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對高中學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開展多樣化的教育,培養模式要多樣化,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培養學生創新潛能,是學校的歷史使命和重要責任,作為高中學校,在培養學生創新潛能方面,應該積極探索,不斷努力。
關鍵詞:培養;發展;需要
培養創新人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重要內容,關系到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人民的福祉,高中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環節,也是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尤為重要,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高中學校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創新人才培養。作為一所普通高中的教師,就高中學生創新潛能培養,談一些不成熟的做法。
一、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引領學生健康發展
教師隊伍建設是深化教育改革、引領教育發展的重要內容。教師對于培養創新人才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迫在眉睫,教師必須具備高尚的人格,堅定的理想信念、扎實的學識,博大的仁愛之心,但還需要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為此,學校開展了“青年教師匯報課比賽”,新分配教師“拜師”儀式,選派教師與兄弟學校交流講課、同課異構,送教下鄉、參加各種研討會和培訓。開展讀書活動,組織教師閱讀教育教學專著,舉辦青年教師“讀書報告會”。建立導師機制,加強對青年教師的指導工作,分階段、分層次進行培訓。組織教師研究高考,參加模擬高考。開展教師博雅論壇,鼓勵教師開展課題研究,提升教師專業化發展。學校通過提升教師素養,夯實教學功底,促進學生積極健康、快樂地成長發展。
二、 培養學生良好的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校將中華傳統文化貫穿于德育工作中,打開上線,讓學生自主管理、自我發展,積極開展生活教育、文明禮貌教育、勵志教育、博雅教育、國情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傳統美德教育、法制教育、誠信教育和紀律教育。學校在德育建設中,給學生學習動力,對學生未來寄予厚望,給學生人生方向,讓學生科學規劃生涯。在構建“自主實踐、參與模式”內容的基礎上,學校又根據各個年級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進一步細化德育的內容和方法,形成了分階段的德育目標。
高一年級,以“規范、基礎、規劃”和《無以規矩,不成方圓》為主線,以實踐《學生一日常規》《學生宿舍行為規范》為主要內容,進行行為規范教育與訓練。以制訂班級誓詞,班級公約,個人誓詞,班級口號,宿舍公約等為主要內容,初步形成班級文化。以軍訓,參加學生社團,學生會,班級系列主題活動為主要活動進行實踐體驗教育。
高二年級,第一學期以“責任、自主、目標”為主線,開展班干部輪換制,班級自治,宿舍自治,活動自治,學生社團活動為主要內容的學生自主管理,教師引導,自我實踐,以開展成人儀式道德與紀律,守法與學法系列討論為主要活動的責任,目標教育。第二學期以圍繞建設特色班集體,開展創建特色班集體系列活動;開展社會實踐,建立個人誠信和榮譽檔案。我為學校做奉獻(奉獻日)等體驗教育活動,從而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自主意識。
高三年級以“理想、拼搏、報效”為主線,開展回顧學習收獲及自己對班級集體和學校的貢獻,開展專家學者講座,捐書,栽種畢業樹等主題活動。
同時,通過校園評星、優秀學生表彰、班級形象、心愿墻建設等培育學生健全的人格,激勵學生健康成長。
三、 推進教育教學改革,關注學生個性發展
學校根據學生的差異,積極進行教學改革,鼓勵教師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學習和思考,倡導自學、議論、引導的教學模式,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讓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都能釋放、激活。
學校提倡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問題為主軸,思維為主線”的教學理念,通過公開課、示范課、觀摩課、說課、評課、賽課等教學活動,有效地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進程,注重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 積極推進新課改,促進學生多元化發展
貫徹“以學定教、加強基礎、系統訓練、分層指導、追求實效、差異發展”的教學指導思想,改變教與學的方式,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增加課程的選擇性、多元性;積極改革評價體系,實行開放式教學,形成領導評價、教師互評,師生互評、學生家長參評,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帶動學生多元發展和差異發展。
(二) 激發學習動機,倡導個性發展
一是通過激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博學、具有個性學習的良好學風,優化非智力因素,激發學習動機,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二是指導學生科學地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等多種思維方式和自主、合作、探究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平等對待每個學生,重點關心學習困難生,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所進步、有所發展。四是學校從客觀實際出發,對同級的學生根據不同的學習基礎,實行不同的課程進度,進行分層教學,既注重優等生的培養,又力求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三) 創建培優工程,培養拔尖人才
