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地方高校創新創業育人體系未能充分體現“多元化”、與專業教育結合不緊密、實效性亟待進一步提高等問題,提出構建以培育學生創新創業素養和能力為主線,堅持與“素質—專業—通識”教育深度融合,涵蓋“全覆蓋、全過程、全方位”的創新創業育人體系,論述保障其有效運行的措施:建立常態、精細的管理長效機制;建設橫縱交錯的校內外協同機制;完善規范、多維的評價考核機制;健全激發原動力的利益激勵機制。
【關鍵詞】新時代? 地方高校? 創新創業? 育人體系? 路徑? 機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C-0009-03
當前,社會正掀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到2035年躋身到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開啟新時代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航程。作為區域性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和主戰場,地方高校如何建構全方位、深層次、高效率的創新創業育人體系,培育造就大批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是新時代地方高校主動對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使命、主動響應“建設創新型國家”重大戰略的新任務和主動回應新時代創新創業教育提質增效發展的新要求。
一、地方高校創新創業育人工作的必要支撐
(一)國家層面——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作為新時代的一個重大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必須通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為其提供創新創業型人才支撐。作為科技的第一生產力、人才的第一資源和創新的第一動力的有機聚集點,高校教育是激發形成人才和創新紅利、助推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原動力,必將成為推進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重大引擎。作為國家高等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地方高校應立足新時代的新形勢、新要求,緊扣創新驅動發展主題,推進創新創業育人及其改革深化,注重培育學生的創新素養與創業能力,造就優秀的創新創業團隊,全面提升學生創新發展的內在動力,主動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二)社會層面——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化解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精準對接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創新性舉措。社會經濟的改革,必然引領教育領域的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的是激發創新創業創造潛能,與高校的創新創業育人極為一致。高校創新創業育人實踐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素養、創業能力以及創造額外的就業崗位,促進社會經濟增長。地方高校創新創業育人要立足多樣化、個性化需求,以市場為導向,以提質為目標,發掘新型供給,提升供給力,厚培激發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為助推地方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打牢根基。
(三)學校層面——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人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人才是新時代最迫切的需求,它關系到我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高校教育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是創新創業人才培育的主陣地,為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地方高校應主動適應新時代需要,牢牢把握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倒逼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傳統模式轉型,優化課程設置與培養方案,深化創新創業協同育人機制,建構創新創業育人生態系統。
二、地方高校創新創業育人體系建構面臨的問題
(一)育人體系“多元化”未能充分體現
新時代,國家要求高校面向全體學生實施“融合式”“普及式”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激發的學生創業潛力,實現創新創業育人的可持續發展。高校多數是結合實踐性經驗,從課程、校園文化載體、平臺建設、校企合作等單個維度推進創新創業育人工作,比如,廣西民族大學開啟“校中校、院中院”校企合作模式,與區內外企事業單位合作共建實體,共同推進創新創業育人工作;廣西財經學院建構創新創業“基礎+能力+訓練+實踐”四大類課程體系,依托科技創新系列競賽、研修平臺和“人才實驗班”,建構產教融合的協同育人機制,形成創新創業育人合力。但這些育人體系在實際運作中仍不夠系統,“多元化”特征尚未得到充分體現。雖在課程、活動、平臺等方面大力推進,但受理念認知、資源條件等限制,創新創業育人并未得到有效設計,缺乏綜合性、體系性。
(二)育人體系與專業教育結合不緊密
通過專業教育掌握扎實學科領域知識是有效展開創新創業育人的基礎。國外很早之前就將高校的創新創業育人融入全民教育,其育人體系與專業教育緊密融合并形成模式。國內尤其是地方性的高校對創新創業育人目標定位存有偏差,受自身人才培養模式、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仍未將創新創業育人擺在學校人才培養體系重要的位置。以廣西駐邕部分高校為例,部分高校片面認為只要開設創新創業相關課程、開展相關實踐活動,就完成了創新創業育人任務,在建構創新創業育人體系過程中沒有和學校人才培養的定位有效結合,不善于發掘專業課程中的各種創新創業育人資源,尚未搭建起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育人緊密結合的新平臺,未能完成創新創業育人與專業教育二者相互交叉與交融的內在遵循。
(三)育人體系的實效性亟待進一步提高
創新創業育人是一個極具繁雜性的工程,其體系建構中展開的課堂教學、模擬實訓實踐應以全程管理和考評為基礎。當前,很多高校在創新創業育人體系建構與管理方面作出了積極探索,如廣西大學倡導創新創業“訓練—模擬實訓—項目實驗—企業孵化”載體的創新創業育人平臺建設。但其實效性亟待進一步提高,表現在:一是重“建”輕“管”現象較為突出,后續管理跟不上,發揮的實際育人效用較小;二是學校內部創新創業育人工作要素獨立,協同育人機制尚未健全;三是參與創新創業育人的各類主體多元化考核和全過程評價缺失;四是有效激勵機制尚未健全,師資隊伍投入創新創業育人工作的原動力還不夠明顯。
