此,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同時教師應注意與學生形成良好互動,讓學生在寫作中融入情感,寫出富有靈魂的作文。
目前,我國仍以應試教育為主,這導致學生寫出來的作文類似于“八股文”,沒有新穎性、創新性,多是千篇一律的作文。并且,現在的學生普遍缺乏觀察生活、明辨是非的能力,因而寫出來的作文往往沒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同時,想象力不足導致作文沒有趣味性、可讀性,類似的問題鱗次櫛比。這里主要分析以下幾種問題:
各學校、老師通常為了升學率只重視學生的成績,而忽略對知識技能本身的鍛煉與培養。在傳統的作文教學中,教師通常按照“八股文”的方式教學,使學生養成了在規定的框架內寫作的習慣,學生越來越不重視寫作材料的積累,教師也不強調,因而造成學生語言能力的匱乏。“八股”式寫作雖然能讓學生取得不錯的分數,但卻使文章失去了新穎性、獨特性,變成一灘沒有靈魂的死水。
教師在上寫作課時,往往是根據預先設定的主題來進行教學,教授學生每個段落應當寫作的內容,有哪些詞句可以描繪。通常情況下都是教師在講,與學生之間基本沒有互動,亦無有趣的課程情境,學生無法親身參與到寫作中,同時由于缺乏想象力,更難以寫出靈動的作文。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應忽視對學生課外閱讀的要求,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寫作技巧,是無法從根源上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學生知識儲備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寫作水平的高低,因此,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儲備、素材積累。同時,教師應注意,在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時,需教會學生怎樣讀書、如何在閱讀中積累寫作材料。大多數學生在完成課外閱讀時僅僅只是用眼睛看而已,并未能從閱讀中獲取知識,更遑論積累寫作材料了。因此,教師需要教授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并做檢查,以此來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俗話說:“藝術來源于生活”,學生寫作的素材也應當從生活中去尋找。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沒有豐富的閱歷、社會經驗不足,若沒有教師的正確引導,他們往往很難注意觀察生活細節,更難以寫出優秀的作文。當然,善于觀察生活細節對于寫出優秀的作文仍然不夠,需要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將生活細節進行藝術加工,從而升華為作文內容。現如今,學生年齡越大越易喪失想象力,因此,教師必須在平時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想象思維的培養,將生活細節與想象思維相結合,學生才能在寫作時落筆生輝、文思泉涌,才能寫出富有生活氣息的藝術文章。
大多數情況下,除了美術寫生,教師教學一般都在教室中進行,對于寫作教學來說,僅在教室中教學是不夠的。本來書本上的教學內容就遠離生活,狹小的教室更無法使教師與學生進行良好互動,學生也就無法體會上課的內容,亦不會在寫作中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因此,教師應當組織課外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切身體會課程內容。優秀的作文不僅要有生動的語言描寫,更要有真情實感的投入,如果優秀的語言駕馭能力是身體,那么情感就是靈魂。一篇作文若是空有華麗的辭藻而無真實的內容,讀起來便會令人感到空洞,不能觸動讀者內心。課外實踐教學,能夠在教師與學生間形成良好互動,良好的實地教學氛圍,可使教師順利地帶動學生融入情感。如此,寫出的作文才不會脫離實際、空洞乏味。
綜上所述,新課標下小學作文教學,需要教師轉變教學策略,總結教學經驗,引導學生善于觀察生活,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積累大量的寫作材料、培養想象能力來融入真情實感,切實提高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