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發展的必要性,提出明確合理的人才培養定位、明確聚焦解決物流技術能力培養的基本指向、強化學生跨專業學習的融合性、加強校企合作提升專業服務經濟能力等措施,構建新工科背景下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論述新工科背景下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的實施途徑:夯實學生專業能力,跨屆融合工科知識;凝練專業特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產教深度融合,多維度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高物流教師教學能力,應用信息化教學手段。
【關鍵詞】新工科? 高職院校? 物流管理專業? 課程體系? 構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C-0060-03
2017年6月21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推薦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要求從新理念、新結構、新模式、新質量、新體系五個方面概括新工科的內容。中國工程院鐘登華院士提出了新工科的內涵,即以立德樹人為引領,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調與共享為主要途徑,培養未來多元化、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高職教育以培養的學生實踐技能突出、綜合素質高為己任,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以畢業生與就業崗位無縫對接為先導,培養學生具備比較強的創新能力和潛力,畢業后能有更好的職業發展。新工科更加強調學科交叉性、知識創新性以及社會適應性,這與高職教育有一定的關聯性,也是在培養物流管理專業人才時比較有效的切入點。
一、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發展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專業的發展走工科之路是國家新興戰略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在教學上偏重實操性,要求學生掌握相關機器設備的操作與使用要領,這樣學生畢業后才能與企業進行無縫對接,但面對信息技術產業的迅速發展,學生在學習機器設備操作的同時,也需要培養工科思維,這樣才能更好地應用技術。因此,高職院校建設特色物流管理專業,能夠為當地經濟建設與發展培養合用人才,對于以文科管理學為主的高職院校來說更加尤為重要,智能時代來臨,智慧工具的應用甚至已經不再是物流管理專業本身的問題,而是需要大力推進物流管理專業全方位的建設與改革。
2015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2015年)》中,物流類基本專業有7個:物流工程技術、物流信息技術、物流管理、物流金融管理、工程物流管理、冷鏈物流技術與管理、采購與供應管理。從專業目錄中可見,有4個專業要求有工科基礎,有2個專業需要跨屆融合了金融學、財政學、經濟學等學科來建設。因此,跨屆融合、工管結合給物流管理專業建設指明了發展的道路。從物流管理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來看,也是需要有工科基礎。但目前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一是物流專業培養的畢業未能符合社會需求??傮w上講,物流管理專業建設要以培養滿足社會特定需求的畢業生為目標,物流最本質的特征是物品按需移動,實現空間和時間的轉移,最重要的兩項職能是倉儲與運輸?;诋a業需求建設專業,基于技術發展改變教學內容,這些都體現了該專業點所培養學生的主要服務面向,體現專業建設的優勢。隨著經濟的轉型發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商品的流動更具有其確定性和可查性。物流專業學生在掌握技術應用的前提下,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如果具備工科思維,能用工科的思維解決現實問題,那么培養的學生將來服務面向的是具體的社會需求,而不是泛泛的社會需求,以文科為基礎的教育學生在新技術的應用方面還有待提高。
二是學生獲取能力來源單一。物流產業的發展源于技術創新、信息化技術應用、智能工具的使用,具備創新創業能力是物流管理專業人才適應變化、引領變革的有力武器,是企業得以發展的有效助力??爝f行業只是物流所有產業中呈現的一種形式,但它也是需要新技術來支持高效的倉儲和運輸技術,使商品移動更有效。但目前物流專業教師對物流教學“做”的內涵和構成要素認識膚淺,物流管理專業教學現狀和教研需求存在企業業務流程不熟、實踐能力不強、理實相分離、物流技能不足,特別是智能技術應用尤顯不足、創新創造能力缺乏、信息化技術應用程度低等現實問題。結合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調查情況,發現部分學生學習熱情不高,上課玩手機,但大部分學生思維敏捷,思想活躍,動手能力較強,對新事物、新觀念適應性比較強,不喜歡教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學生的直觀感受和理解能力沒有得到提升,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由“要我學”轉為“我要學”。從學生的學習成績來看,主要還是以課程成績為主。課程由平時考勤、課堂表現以及期末考試成績等構成,應試教育痕跡明顯,而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綜合素質的考量以及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教育未充分體現。
