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國際物流崗位群對高職物流教學的影響及對策,國際物流崗位群對人才有專業素質和能力素質方面的要求,但我國高職國際物流教學存在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教學模式缺乏實踐性、教學方式落后、教學設施設備落后等缺陷,據此提出合理設置國際物流課程體系、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完善評價指標體系建設等改善高職國際物流教學的對策。
【關鍵詞】國際物流? 崗位群? 高職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C-0153-02
國際物流是國際貿易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涉外經濟活動,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高速發展,國際物流崗位對專業人才的需要越來越大,對人才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但現階段我國開設國際物流專業的高職院校對國際物流專業的教學并不完善,在教學模式和課程設置上較為生硬,需要摸清物流崗位群的發展趨勢和需要,通過改革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實現高職物流教學與國際物流崗位群的有效對接。
一、國際物流崗位群對人才的要求
(一)專業素質要求。物流產業屬于復合型生產服務產業,是支撐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和戰略性產業,隨著鋼鐵、煤炭等生產資料物流需求有所放緩,消費需求成為物流業的主要推動力,國際物流崗位群大多是生產企業內部物流和商貿服務物流行業,集中于采購、運輸、物流管理、貨運及單據處理等各個方面,對于在崗人員的專業素質有較多要求。首先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包括管理學、經濟學以及國際物流基本理論。其次,作為一名專業的國際物流崗位人員,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市場意識、團隊合作精神和較好的溝通能力是其工作基礎,在行業密集的現代經濟社會,專業化的物流管理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深厚的市場潛力,在崗人員必須具有一定的英語運用能力,以保證其在經濟管理部門、工商企業、自由貿易區等地的工作。高職國際物流專業應當注重培養能從事國際采購、供應鏈運作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國際化應用型和創新型高級專門人才。最后,專業的國際物流崗位還要求工作人員具備物流管理、規劃、設計等實務運作能力,優秀的國際物流崗位工作人員應當能實現物流活動在企業中的運輸、存儲、裝卸、搬運、包裝、配送和信息處理等過程的高效率與低成本,能運用物流服務與營銷知識、國際貿易知識等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的物流工作水平,促進國際物流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能力素質要求。國際物流的工作范圍很廣,工作對象不僅僅是物品,還涉及服務與信息方面,包括整個社會再生產過程,為保證物流工作的順利進行,國際物流崗位的工作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能力素質。包括信息技術的學習與應用能力、靈活協調的組織能力與面對突發事故的處理能力,在可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保證常規作業的執行,還能一并處理突發事件并執行附加任務,需要從業人員具備較強的異常事故處理能力,具備隨時準備應急作業的意識以及對資源、時間的合理分配并充分使用的能力。而現代物流企業的競爭力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信息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一名合格的物流從業人員必須熟悉現代信息技術在物流作業中的應用狀況,綜合應用物流信息技術來提高物流運作的質量和效率。
二、我國高職國際物流教學存在的缺陷
(一)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高職院校很多學生對國際物流專業理解并不透徹,在不了解自己專業性質和就業方向的情況下,院校培養的重點和專業性顯得更為重要。相對于理論知識而言,高職院校應當更為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崗位素質,在課程設置中更為注重崗位所需人才的技能。而目前大多國際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與實際的物流崗位需要并不一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缺乏動力,沒有明確的學習規劃和目標,學習過程中也不愿配合教師教學,導致所開設的專業課與學生適應崗位的需要脫離,學生在畢業之后更加難以適應崗位工作,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成為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大阻礙。
(二)教學模式缺乏實踐性。國際物流服務是一個動態的、連續的服務,保證服務質量的持續提高是物流行業人員提升和發展自己的基礎,國際物流崗位注重工作人員的工作實踐與工作經驗,需要工作人員在擁有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具備嚴謹周密的思維方式和合作奉獻的團隊精神。但是目前在高職院校物流管理的課程設置中,教材偏重理論,日常的考核評價也較為偏重理論知識,實踐課程課時十分有限,難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在缺少機會的情況下缺乏必要的操作能力,對其工作水平的提高形成阻礙。在市場瞬息萬變的情況下,物流服務對市場的適應表現出一定的波動性,物流崗位的工作人員作為服務提供者,需要具備相當強的異常事故處理能力,這就更強調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性。因此,高職院校加強對國際物流專業學生的實踐教學十分必要。