三、地方高校創新創業育人體系的建構途徑
地方高校要從新時代人才培養的實際要求出發,以培育學生創新創業素養和能力為主線,堅持與“素質—專業—通識”教育深度融合,建構“全覆蓋、全過程、全方位”的創新創業育人體系。
(一)堅持與素質教育深度融合,實現全覆蓋育人
創新創業育人是新時代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深化和重要突破點,素質教育為創新創業育人的具體推進提供參考和導航。針對創新創業育人體系建構“多元化”未能充分體現的問題,地方高校應從思想上提高站位,充分認識到創新創業育人工作是具有廣泛性和普及性特征的并覆蓋到全體學生的一種素質教育,將創新創業育人與素質教育深度融合,大力推進以多元化發展為導向的創新創業育人,實現創新創業內涵真正回歸育人本質;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與獨立性以及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與差異性,鼓勵他們保持個性化、多元化發展,訓練散發性、放射性思維,注重培育學生創新創業素養與能力,為培養多元化、個性化具有創新創業素質能力的新時代大學生奠定基礎和提供支撐。
(二)堅持與專業教育有效結合,實現全過程育人
創新創業育人是專業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著專業教育的時代前瞻性;專業教育是創新創業育人實踐的根基,能為創新創業活動提供知識和技術支撐。兩者的有效結合,是推進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正確選擇。地方高校將創新創業育人與專業教育有效結合,寓于學校專業培養方案,充分顯現在專業理論和實踐教學整個過程,助推專業教育充分體現本學科領域及其產業發展的前沿成果,激發學生專業興趣,給他們提供運用專業知識開展創新創業實踐的理論支撐;與“新工科”實踐相結合,在內容、形式、資源方面拓展專業教育外沿,讓學生創新創業本領的習得根植于日常專業教育,助推專業教育與市場、社會無縫對接,實現創新創業全程育人。
(三)堅持與通識教育系統整合,實現全方位育人
創新創業育人可以讓通識教育的時代特征更具體化,但通識教育能讓創新創業育人的推進更具明晰性、操作性、創造性。兩者的有機整合,能讓創新創業育人由注重知識轉向更加側重素質能力,不斷提高新時代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地方高校要圍繞自身辦學定位、辦學特色、地方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認知能力的規律,在結合自身所服務的行業領域特點和區域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將創新創業育人與通識教育系統整合,從課程集群、教學內容及其質量考核、實踐平臺以及師資隊伍等層面探索一套創新創業通識教育體系,實現全方位育人。
四、地方高校創新創業育人體系的有效運行
地方高校創新創業育人工作體系是一個相互聯系、作用的有機整體,我們可從管理長效機制、校內外協同機制、評價考核機制和利益激勵機制等四個方面為地方高校創新創業育人體系的有效建構與運作保駕護航。
(一)建立常態、精細的管理長效機制
地方高校要從解決重“建”輕“管”、后續管理跟不上、育人效用發揮較小等問題入手,堅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常態化、精細化的創新創業育人管理長期有效機制。在堅持統籌設計、分步實施的基本原則下,頂層設計和制定創新創業育人工作管理制度,建立涵蓋學校、職能部門、教學院、專業系部、班級等多個部門的創新創業育人管理聯動機制,從制度設計和組織架構上形成保障創新創業育人常態化、精細化管理的合力。
(二)建設橫縱交錯的校內外協同機制
在橫向方面,地方高校要重點打造“學校—政府—企業”的創新創業育人生態網。地方政府可為學校創新創業育人提供全面政策保障和社會環境,企業可提供更多崗位及其創業實訓實踐場所。在縱向上,地方高校要著力推進創新創業育人貫通模式探索,梳理校內各職能部門的工作職責和任務,集合它們的職能優勢與力量,實現創新創業育人工作各維度的有效對接與聯動,確保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全程獲得有力支撐和保障。
(三)完善規范、多維的評價考核機制
創新創業育人體系是一個長線運行過程,必須有科學、規范、多維的評價考核機制保證它的正常運轉,并能精準對該體系的實施予以評價、修正和調整。地方高校要在精準掌握創新創業育人體系建構的基礎上,建立健全包括課程、教學、實踐、師資、平臺及效能發揮等在內的多方面多維度評價考核機制,將學生受益、創新創業目標實現及其推動地方經濟情況納入評價指標體系,科學設計考核流程,為創新創業育人體系有序運行提供具體、規范的衡量標準。
(四)健全激發原動力的利益激勵機制
地方高校要建立一套能夠有效激發師資隊伍投入創新創業育人工作和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實踐的內生原動力的激勵保障制度,即可通過建設校內外孵化基地、設立專項基金和專項貸款、制定專門培養計劃、設立獎勵學分等措施,不斷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創新與創業行動;通過鼓勵教師走進企業進行實崗掛職和從事企業應用項目研究并納入績效考核,制定以利益共享為原則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斷增強師資隊伍投入創新創業育人工作的原動力。
【參考文獻】
[1]常青,李力.高校“多維型”創新創業實踐育人體系建設與運行機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
[2]董妍玲,劉春俠,潘學武.轉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7(18)
[3]董卓寧,孟憲博.新時代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范式探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8(3)
[4]夏力.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體系建構[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8(3)
[5]王沁.新時代下以多元化發展為導向的創新創業教育路徑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52)
【基金項目】廣西財經學院2018年度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科研課題“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創新創業育人體系建構研究”(2018SZA04)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韋聯桂(1982— ),男,廣西大化人,管理學碩士,廣西財經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學校教育與管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以及校園文化建設研究。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