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丹
【摘 要】 隨著集團規模的日趨擴大,利用集團良好的網絡優勢,建立起一套內部審計信息管理系統是進一步促進集團內部管理、更大程度上提升工作效率、加強內部審計監督、提高審計效益的必然要求。本文通過對集團審計信息化現狀的分析,并結合國內外企業審計信息化發展進程,提出了建立基于集團模式的審計信息平臺的設計思想。
【關鍵詞】 內部審計 信息平臺 數據分析 風險預警
一、設計背景
企業集團規模不斷擴大化趨勢日益明顯,經營管理涉及業務領域不斷擴張,呈現出經營范圍跨度大、營業場地分散、組織結構關系縱橫交錯等一系列特點。內部審計作為集團的綜合經濟監督部門,在這種信息化新形勢及集團化管控的雙重要求下,其職責由監督、評價向監督、評價、服務并重轉變。因此,加快推進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逐步實現審計工作的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要求、統一標準、統一程序,才能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管理+效益”的雙重作用。完善的審計信息化系統能夠解決審計項目多、業務復雜、工作量大等手工審計以及單一線下審計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同時,還可以實現審計經驗的高度共享和審計資源的統籌調配,提升審計工作效率,保證審計工作質量,最終有效的降低審計工作風險。此外,信息化審計系統能夠實現對各項經濟業務全方位、實時、遠程的監督檢查,更好實現集團化企業的風險預警與防范。
二、設計目標
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內部審計工作,經過認真總結所在集團近年來內部審計工作經驗,客觀分析未來內部審計工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根據集團公司經營業務特點,審計信息平臺應涵蓋作業規范、管理支撐、知識共享等模塊,實現對審計對象的審前調查,提取審計重點等,完成審計作業系統由單一型向多功能綜合型轉變,通過引入信息化手段,促進集團內部審計工作實現以下五大轉變:
1. 內審功能由“查錯防弊”向監督、預警、服務、咨詢等“價值管理”轉變;2. 內審重點由“財務收支審計”向“管理審計”轉變;3. 內審關口由“事后監督”向“過程控制”轉變;4. 內審組織體制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轉變;5. 審計方法由“現場檢查”向“現場檢查與遠程在線審計”相結合轉變。
三、設計思路
構建基于集團化模式的審計信息平臺旨在根據集團審計業務特色及集團信息化發展進程,在平臺框架內構建審計管理、數據分析及預警兩大系統。本著成本效益兼顧原則,目前運行在用的審計作業系統,在未來的審計信息平臺框架內,采用獨立運行方式,增加數據接口與平臺實現數據交換。審計信息化建設遵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并依托集團信息化建設進程,共分三個階段逐步進行實施完善。
(一)第一階段:構建審計作業系統升級。集團公司按照審計作業流程建立了審計作業信息系統,從最開始的單機模式升級到單機/網絡一體化,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數據集中管理,為集團公司審計部門信息共享提供了平臺,發揮了計算機輔助審計的優勢,在提高審計效率和質量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了適應集團公司信息化發展規劃及基于集團化思路審計集中管理體制的要求,對現有審計作業系統進行適應性升級,在集團范圍內推廣信息化審計工具,更好地搜集審計需求,逐步構建功能完善的集團化審計平臺。
(二)第二階段:構建審計信息管理系統。隨著集團公司信息化建設的不斷完善及審計作業系統在集團下屬單位得到不斷推廣,基于審計信息管理系統平臺將成為規范業務流程、強化審計管理、實現集團公司“大審計”的重要手段之一,將標準業務流程嵌入系統中,通過審計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對集團公司本部和重點下屬企業的風險預警及審計業務實時管理,審計信息管理系統包含審計計劃管理、審計資源管理、績效考核管理、審計項目管理、檔案管理、信息交互管理等功能模塊。
(三)第三階段:構建數據分析及預警系統。未來隨著集團所屬各類業務的緊密融合,信息化程度的高度集成以及集團全面風險管理的深入開展,建設平臺的數據分析及預警系統不僅成為完善審計手段,提高審計效率,加強審計管理減少現場審計時間的有效途徑,而且對于提高集團經營運作的免疫力,實現風險管理的有效控制,起到了積極作用。針對被審計單位經營風險關鍵點,利用數據分析及預警系統的建模引擎,構建分析模型、指標預警等系統功能模型來實現各種業務數據分析,通過數據分析及預警結果確認審計重點,為指導審計人員制定審計項目方案提供支持。
數據分析及預警系統是利用現有的網絡結構將審計部門與被審計單位的網絡進行互連,實現審計人員非現場訪問、分析和處理被審計單位業務數據,不需要到被審計單位現場,有效縮短現場工作時間。通過網絡訪問數據,可以縮短每次檢查活動的相隔期間以及檢查時間,既可以在該事項結束后實施審計,也可以在該事項進行過程中適時進行審計,從而實現事后審計與事中審計的結合,靜態審計與動態審計的結合。系統功能設計應包括數據采集與轉換、數據傳輸與接收、模型構建、數據分析及預警、數據分析結果管理等,各應用功能是在嚴密的授權和監控下進行業務操作和管理
因此,通過基于集團模式審計信息平臺的應用,能夠改變傳統手工審計模式,打破電子財務數據轉換“瓶頸”,實現實時掌握現場審計進展情況,了解重大問題審計數據來源,取得現場審計與遠程審計機構的數據交互,消除目前的審計作業系統和審計業務管理的信息孤島現狀。有效提高審計效率,節約現場審計時間,明確審計目標,突出審計重點,降低審計風險,正做到審計工作從事后審計轉變為事后審計與事中審計相結合,從靜態審計轉變為靜態審計與動態審計相結合,從現場審計轉變為現場審計與遠程審計相結合。使一些違紀違規問題被及時發現和糾正,在動態監督中關注資金與項目的效益,及時、準確地為決策部門提供決策信息,從而提高審計質量,充分發揮審計監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玲,企業內部審計技術[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2] 陳偉,審計軟件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J],計算機科學2009
[3] 吳飛,集團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
[4] 劉家義,圍繞審計能力提升和方式轉變推進審計信息化建設[R],審計署計算機中心2012
[5] 蓋喜發,內部審計信息系統的架構及模型研究[J],2012
[6] 北京用友審計,審計信息化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R],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