學校對各年級成績優異的學生實施重點培養,精選任課教師進行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使這些優秀學生在知識的掌握方面和綜合應用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四) 完善學生評價機制,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學校注重學生綜合評價,給學生創造多元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交際能力。
四、 注重學科特色建設,培育學生的創新潛能
學校各教研組按照學校和課程處的安排分別進行各學科的特色活動。組織學生開展日環食、金星凌日、太陽風暴、日全食的天文觀察,做好氣象觀察、天氣預報;舉行《歷史題材影視劇可不可以“戲說”》討論;舉辦猜謎語比賽和國學知識競賽;開展“植物標本”制作活動,平面動漫設計活動;組織紙飛機比賽,巧搭紙橋比賽;開展用玻璃杯巧移乒乓球,紙船承重比賽;舉行英語短劇表演和原創心理劇展演活動;開展“化學趣味實驗研究”特色活動等,以此來培育學生的創新潛能。
五、 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學生的潛能發揮
學校大力開展學生培訓和指導,并以第二課堂活動、主題教育活動為載體,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育活動,培養他們當家作主的能力,努力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目前學校已成功組織召開了六次學生代表大會,充分發揮學生在學校教育教學管理中的紐帶和橋梁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積極實踐“學習自覺,行為自律,生活自理,管理自主,服務自我,人生自強”的作用。為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活動,并納入學分考核,同時倡導學生自覺承擔家務勞動,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能力。
學校注重學生社團的發展,積極為學生的成長搭建平臺,讓學生的才能和興趣愛好得到發展,學校成立有學生社團聯合會,按照學生的特長:文學愛好、演講天賦、唱歌、跳舞、樂器、書法、繪畫、體育運動愛好、電腦操作、機器人操作等特長,分別成立相應的學生社團,諸如車模俱樂部、七彩畫室等學生社團。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社團活動讓學生接受教育、增強素質、體驗成功、享受快樂、發展能力,展示特長。
加強學生研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有組織地自主研究學習活動使學生經歷類似于科學研究的過程,讓學生親自參與研究,在研究過程中體驗成功,探尋真知,獲得快樂,相互交流分享成果,對未知和迷惑進行探討,從而達到對新知識的獲取,通過活動,讓學生進一步增強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功。學校每年定期舉辦科技節、校園藝術節、寢室文化節等活動。學校團委、學生會、學生社團聯合會,與周邊大學——蘭州大學、西北民族大學、西北師范大學等文學藝術社團多次舉辦文藝聯誼會、文學交流會、書法筆會等,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而且營造了輕松活潑的校園文化氣氛,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大面積提高學生文化課成績和綜合素質的同時,學校還注意優秀生、特長生的培養,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奧林匹克學科競賽、文學、藝術、體育、車模、航模、機器人等各級各類競賽,促進學生的潛能發揮。
六、 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學校注重校容貌,夯實學校基礎設施建設,發揮環境育人的功能。學校改建體育活動場地,建成了300米塑膠跑道,人造草坪足球場,建成了5個標準化的籃球場,并鋪設了懸浮拼裝地板,運動場周圍安裝了大功率的照明設施,增設體育運動器材。建成了功能齊全的后勤服務場所,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余,能夠快樂生活。建成了開放式圖書館、閱覽室、電子圖書室、錄播教室,并增設了音樂、體育、美術、廣播等專用教室,學校宣傳欄中張貼考入重點大學學生的照片及簡介,讓這些優秀畢業學生成為在校學生的榜樣,激勵在校學生努力進取。同時,各個年級將每次月考優秀學生的照片成績公布于宣傳欄,讓在校學生時時向優秀學生看齊,相互競爭,你追我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學校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學校宣傳欄有學生外出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圖片文字,諸如:高一學生集體步行去興隆山烈士陵園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活動,高二學生集體到省博物館、省科技館研學旅行的活動,高二學生遠赴上海體驗城市生活,參觀高校的活動,高二學生赴會寧參觀教育展館、參觀紅軍長征紀念館的活動。讓學生的研學旅行成為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真正落實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開闊學生的眼界,增長學生的見識,讓研學旅行成為學校的一大特色和亮點。花園里擺放著奇特的景觀石,校園各建筑物外觀色彩統一,力求清新明快。各個建筑物命名寓意深刻,樓門口懸掛著富有教育意義的對聯,樓廳、樓道里擺放著盆花和盆景。校園內多處墻體布置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景觀,學校建成了開放式的禁毒展廳和禁毒宣傳長廊,校園文化建設、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誠信教育、書香校園、中華傳統文化等在校園的各個角落都有宣傳。景觀燈柱有辦學理念、校訓、校風、學風、辦學思路等。制作蘊含學校標志和辦學理念的手提袋、紙杯、筆記本,學校的每個角落、每個墻壁、每塊綠地力求體現教育功能。通過營造良好育人環境,激發學生創新潛能。
培養學生創新潛能是學校的歷史使命和重要責任,在這方面,學校有許多工作需要去做。作為學校要始終緊跟時代的步伐,要在創新中提升,在提升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
作者簡介:
王志宏,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榆中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