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人們常說:“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成就未來。”實際教育中,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觀念起著重要作用。這種教法,可喚醒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幫助他們形成正確數學觀。同時,可使學生從中積累更多數學活動經驗。本文將針對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具體實施進行詳細闡述。
關鍵詞: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杜威認為,生活與教育不可分割,息息相關。但是,從目前來看,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實施仍然不夠深入,我們對于這個方面認知不夠,存在著數學與生活相互混淆的教學問題,時常會在課堂教學中忽視數學本質,設計過于牽強的教學情境,提出模糊的數學問題,難以取得相對理想的教學效果。為促進學生數學思維更好發展,要解決生活化教學現實問題。
一、 挖掘生活教材
布魯納曾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來自對學習材料的興趣。”以往枯燥的教材內容會讓學生產生距離感、陌生感,讓他們漸漸失去知識學習興趣。因而,在課堂教學中,要始終堅持“數學服務于生活”這個理念,用生活化素材豐富數學教學內容,科學引入大量生活圖例等,讓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產生親近感,主動探求新的知識。對于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盡量貼近學生生活經驗,融入一些生活元素,用生活元素表示抽象化數學概念、規律等,利用生活橋梁,引導學生分析、解決數學問題,讓他們愛上數學學習。但是,在深入挖掘生活素材時,要先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再選用適合的素材。
與學生密切相關的生活素材更利于他們對知識的掌握,在《正數和負數》一課教學時,可先為學生呈現“2019年國家商品進出口總額比上年的變化”這樣一段素材:美國減少6.4%;德國增長1.3%;法國減少2.4%;英國減少3.5%;中國增長7.5%。結合這段材料,引導學生寫出每個國家2019年商品進出口總額增長率,通過-6.4%、1.3%、-2.4%、-3.5%、7.5%這些數,學生們將初步理解正數和負數的概念。接著,可再引入某地區最高氣溫零上5℃,最低氣溫零下5℃的例子,請學生對這兩個溫度加以表示。結合已掌握的正數和負數概念,學生們將用+5℃和-5℃表示出相反意義的兩個量。在這里,通過引入生活素材,使學生牢牢掌握了正數和負數知識點。
二、 創設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更利于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實踐教學中,可根據學生們的生活經驗,立足教材,創設一些現實情境,于學生們比較熟悉的現實情境中引入相關知識點,用富有生活色彩的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本質。在現實情境創設時,還可對生活素材進行加工,設計出更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同時,在課堂上,要想取得較好的生活化教學效果,需遵循多元化原則,對生活情境進行選擇。目前,演示情境、游戲情境等生活情境比較常用,可加深學生對生活的感悟,應科學選用適合的情境,幫助他們在情境下順利完成知識的建構。
當學生身處于融入生活元素的教學情境中時,他們將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識。因而,在《統計調查》一課教學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全面調查的意義,可為他們創設這樣一個生活情境:調查全班學生喜歡戲曲、娛樂、動畫、體育、新聞不同類型電視節目的人數。生活情境下,對學生做出正確引導,要求他們自主閱讀教材中調查問卷內容,如下所示:
你最喜歡哪種類型電視節目(??)
A. 新聞?B. 體育?C. 動畫?D. 娛樂?E. 戲曲
再在這個情境下完成人數統計,并根據教材中扇形統計圖制作內容,將統計結果反映到扇形統計圖上。基于這樣一個生活情境下,學生們通過全面調查全班學生喜歡不同電視節目的人數掌握了課堂教學重點,理解了全面調查就是考察全體對象這個數學本質。
三、 利用生活教具
教具,可用來展示數學知識,幫助學生建構知識,讓他們產生知識學習興趣。生活化教具,可用來整合生活元素和數學知識。課堂上,要積極開發與生活事物相關的教具,以便于將抽象數學知識變得更加簡單、形象,促使學生吸收知識。俗話說:“實踐出真理。”課堂上,可組織學生自主制定相關教具,通過教具制作獲得一些真實的知識生成體驗,高效完成知識的學習,深刻記憶相關知識點。但是,在選用生活教具時要盡量選擇學生們熟悉且常見的物品,以喚醒他們自主探究興趣,成功引入生活教法。
以《軸對稱圖形》一課教學為例,課堂上,為了讓學生感受對稱世界的神奇,讓他們理解對稱圖形含義,可先在課堂導入環節提前準備好楓葉、蜻蜓、蝴蝶的標本,將它們對折,直觀展現給學生,并提問:“你能猜出這些都是什么標本嗎?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呢?”帶著這個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制作生活教具,準備好一張長方形紙,對折,再畫圖、剪圖、打開。如下所示:
通過觀察自主制作的生活教具,學生們發現剛剛剪下來的圖形沿一條直線對折兩側完全重合,與前面看到的楓葉、蜻蜓、蝴蝶標本有著共同特點。當學生通過觀察生活教具發現這個現象以后,可順勢引出軸對稱圖形概念。在這里,通過利用生活教具讓學生自主創造出了軸對稱圖形,幫助他們成功建立起了軸對稱圖形概念。
四、 設計生活提問
