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平
摘要:中國傳統的農耕文化是從中華民族發源時期開始的,從西周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廢井田、開阡陌”,可以說,中國的歷史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都是圍繞農業、農民發展的,農業的發展催生我國古代技術的發展,正是在“民以食為天”的歷史傳統中,中華民族的農耕文化得以傳播,中華民族精神得以傳承。中國歷史的發展,是以中國農業的發展為主的,而農耕文化發展的過程中,蘊含了許多育人的道理。本文從傳統農耕文化的角度出發,以農耕文化與學生德育教育兩個角度為切入點,探討在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如何通過傳統農耕文化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這一重要課題。
關鍵詞:農耕文化 德育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10-0248-01
1農耕文化中蘊含的傳統教育精神
一是農具發展的探索精神。從最原始的刀耕火種,到曲轅犁、到運輸工具的發展,引申出的還包括我國農業種植之間的文化交流,如黃道婆棉花種植技術的學習、傳播,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唐朝的谷物種子與種植技術等,但是從農業本身的發展來說,為了得到更高的糧食產量,古人對種植技術、種植工具農具進行了不斷的創新改良,正是這樣一種創新精神、探索精神,不斷推動我國古代農業的發展。
二是男耕女織的協作精神。我國農業發展,不是單一的種植業,而是與之相關的手工業、制造業、水利工程、種植技術的全部推廣,而其中最根本、最基礎的就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與手工業經濟的相互依存,千百年的文件傳承,需要很強的男女協作精神,才能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推動社會的發展,形成社會階層的固化,保證了社會的穩定發展。
三是安土重遷的堅持不懈精神。隨著交通與通訊工具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傳播的速度加快,人類之間的交流溝通融合速度加快,雖然對故鄉的概念依然以懷念、溫馨、難忘為主,但是像古人那樣的安土重遷思想已經在淡化,“父母在不遠游”的傳統觀念隨著農村與城市經濟差距的加大、東西部地區發展程度的不同而再一次受到挑戰,很多人選擇在異國他鄉打拼工作,堅守家鄉故土的現象已經在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慢慢改變。但是在古代鴻雁傳書、安土重遷的年代,村落與村落之間信息溝通不暢,交通不發達,離開家鄉在古人思想中約等于“此生再難相見”,這也是我國古代文學中送別詩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重要原因之一。從某種程度上講,安土重遷更注重于堅持不懈,在僅有的土地上不斷耕種,在傳統手工業的基礎上不斷發展。也可以說,正是因為更多的人安土重遷,堅持民以食為天的小農經濟理論,才有了在有限的土地上通過種植工具的發展、種植技術的發展、種植作物的改良,促進我國傳統社會的整體發展,才會有不斷的技術創新。
四是順應農時的人與自然和諧精神。中華民族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最基本的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傳統作息習慣,流傳至今的還有二十四節氣,都是我國古代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摸索出來的農時規律,清明前后點瓜種豆,不僅僅是一句簡單的俗語,更是農業發展順應天時的重要表現,而在順應天時的背后,就是當下社會發展過程中敬畏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業發展理念。
2當前德育教育工作重點
其一,提升德育教育對學生的吸引力。當前的德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為主,而思政課教育目前還以理論教育為主,理論教育缺乏生動性,有些晦澀難懂,在學生現階段學習過程中接受度低,有些學生及家長將思政教育列為非專業課程行列,對思政教育重視度低,而在傳統德育的熏陶方面以耳熟能詳的“孔融讓梨”、“黃香溫席”為主,雖然很多學生在小時候就對此有所了解,但是也正是因為對其內容耳熟能詳而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缺乏應有的新鮮感與興趣,由此可見,當前社會狀況下提升德育教育學習形式的創新很有必要。
其二,加快德育工作者角色轉換。傳統的德育工作者習慣于以老師、長輩的身份來要求學生、青年群體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思想品德,容易以自己的主觀意愿來要求學生接受德育教育內容,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掘、內涵領會、外延探索能力缺乏足夠的培養,以簡單的教育形式灌輸德育內容,缺乏對各類學生群體的學習針對性。
3如何將傳統農耕文化教育融入學生德育教育工作中
第一,加強師資力量培訓,加快角色轉換。傳統德育教育一般是以理論教授為主的,而當下學生受網絡環境影響較大,枯燥的理論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加強對教師的新教學方法培訓、教學內容培訓確有必要。全校教師通過專題培訓、嵌入學習、建言獻策、沙龍交流、論壇研討等形式,積極學習與研討,增進認知與認同,進一步內化農耕文化課程理念。
第二,轉變德育教育模式。傳統德育教育模式是以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為主的,教師占道德上風,學生是被教授者,可以說,很多時候,教師的話是“圣旨”,對學生的人生影響不可忽視,但是這種模式很容易出現教學誤區,教師根據自己的生活閱歷、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習慣開展德育教學,缺乏對學生個性化要求及思想的重視。建立科學教學模式,以傳統農耕文化為基礎,站在平等的角度與學生探討農耕文化中蘊含的德育道理及其對現實學生自我發展的影響,引導學生從自我的角度出發,探索農耕文化對道德建設的認識。
第三,通過農耕文化精神的滲透加強課堂吸引力。農耕文化作為我國古代延續至今的傳統文化之一,對社會的發展及道德的建樹有著重要的影響,也蘊含著許多立德樹人的重要思想品德,而在課堂上插入傳統農耕文化德育內容,可以通過講授內容的創新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課堂吸引力,從而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第四,從科技角度出發,增強農耕文化精神對學生吸引力。農耕的發展,不是單單靠教師的講授來完成的,將農耕文化講解與課件、網絡技術結合起來,從科技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對農耕文化有更立體、更科學的認識,農耕德育的效果就更明顯,課堂更具吸引力。
4結語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就是農耕文化發展的歷史,通過農耕文化學習加強農耕歷史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既做到發展不忘本,又對學生進行了更加科學、更具吸引力的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