二、新工科背景下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
(一)明確合理的人才培養定位
一是要有一個明確體現學生擅長領域和專業優勢的、能跨界融合的培養目標,相對明確學生畢業5 年左右的就業預期,便于畢業生明確規劃個人的職業生涯,如表1物流管理專業畢業生工作崗位發展表。
二是專業設置要有自身特色,符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要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以當地經濟發展總體趨勢來評價培養目標實現的可能性,以便達到專業畢業生的要求。目標定位清楚準確,學生畢業后走向工作崗位就會體現出專業所培養出來的人才特色。
三是要有能夠有效支持物流管理專業畢業生所要求達成的課程體系。在專業設置中,課程體系構建能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當前物流技術發展中的無人小車、分揀機器人、自動識別系統等都需要工科技術的融入,應以工科思維構建課程體系,以前沿科技發展來體現課程的融合性,將理論有效地融入各項技術提升的要求中,結合物流管理專業的基礎技能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使實踐教學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明確聚焦解決物流技術能力培養的基本指向
高職院校學生需要有新工科思維,明確和落實新工科教育的基本定位,并能解決基礎技術問題,要圍繞著基于“新工科”思維培養學生使用和掌握智能工具的能力來設計實施人才培養方案。我們從近年的比賽看到高職院校職業技能大賽中出現了工業機器人、智能技術應用等工科項目,正是要求學生能具體解決某一技術問題,提升學生的工科學習能力,要將這種能力的培養分解到教學的各個環節是中去,需要教師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分解,以理論支撐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強化學生跨專業學習的融合性
根據確定的培養目標,學生需要在掌握管理學科的知識以外,還要具有工科的知識,應鼓勵學生跨專業學習,在學習和掌握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學習專業知識,特別是重點掌握物流企業近年來所需要的工作技能和綜合素質能力,培養物流業務實際工作能力和素養,如表2所示。與此同時,要改革教學方法和考評方式,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工科思維。持續推進以工科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應用和專業建設深度融合,引導和鼓勵學生組隊參加科技創新創業賽事活動,學校要建設創業孵化基地和專業化創客空間,推動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四)加強校企合作,著眼課程建設,提升專業服務經濟能力
將物流產業和信息技術、智能工具應用的最新發展、物流行業企業對人才需求的最新要求引入教育教學過程,不斷更新現有的教學內容以及課程體系,構建滿足物流行業企業發展所需要的課程和實踐資源。有效地促進專業學生的能力全面發展,融入新工科人才的核心能力,創新培養思維,強化新工科思維,提升創新創業、跨學科交叉融合、自主學習、團隊協作能力。進一步強化學校培養的人才為產業發展服務的認識,依據產業需求建設專業,構建基于新工科思維的課程體系,加強校企深度合作,根據物流產業信息技術的發展前景,培養學生崗位對接能力,不斷地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創造能力。
三、新工科背景下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的實施途徑
(一)夯實學生專業能力,跨屆融合工科知識
學生在校學習不僅需要掌握現代物流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技術應用能力。基于“新工科”思維開設有關智能技術應用、信息技術應用等內容的課程,擴充學生的知識。同時,在教學實踐中,適當拓展學生的經濟學、管理學科的應用知識,便于學生理解和認識物流作業過程,特別是物流企業的運營、成本核算分析及控制,從而能對企業的經濟效益進行把控??傊?,為了更好地滿足新工科思維下的物流人才需求,教師要不斷地跨屆,課程講授不再局限于管理學科,還應融入工程技術類、機械類、網絡信息技術類等師資,培養“圖釘式人才”。
(二)凝練專業特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以財經特色為主的廣西高職院校地處泛北部灣經濟區,而且廣西有北海、防城港、欽州、梧州等出???,與部分東盟國家接壤。因此,在構建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時,應結合行業背景以及廣西區域特征,比如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的前身是糧食院校,具有深厚的糧食行業特色,可設置糧食物流專業方向,同時考慮面向東盟國家,可設置東盟物流管理專業方向。同時,智能工具的應用也需要學校開設智能設備使用等物流相關職業能力拓展類課程。