陶行知曾說:“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課堂上,提問是一種輔助手段,可用來引出課堂新知,攻克數學重難點。生活教法下,要根據學生們的生活經驗,精心設計一些提問,以在課堂交流中激發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課堂提問中,既要保證提問內容生活化,又要重視提問技巧性,且要保證提問設置貼合課堂教學內容。同時,提問期間,要盡量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一步步活躍學生思維,讓他們在問題解決中獲得新知。
《論衡·實知篇》中有云:“不學不成,不問不知。”設計提問是課堂教學關鍵環節,在《二元一次方程組》一課教學時,可根據學生們時常觀看籃球聯賽的生活經驗,向他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假設在10場籃球聯賽中,某隊得16分,那么在勝一場得2分,負一場得1分的前提下,這個隊勝、負多少場?若用x、y分別表示勝負場次,如何用方程表示題目中的條件呢?”面對這個問題,學生們將認真分析題目,總結出總場數=勝的場數+負的場數、總積分=勝場積分+負場積分兩個條件,并列出:x+y=10、2x+y=16兩個方程。當學生準確列出滿足題目的兩個方程以后,可將這兩個均有x、y未知數的方程聯立起來x+y=102x+y=16,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組概念。整個教學過程,通過設計與籃球聯賽生活場景相關的數學問題,讓學生理解了二元一次方程組含義,使他們加深了對新知的印象。
五、 增設生活練習
練習,是新知教學的一種補充和延續,往往具備一定教學功能、教育功能、發展功能和反饋功能,在課堂教學中占據著重要比重。實際教學中,要想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鞏固他們對知識的掌握,應結合函數、幾何、統計、概率等數學知識精心設計一些生活化練習題目,引導他們于課堂練習中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讓他們對知識有更深的理解。面對充滿生活趣味的練習題目,學生們將慢慢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將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使用數學公式和定理,對數學學習充滿熱情。
例如,在《用列舉法求概率》一課教學時,可結合這一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能運用列舉法計算簡單事件發生的概率。課堂練習階段,為學生設計這樣一道練習題目:某商店正在舉辦有獎銷售活動,承諾消費者每滿100元可得一張獎券,每10000張作為一個開獎單位。所有獎項中,一共有1個特等獎、50個一等獎、100個二等獎,計算購買100元商品的中獎概率。有獎銷售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銷售方式,面對這個生活問題,學生們會運用已掌握的列舉法分析出題目中有10000個可能出現的結果,其中,中獎結果有151個,由此計算出P(中獎)=15110000這個正確答案。
六、 豐富生活實踐
小塞涅卡曾說:“一個人,只有在實踐中運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課堂教學亦如此,要想提高學生數學問題探知能力,應多為他們安排一些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讓他們在實踐中體驗數學價值,且靈活運用數學知識。對于生活實踐活動的組織,要注意提煉教材素材,再給學生創造一些適合的生活問題實踐操作解決機會,加深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考慮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可引導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再發現、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動手動腦探知生活問題。生活實踐,是運用生活教法的一種有效途徑,要科學利用生活現象設計實踐項目。
實踐可用來修正和補充理論,我在《設計制作長方體形狀的包裝紙盒》一課教學時,為鞏固學生對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對應關系的理解,安排了一次實踐性較強的操作課。操作課上,為學生提供了文具盒、牙膏盒、餅干盒、牛奶包裝盒等長方體包裝盒,要求他們仔細觀察包裝盒,并拆開包裝盒量各部分尺寸,學習包裝盒粘貼方法。當學生通過觀察認識到了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間對應關系以后,要求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在硬紙板上動手繪制長方體包裝盒草圖,再合作粘貼,精心設計一些自己喜歡的圖案和文字。在這樣一次生活實踐活動中,學生們通過剪裁、粘貼等實踐操作,真正掌握了課堂所學新知。
七、 結論
綜上可知,學生需要生活化的教育,能取得“對癥下藥”教學效果。但在生活化教學活動具體實施中,要精心選擇生活化教學素材,融入有生活元素的教學內容。同時,要立足教材,科學設計生活化教學情境,運用生活教法,加深學生對數學內容的理解,再通過生活實踐的組織,深化他們對數學價值的體驗,讓他們學會運用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張月.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淺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6).
[2]黃秀姬.讓初中數學教學回歸生活化本真[J].中學數學,2018(18).
[3]蔡霞.核心素養下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反思[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12).
作者簡介:
陳林生,福建省莆田市,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學永鴻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