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沂
【摘? ? 要】?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職思政教育不僅面臨著新的挑戰,也同樣面臨著新的機遇。目前,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學生極易受到社會不良思潮的影響、學生思想動態在當前更顯隱蔽特點、學生個體對群體的影響力更加顯著。在問題導向下,高職思政教育的創新模式為,形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統一、多渠道開展在線思政教育新形態、反饋在線信息引導線下思政教育、發揮學生社團職能師生共建網絡。
【關鍵詞】? “互聯網+”時代;思政教育;高職;創新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職思政教育不僅面臨著新的挑戰,也同樣面臨著新的機遇。所謂“新的挑戰”是指,在該時代背景下高職學生所獲得外部資訊的途徑更加多元,而且由該時代所孕育出的自媒體使學生不但成為了信息接收方,也成為了信息發布方。這就意味著,在高職思政教育中爭奪大學生思想陣地的斗爭將更為激烈。所謂“新的機遇”主要從思政教育手段的實施環節來理解,即在高職傳統思政教育模式下校方難以將該項工作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也難以下沉至每一位學生個體之中,基于學生群體性的思政教育形態將制約教育目標的精準度。為此,在問題導向下去創新思政教育的實踐模式便成為了當前亟待完成的任務。本文將在“大思政”的角度去展開主題討論。
一、“互聯網+”時代高職思政教育所面臨的挑戰
1.學生極易受到社會不良思潮的影響。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職學生身處于開放的信息環境之中,以智能手機為終端的信息平臺能夠向他們傳遞大量的外部信息。而且,由互聯網平臺的功能定位所決定,學生群體也能定向獲取自己所感興趣的網絡資訊。從而,這就導致了社會不良思想能夠通過互聯網被學生所有意或無意獲取,在高職學生缺乏足夠社會閱歷的情況下,這些不良思潮難免會對他們產生影響,如所謂的“成功學”會使他們形成急功近利的職業心態。
2.學生思想動態在當前更顯隱蔽特點。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諸多高職學生顯得更加“自閉”,這種狀況的形成根源于他們借助互聯網平臺開展信息交互活動的習慣養成。這種“自閉”的行為特征本質在于,他們更加偏好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下去釋放自己的情緒和表達自己的思想,從而導致了學生思想動態在當前更顯隱蔽性。由于更顯隱蔽性便使得在優化高職思政教育中缺乏足夠的現狀資料,也使得在高職思政教育中容易被眼前的“和諧”氛圍所蒙蔽。
3.學生個體對群體的影響力更加顯著。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學生個體不僅成為了主動接受互聯網信息的一方,也成為了能動發布互聯網信息的一方。后者所產生的結果便是,學生個體對群體的影響力將更加顯著。這對于高職思政教育而言意味著,基于傳統將學生群體作為思政教育對象的粗放模式,已難以適應當前互聯網環境下學生個體差異化所帶來的要求。因此,解決傳統思政教育模式的短板便成為了時代需要。
二、高職思政教育創新的著眼點分析
1.著眼于導向職業素質教育范疇。創新高職思政教育首先需立足于高職人才培養目標,這是合理界定思政教育職責邊界的原則。針對高職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學校、社會、家庭等三方共同來完成,作為學校方的高職院校則需要在大思政的視域下重點塑造學生的職業思想和意識以及基本的社會規范。著眼于導向職業素質教育范疇,這便對“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創新規定了場域。筆者將這里的場域分為課堂內與課堂外,課堂內應形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統一的教育模式,課堂外則需要把握學生群體的行為偏好,以“互聯網+”平臺去支撐創新實踐的展開。這里的關鍵在課堂之內,所以思政教育創新主體應是全體任課教師。
2.著眼于形成線上線下協同形態。目前混合式教學模式已被引入到高職專業課教學之中,借助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表現形態則可以為創新思政教育提供啟示。我們需要緊緊抓住“互聯網+”的技術優勢,形成線上與線下相協同的思政教育模式。針對目前所面臨的挑戰,在創新思政教育模式時應主動利用在線平臺為學生群體傳遞正確的職業觀和勞動觀,進而努力抵制各種不良社會思潮對高職學生思想意識的侵蝕。還應積極適應當前高職學生的行為偏好,以他們所熟悉的信息交互方式去調適他們的注意力,使他們逐步脫離“自閉”的社交環境。這一著眼點的提出意在于,培養他們在未來職場中的人際交往能力和信息溝通能力。
