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地方高職院校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訓存在的供給機制有待完善、供給質量不理想、優質培訓教育資源整合共享機制有待健全等問題,提出優化策略:建立優質發展機制,打造培訓服務大平臺;塑造培訓項目品牌,實現高質量、多樣化、特色化發展;優化培訓教育資源,協同創新,資源共享。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地方高職院校? 培訓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C-0170-03
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在于提高供給質量、效率和催生創新,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和品質不斷提高。供給側改革對人才需求、人才類型及人才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倒逼高職院校進一步深化改革。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完善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培養培訓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持續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是高職院校的責任。高職院校改革辦學模式,學歷教育與非學歷培訓雙核驅動發展,提供更加多元、可選擇的教育資源、教育環境和教育服務模式,精準對接區域人才需求,有效供給高質量人才,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成為聚焦點。
一、地方高職院校技術技能人才培訓的現狀—— 以廣西為例
近年來,廣西積極探索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工作機制,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作為人才工作的重要任務來抓,實施了一系列保障人才發展的戰略,加大技術技能人才的培訓力度,多渠道培養培訓,廣西技術技能人才從數量和質量上都取得了很大發展。廣西現有高職院校39所,其中公辦25所,民辦14所,以綜合類和理工類為主,分布于10個城市,以南寧市為最多有20所,其次柳州市有4所。在近3年廣西高職院校面向企業和社會開展職業技術技能培訓情況調查中,39所高職院校中有5所于2015年以后成立,因此納入本次數據統計范疇的只有34所。經統計,2015年至2017年廣西高職院校面向企業和社會開展培訓,3年年均培訓規模在6000余人次/年·校,大規模培訓集中在少數高職院校。
2015—2017年廣西高職院校面向企業和社會開展職業技術技能培訓總量占總培訓量一半以上,年均培訓規模為3000余人次/年·校。主要集中在南寧市和柳州市的高職院校,其中柳州市的高職院校3年年均職業技術技能培訓規模超10000人次/年·校,南寧市的高職院校職業技術技能培訓3年總規模超過6萬人次,年均培訓規模近4000人次/年·校。
廣西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在不斷發展壯大,但距國家改革發展大目標還有較大差距,技術技能人才培訓工作面臨較大的挑戰。當前,廣西全力打造創新發展“九張名片”,深入推進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作為支撐。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對推進技術技能人才供給側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地方高職院校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訓存在的問題
受傳統觀念、機制體制、辦學模式、評價標準等影響,當前廣西高職院校培訓功能發揮不平衡、不充分,在培訓市場的品牌認知度普遍不高,存在“不大也不強”的通病,同質化現象嚴重,技術技能人才的供給不足,不能有效解決企業用工荒、人才荒,尤其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不夠用問題。
(一)供給機制有待完善。培訓供給機構宏觀層面包括國家級、自治區級的區域布局結構,實現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功能協調,緊密結合國家和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微觀層面主要指高職院校內設培訓管理專門機構,定位準確,職責明確,業務清晰。一些高職院校體制僵化,內設培訓機構地位邊緣化,長期受需求側改革占主導地位的思路影響,在培訓市場開發中主動性不足,大多停留在傳統低端培訓項目,市場供給與社會對高層次培訓需求多元化相脫節的矛盾日漸凸顯,直接降低了高職院校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力,也導致高職院校非學歷教育培訓發展陷入令人擔憂的困境。
(二)供給質量不理想。高職院校人才培訓的總量、結構和素質還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尤其是現代化建設急需的高層次高技能和復合型人才短缺,普遍存在全日制學歷教育與非學歷培訓發展不均衡、不同步的現象,重學歷教育輕培訓;從目前高職院校技術技能人才培訓供給結構看,存在千校一面、結構趨同、同質嚴重、特色匱乏的困境,存在抓手不足、創新不夠、供給內容僵化、供給手段落后、供給質量不高、效益偏頗等問題。一些高職院校師資力量薄弱,課程建設能力不強,實訓教學設備陳舊落后,特別是一些民辦學校限于自身經濟能力投入不足,出現的問題更多,培訓甚至被一些人冠上低質、低端代名詞。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不同產業勞動者對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技術技能培訓需求更趨個性化,但由于職業標準滯后,很多培訓機構舉辦培訓的目標就是考取資格證書,難以滿足勞動者和企業的需要。
(三)優質培訓教育資源整合共享機制有待健全。地方高職院校普遍存在體制有障礙、力量有限、能力不夠等問題,技術技能培訓規模偏小,培訓機構相互之間處于條塊分割狀態,不溝通,不協調,不銜接,導致培訓分散,呈碎片化狀態,培訓資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對此,亟須健全優質培訓教育資源整合共享機制。
三、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地方高職院校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訓的優化策略
