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陸矯 薛蓮



摘要:為了創新運動訓練專業《運動解剖學》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將南京體育學院2018級運動訓練專業四個班的學生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進行實驗驗證。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實驗組采用翻轉課堂、傳統與《骨肌表面解剖學》結合和“翻轉+骨肌表面解剖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對實驗前和實驗后學生的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學分析得出,翻轉課堂、傳統與《骨肌表面解剖學》結合和“翻轉+骨肌表面解剖結合”教學均有利于提高《運動解剖學》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翻轉課堂 骨肌表面解剖學 運動解剖學 運動訓練專業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3-0029-03
運動解剖學是運動訓練專業、體育教育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南京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的《運動解剖學》由最初的54學時縮減為48學時。課時偏少,是運動解剖學教學面臨的重要問題。運動訓練專業的學生因其文化課基礎稍差,“重術科、輕理論”的情況普遍存在。如今教室免費wifi的普及,使得課堂成了部分學生睡覺、玩游戲、看電影的樂園[1]。目前這門課的教學多采用教授與實驗觀摩相結合的傳統教學方式,一份試卷定成績的考試模式,也使得部分學生對于課堂學習的過程失去了興趣,考試成績不理想。因此,在運動解剖學的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中心,多采用合作、啟發和多媒體技術等方法,讓學生能投入到書本中,聯系實際,指導運動[2]。
“翻轉課堂”又稱為“顛倒課堂”“反轉課堂”,這種課堂教學理念最早由美國化學老師Jonathan Bergmann 等提出,即把傳統的學習過程翻轉過來,學生通過利用課余時間獨立掌握概念和重難點,教室則成了師生彼此溝通交流的地方,教師為學生答疑解惑,以提高教學效率[3]。它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地位發生了本質變化。
目前的解剖學學習基本上都是在標本、模型上進行的,均有一定教學效果,但也存在著直觀性和生動性欠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低、學習時間及場所受限、不能將基礎與臨床相對接等問題,缺乏在活體上進行解剖的學習與操作,使學生在上完解剖課后不能聯系實際進行記憶[4]。《骨肌表面解剖學》從形態觀察入手,對骨骼和肌肉進行直觀的描述。圖解、照片、文字、視頻均參考正常人的體型,重點展示清晰的形態輪廓,省略機理和瑣碎細節。通過學習可以讓運動訓練專業學生更快速地掌握運動解剖學相關骨肌的知識,為他們更好地進行實際操作提供幫助。
因此我們將“翻轉課堂”和《骨肌表面解剖學》相結合,以此來提高運動訓練專業學生對《運動解剖學》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運動解剖學》知識的掌握度。
一、研究對象
南京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21841、21842、21844和21847班四個班,四個班的學生在教學中分別采用四種教學模式:21841班在授課中采用“傳統教學”,21842班采用“翻轉課堂”授課,21844班采用“傳統教學+《骨肌表面解剖學》”結合授課,21847班采用“翻轉+《骨肌表面解剖學》結合授課,教師根據課程內容進行理論考核。
二、研究方法
1.傳統理論教學方法
根據南京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運動解剖學”教學大綱培養要求,選取運動解剖學課程中“骨及骨連結”的內容對四個班的學生運用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教學。
2.翻轉課堂教學
學生5—6人組成翻轉課堂小組:根據一周前教師課前問題引導、學習任務清單觀看15min教學動畫視頻、查閱資料和課本知識學習、PPT制作,記錄已解決和尚存在的疑難問題;課中PPT展示學習任務清單中知識要點、組員之間展開討論、交流,最后由教師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總結、評價;課后進行個別輔導答疑,拓展新知識、新問題,實現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提高整理資料,歸納總結。
3.傳統教學與《骨肌表面解剖學》結合教學
在傳統教學方式的基礎上,結合《骨肌表面解剖學》的知識,通過人體表面標志圖、骨肌透視圖,由表及里地認識人體解剖結構,層層遞進。骨肌圖配以動畫視頻及文字解說,以動靜結合的方式來呈現人體運動。
4.“翻轉+骨肌表面解剖結合”教學