3.著眼于建立網絡輿論干預機制?!皩W生個體對學生群體的影響力更加顯著”的問題根源于自媒體的功能影響,那么問題導向下的創新便應著眼于建立網絡輿論干預機制。干預的載體仍是自媒體平臺,干預的主體除了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干預的姿態應是主動和積極的。此時,便需要在大思政工作模式下充分發揮各部門的職能優勢,使其在分工協作中形成高效的網絡輿論干預機制。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職思政教育的創新應積極應用網絡平臺,以挖掘在線思政教育優勢為主線,并以協同傳統思政教育模式去提升其工作績效。
三、高職思政教育創新模式構建
1.形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統一。聚焦培養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的工作任務,在思政教育總體上需形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統一。筆者建議,思政課教學部應與專業院系保持教學往來,通過舉辦思政課教學研討去精準把握學生的職業素質要求,而防止以宏大敘事的授課方式弱化思政課教學效果,但這里的重點應是課程思政的實現問題。在基于工作過程導向下,專業課教師應在備課環節依托互聯網平臺挖掘行業信息,并將行業信息與課程知識教授進行合理的整合,在突出崗位技術板塊的同時,還應突出崗位意識板塊,并為學生傳遞“崗位意識驅動崗位技能施展”的內在邏輯。
2.多渠道開展在線思政教育新形態。在總體上已經明確了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之間的關系,接下來便需要利用多渠道去開展在線思政教育。前面提到了混合教學模式,這里則在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教學中引入這種教學模式。筆者建議,可借鑒翻轉課堂教學形式中的課前預習要求,讓學生結合新的知識點在網絡獲取其基本內涵的同時,取該知識技能探究在崗位應用中所應具備的職業素質。教師則可以在混合式教學平臺中向學生推送有關職業素質的各種信息,并在線發起針對職業素質養成的討論。這樣一來,便能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在線課程學習中來。
3.反饋在線信息引導線下思政教育。學生在線討論和自媒體平臺所反饋的職業思想動態,應導引線下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線下思政教育工作主要由課堂教學和課外社團活動所組成,在課堂教學中思政課教師應在課程教學中有目的地對不良職業思潮的形成根源進行剖析,并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的指導下為學生詮釋出正確的職業觀。對于專業課教師而言,則應進一步聚焦特定行業對職業素質的要求,并向學生傳遞建立終身學習系統的重要性。在課程思政中還應發揮體育教學的職能優勢,以項目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進取精神。
4.發揮學生社團職能師生共建網絡。在建立網絡輿論干預機制時需發揮學生社團的職能,實現師生共建網絡的目標。筆者建議,校園網絡和學生社團的微信平臺都成為了師生共建的網絡載體,學院黨委應為每一個學生社團任命一位指導教師,在指導教師的具體領導下開展師生共建網絡活動。指導教師在多部門聯席會議中獲得目前在校學生的思想動態信息,并在黨委的集中部署下明確自己近期的工作任務。隨后,指導教師應與社團學生會干部座談共商網絡共建事宜,并最后由學生干部在互聯網平臺中發布具有指向性的思政教育內容。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職思政教育不僅面臨著新的挑戰,也同樣面臨著新的機遇。所謂“新的挑戰”是指,在該時代背景下高職學生所獲得外部資訊的途徑更加多元,而且由該時代所孕育出的自媒體使學生不但成為了信息接收方,也成為了信息發布方。這就意味著,在高職思政教育中爭奪大學生思想陣地的斗爭將更為激烈。所謂“新的機遇”主要從思政教育手段的實施環節來理解,即在高職傳統思政教育模式下校方難以將該項工作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也難以下沉至每一位學生個體之中,基于學生群體性的思政教育形態將制約教育目標的精準度。在問題導向下,高職思政教育的創新模式為,形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統一、多渠道開展在線思政教育新形態、反饋在線信息引導線下思政教育、發揮學生社團職能師生共建網絡。
【參考文獻】
[1]徐春雨.互聯網+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在高職思政教育中的應用[J].時代金融,2018,717(35):316+329.
[2]李俊峰,丁云秀.“互聯網+”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路徑探究[J].當代旅游(高爾夫旅行),2018(5).
[3]孫亮.“互聯網+”視域下的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創新研究[J].中國西部,2017(12):58.
[4]姜春英.“互聯網+”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路徑探究[J].職教論壇,2015(35):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