多年來,我國高職院校堅持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培訓并舉。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這是高職院校的職能所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不僅首次把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并列定位,而且把職業教育重要性提到了“沒有職業教育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的地位,把職業教育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職院校地位凸顯,責任重大。當前,廣西經濟發展正處于轉型關鍵時期,擁有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對其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保障支撐作用,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就是要加強技術技能培訓。為實現培訓優化,本文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建立優質發展機制,打造培訓服務大平臺。完善體制機制建設是培訓事業健康持續發展最根本的保障,也是其實現功能、提升質量、優化結構、促進公平的關鍵。政府層面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加強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訓的指導和導向作用,構建多主體聯動的協同機制,引導建立政府、高職院校、行業企業協同發展的培訓共同體,形成布局優化、結構合理、可持續發展的格局,提高整體培訓質量,是優化人才結構和質量的重要選擇。政府應建立統一的培訓信息服務網,整合地方各部門技術技能培訓信息資源,形成面向全區乃至全國的統一信息發布平臺,實現各層級信息的有效整合互通。培訓信息服務網能有效鏈接培訓項目和各培訓機構,學員能快捷找到自己需要的培訓項目,培訓機構能有效招收有培訓需求的學員,實現培訓信息的及時性、全面性、公開性、透明性及培訓供需有效對接。此外,還需圍繞廣西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建立各類技術技能人才培訓需求預測制度、培訓質量監測體系、評價體系等,營造良好的供給環境,實現培訓事業健康持續發展。
(二)塑造培訓項目品牌,實現高質量、多樣化、特色化發展。《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高職院校要服從服務于國家的發展戰略和發展趨勢,滿足高質量、多樣化的教育培訓需要,提供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手段更加多元的教育培訓產品。面對廣西區域產業經濟加速轉型升級的挑戰,高職院校要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訓,提升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應正視存在的問題,破解發展瓶頸,建立與學校發展戰略相適應的培訓發展體系,形成學歷教育與非學歷培訓雙核驅動發展的格局,轉向高質量發展。面對社會需求側的變化,高職院校要聚焦內涵建設,加快培育和發展高端培訓市場,把握好供給側改革的市場導向,把握住培訓對象的現實需求,主動對接供需,充分利用學校自身優勢開展與學校發展戰略相適應、相銜接、特色鮮明的技術技能培訓。要堅持品牌導向,重點圍繞品牌課程、品牌教材和品牌教師,打造具有學校特色、專業特色、行業特色、時代特色和區域特色的培訓項目品牌,構建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培訓新模式和新體系,優化培訓項目和培訓內容設計,提升設計感,實現特色發展。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訓對高職院校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部分高職院校基礎薄弱成為最大受限因素,政府層面通過國家級、自治區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專業技術人才培訓基地建設、職業教育培訓基地建設、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等項目在高職院校立項,協同強化落實建設資金,以充足的資金夯實基礎建設,為高職院校優質供給技術技能人才打下良好基礎。
(三)優化培訓教育資源,協同創新,資源共享。《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統籌職業教育發展,整合各類職業教育資源,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經濟供給側結構改革提供技術技能型人才與創新人才。教育資源包括校內校外資源,校內資源包括課程、師資、實訓基地、學校文化、圖書館等學校內所有資源,校外資源包括政府、行業、企業和社會個人等。整合培訓資源是高職院校培訓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開放共享的培訓教育資源整合機制有待建立健全。技術技能人才培訓具有職業導向性,優質教育資源應該是多元的、開放的,政府引導組建區域性培訓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聯盟,為服務經濟發展和引領改革搭建平臺,創建一種教育新生態,聯盟成員資源共享、合作辦學、優勢互補、共謀發展,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各種資源。不同培訓主體緊密協作,充分開展資源整合、共建共享、多向鏈接,是培訓改革的一個難點。學校層面要廣泛合理利用社會資源和互聯網優勢,發揮資源整合能力,加強與政府、區域企業、社會的培訓需求對接,以人才發展為核心,樹立“課程+”“師資+”理念,按照市場供求關系合理配置培訓資源,提高服務供給的有效性和精準性。“課程+”“師資+”不是簡單相加,而是集合聯盟成員力量,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以及專業化、開放共享的技術技能培訓教育服務大平臺,為政府、學校、企業和個人提供優質高效服務,滿足人才發展的需求。
高職院校是管理、生產、建設和服務等實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的重要基地,服務新時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是高職院校應有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高職院校要有超前的眼光和膽識,持續推進供給側改革,優化供給結構,以“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精神為人才培養培訓的發力點,減少低質量的人才供給,有效擴大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供給。地方高職院校辦學水平參差不齊,要調整辦學定位,堅持問題導向和倒逼機制,破解學校發展中的難題,加大內涵建設和特色建設力度,激發活力,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保持傳統競爭優勢,走特色發展道路,持續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作出自己最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EB/OL].(2019-02-13)[2019-04-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9-04-15].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EB/OL].(2017-01-19)[2019-04-15].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701/t20170119_295319.html
[4]王克群.習近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想探討[J].前進,2016(3)
【基金項目】2017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一帶一路戰略下高職院校助力區域行業企業‘走出去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研究”(GXGZJG2017B028)
【作者簡介】羅新華(1971— ),女,湖南婁底人,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繼續教育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校繼續教育。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