(三)教學方式落后,教學設施設備落后。現代高職院校基本都配備了多媒體教室,但這對實訓要求極高的國際物流崗位教學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國際物流崗位的某些專業課程需要計算機機房來配合,以組織更高效的課堂項目化教學。如物流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條形碼技術的實踐課,需要借助計算機和打印機來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有更深刻的印象。但事實上,很多高職院校針對國際物流崗位的實訓課堂建設并不完善,在教學方式上也很落后。師資力量薄弱,很多教師都是從管理、運輸、經濟等其他專業調過來的,在物流實踐上缺乏經驗,而部分專業物流教師盡管有豐厚的理論知識基礎和一定的物流工作經驗,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物流工作的更新換代,教師掌握的知識理論、實踐技能和教學方法都有所落后,難以適應新時代國際物流專業的教學需要。
三、改善高職國際物流教學的對策
(一)合理設置國際物流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是專業建設的核心內容,合理設置高職院校國際物流課程體系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只要清楚專業構建和課程設置的邏輯,明確專業發展的內涵和特征,了解就業崗位的主要類型和分類原則,才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把握重點。首先,高職院校要立足于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結合學校辦學條件、辦學優勢和專業要求,整合和運作校內外各種資源,科學合理地系統布置專業課程體系。其次,國際物流崗位需要相應的資格證書,學院在課程設置中應當加入相應的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專業素質,幫助學生通過物流行業資格考試并更好更快地適應崗位需求。最后,國際物流專業需要涉及國際物流論、貿易實務論、物流風險管理等多門課程,在設置課程體系時,高職院校應當遵循合理、夠用的原則,向學生教授相關理論知識,側重于相應基礎性課程,如倉儲與配送實務、國際貨運代理實務等,同時開設大量選修課程,利用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動機,確保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幫助學生適應物流管理工作。
(二)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國際物流崗位注重學生的實踐經驗,除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外,高職院校應當注重對國際物流專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加快建立實踐教學基地,統籌相關專業在設備上的共享和實踐基地的開拓建設。在實踐教學中堅持走產學結合的道路,將實踐教學中心、企業職工培訓中心、技術研發與服務中心以及創新創業平臺結合起來,體現高職院校實踐基地建設的新要求,注重實踐基地建設對內的考核功能和對外的生產功能。此外,在日常的教學中,應當改變傳統的接受型學習模式,注重研究型學習模式和問題解決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理論應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校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實踐機會,校內的實踐基地可以采用企業化管理和市場化運作,提高基地的開放共享程度,為學生尋找實習企業增加優勢,教師可以在學生實習過程中進行跟蹤指導,不僅能解決學生在職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還能給教師教學改革提供素材,進一步完善高職院校國際物流專業教學水平。
(三)完善評價指標體系建設。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和教學評價方式對專業發展具有強大的推動力,部分高職院校從課程建設、專業建設、教材建設、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研究、技能比賽和教學成果八個部分構建指標體系,在教學評價上以筆試為主,考的內容多為理論知識。完善評價指標體系建設,應當將人才培養模式、數字化教學資源和教學管理列入專業建設要素中來,同時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察,加大課堂表現、實訓內容以及實習報告等在考核中的比重,如給學生設置國際物流工作中出現的實際問題,要求學生提出創新型解決方案,讓學生具備良好的經營管理理念和執行管理理念。完善評價指標體系建設和教學評價改革將更好地指導高職院校國際物流專業教學改革工作。
國際物流崗位群對于高職院校國際物流專業改善自身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具有重要借鑒作用,各大高職院校應當根據自身條件和特點,結合物流崗位群對人才的要求和現代教育技術,積極開拓適合自己的特色教學方式,為我國的國際物流崗位培養符合要求的素質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廣文.高校物流課程體系與國際物流崗位群的對接[J].現代經濟信息,2018(20)
[2]李潔,歐陽嵐.高職國際型物流人才職業道德和物流服務意識培育研究[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8(8)
[3]陳耿冰.國際物流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7(17)
[4]夏成鋼,陸乾山.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國際物流與貨運代理課程教學內容設計[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7(5)
[5]張蓓蓓.與職業崗位相對接的高職物流法規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7)
[6]王云,林青.行業形勢變化下的專業轉型升級創新探索與實踐——基于國際物流專業群協同育人的視角[J].呂梁學院學報,2017(2)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廳 2017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基于校企共建平臺下物流管理專業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GXHZJG2017B18)
【作者簡介】高曉莎(1979— ),女,貴州安順人,工程碩士,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物流工程,物流管理。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