骨肌表面解剖學通過大量翔實、清晰的圖片來顯示人體的結構;通過簡潔、準確的描述來了解人體的體表形態、標識,這樣可以更好地學習、研究人體的骨骼、肌肉;在翻轉課堂的基礎上,每組學生指出骨、關節、肌肉在體表的標識。帶教老師可利用的教學資源有《系統解剖學》(人民衛生出版社)、《運動解剖學》(人民體育出版社)、《骨肌表面解剖學》(人民體育出版社)和相關動畫視頻。
三、教學效果評價
把每部分課程結束后的理論考核成績作為基本教學評估手段。
四、統計方法
對理論考核結果利用SPSS22.0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各組數據進行配對T檢驗,同時將每組兩次考試的成績的差值進行方差分析,組間數據差異取P<0.05表示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取P<0.01表示非常顯著統計學意義。
五、實驗結果
1.各班實驗前后成績對比
實驗結果顯示傳統理論教學方法在實驗前后差異性不大,而運用翻轉課堂教學、傳統教學與《骨肌表面解剖學》結合教學和“翻轉+骨肌表面解剖結合”教學的班級在實驗前后的考試成績均有提高,且P=0.000,P<0.01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各班實驗前后分數提高幅度
實驗結果顯示21841和21842班實驗前后分數提高幅度的差距有顯著差異(P=0.012,P<0.05);21841和21844班實驗前后分數提高幅度的差距有顯著差異(P=0.036,P<0.05);21841和21847班實驗前后分數提高幅度的差距差異性不顯著(P=0.052,P>0.05),但P值接近0.05,說明兩者還是有差異的。21842和21844班實驗前后分數提高幅度的差距沒有顯著差異(P=0.625,P>0.05),說明兩種實驗方法效果差異性不大。21842和21844與21847班實驗前后分數提高幅度的差距有顯著性差異(P=0.000,P<0.01),說明21842和21844班與21847班的實驗方法效果差異性較大。
六、結論和討論
1.結論
從表1—表4可以看出,翻轉課堂教學、傳統教學與《骨肌表面解剖學》結合教學和“翻轉+骨肌表面解剖結合”教學和傳統教學方法相比均有利于提高學生《運動解剖學》的成績,且效果顯著。從表5—表7可以看出翻轉課堂教學、傳統教學與《骨肌表面解剖學》結合的教學方法對提高《運動解剖學》的成績效果相差不大,說明兩者對學習《運動解剖學》均有幫助,且效果一樣。但傳統教學與“翻轉+骨肌表面解剖結合”教學的教學方法相比,兩者有差異,但差異性不顯著。“翻轉+骨肌表面解剖結合”教學對提高運動訓練專業學生的《運動解剖學》的教學效果不如單一使用其中一種的教學方法。
2.討論
翻轉課堂教學方法可以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加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認知和掌握,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5]。本實驗顯示,在運動訓練專業的學生的《運動解剖學》教學中使用翻轉課堂對提高他們的運動解剖學知識非常有效。
《骨肌表面解剖學》可以使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人體的結構,通過透視圖準確地知道人體運動系統的位置,增加學生的直觀感覺,從而提高學生興趣,加強學生對骨性標志和肌性標志的記憶[6]。本實驗顯示,在運動訓練專業的學生的《運動解剖學》教學中加入《骨肌表面解剖學》的知識,對增加他們的運動解剖學知識積累非常有效。
“翻轉+骨肌表面解剖結合”教學的雙重結合的方法對提高學生成績同樣有效,但效果并沒超過單一使用一種方法的教學效果。可能是由于運動訓練專業學生在文化課的學習方面的能力相對其他專業學生來說較弱。
七、結語
在運動訓練專業學生的《運動解剖學》教學中,運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或者在《運動解剖學》書本知識的基礎上增加《骨肌表面解剖學》的知識,更加有利于促進學生對運動系統的學習。
參考文獻:
[1]王小迪,張保國.《運動解剖學》中基于翻轉課堂學生授課模式的應用及評價[J].科技視界,2015(35):39+87.
[2]萬宇.體育院(系)運動解剖學課程教學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1(6):4-6.
[3]張銳,于芳,閆先赟,等.“翻轉課堂”混合教學模式在《運動解剖學》中的應用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17,39(6):100-103.
[4]王建中.解剖實驗教學中活體教學法的應用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6(16):18-19.
[5]楊麗華,王萌,劉媛媛,等.基于微課的PAE翻轉課堂在影像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OL].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9(4):473-476.[2016-12-06].https://doi.org/10.13566/j.cnki.cmet.cn61-1317/g4.201904024.
[6]陳艷,宋雅偉.《人體骨肌表面解剖學》在體育類專業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當代體育科技,2019,9(3):208-210.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