(三)產教深度融合,多維度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針對物流管理專業特點,要求學生不僅僅掌握基礎的理論知識,熟知物流的作業環節,還要能夠在工作生活學習中激發創新能力,解決企業實際問題。學校開設有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創新創業教育、社會實踐等課程。課程設置過程要充分體現創新能力提升的主線,引導學生就物流案例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開展物流企業參觀調研,要求學生撰寫相關報告,總結企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開展企業專家進課堂活動,近距離了解企業動態,讓學生能充分了解物流領域研究動態及企業物流技術應用現狀,開展物流作業項目競賽活動,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與創新意識。
(四)提高物流教師教學能力,應用信息化教學手段
開展校內校處實踐活動,學生通過情境再現、角色扮演法、企業沙盤模擬演練、物流系統仿真教學等多種方式模擬物流業務環節和工作流程,提高學生理解掌握物流專業知識及技術應用能力。學生這些能力的提升離不開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過程,所以構建基于新工科的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是大勢所趨,也是提高師資能力的有效途徑。物流管理專業教師要求綜合能力強,同時,我們也意識到物流專業建制時間短,教師來源廣,所學專業文、工、理均有,這也使得該專業改造起來比較容易。重點應放在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提高上面,從物流意識、物流教學方法、物流教學策略和平臺這三個層面提高教師素質,達到知行合一,并從自身條件出發以及改善外部環境不斷地提升教師專業知識和管理能力。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構建實踐教學平臺、校內學生學術活動平臺和校外專業實踐平臺,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和內容,產教融合教學做一體,深入物流企業開展實踐,用信息化教學平臺改革學業考核測評和評價機制,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課堂教學效果。教師的專業融合度也是構建師資隊伍時重要的衡量指標,具有工科背景的教師,在教與學過程中工科思維能得到體現。
當然,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應與專業教學內容融為一體,充分體現物流管理專業的內涵,而不能做成“水里拼盤”。“水里拼盤”所體現的依舊是應試教育下的課程講授教育,而我們所需要的“融合”是面向物流產業、與當地經濟發展相匹配的專業人才。管理學科與工科的有效融合,是基于產業發展大背景下實現跨界交叉,培養高技能復合型人才,從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形成特色專業,走融合創新之路。
【參考文獻】
[1]黃兆軍.高等職業院校新工科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9(1)
[2]徐亞利.“新工科”背景下基礎工程模塊化教學的探索[J].合肥學院學報(綜合版),2019(2)
[3]畢楊.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索與實踐[J].高教學刊,2019(11)
[4]孫慧.新工科背景下物流工程人才培養途徑的探索[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9(4)
[5]方瑜,郭紅鑠,吳意玲,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應用型高校物流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8(33)
[6]齊斌,馮宏偉,陳娟.高職院校新工科建設的幾點思考[J].機械職業教育,2018(7)
[7]劉霞輝,祝榮欣.新工科背景下物流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研究[J].教育觀察,2018(21)
[8]譚波.基于新工科思維糧食行業特有人才培養研究[J].廣西教育,2018(10)
[9]李華.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6(10)
【基金項目】2017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基于新工科思維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GXGZXJG2017A062)
【作者簡介】譚 波(1974— ),女,黑龍江寧安人,碩士,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戰略管理、糧食倉儲管理、高等職業教育。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