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究性閱讀以圍繞閱讀目的準確、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關信息為基本原則,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實施有效的探究性閱讀是提升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但是反觀探究性閱讀現狀,還依然存在著缺乏引導,偏離中心;泛化探究,蜻蜓點水的現象;也存在著注重形式,忽視結果;重講內容,忽視語言的問題。因此,本文從取得探究性閱讀實效的角度,提出了課題質疑,抓住重點,精讀釋疑,感悟語言及拓展探究五個維度,進而讓探究性閱讀煥發活力。
關鍵詞:探究閱讀;問題現狀;有效策略
探究性閱讀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當前教學內容中的主要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并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等多種學習的方式,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探究,從而主動地獲取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閱讀教學活動。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受制于預先設定的教學流程,主宰著課堂,忽略了探究性閱讀能力以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學生的探究性閱讀偏離、膚淺、隨意的現狀制約了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致使學生語文的素養的提升和能力的培養還差強人意。
一、?探究性閱讀的問題現狀
(一)?缺乏引導,偏離中心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由于教師沒有針對文本中的具體問題給予正確指導,而由學生自己確定探究的問題,結果導致了問題無條理,缺乏系統。這種忽視了教師引導作用的隨意探究缺乏一致的目標,所以學生在交流時往往會偏離中心問題,一己之見,對其他同學的見解也漠然視之。少數學生提出的問題甚至背離了文本的核心,遠離了大部分學生的思維區域,造成與學習的主要目標無關,也失去了探究的意義。
(二)?泛化探究,蜻蜓點水
一篇課文中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各具特色,內容、價值情感有其不同的特點,這些均值得深入探究。但是在當下的課堂上,少數教師并沒有結合語文學科各階段的訓練重點,引導學生進行全面的深入探究,往往淺嘗輒止、草草收場。這種虛化、泛化的閱讀探究浪費了時間,閱讀效率低下。長此以往,學生漸漸失去了主動探究的熱情。
(三)?注重形式,忽視結果
部分教師在探究活動中,只顧求異發散,而不注意學生在此過程中有多少價值和收獲。對于學生的探究結果要么置之不理,要么簡言概之。學生好的學習方法得不到及時總結,缺點和不足得不到及時修正。課堂評價的激勵和矯正功能都得不到發揮。或者常常將探究活動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結果卻不了了之。
(四)?重講內容,忽視語言
陶校長說過,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教給學生。語文姓“語”,這要求教師在閱讀探究中始終遵循語文的教學規律,充分體現語文的學科特征。可是,一些閱讀課堂上,探究學習經常只關注課文內容和語文知識的理解、延伸拓展,卻忽視了文本語言的訓練,忽視了文本的內容是怎樣借助言語形式來表達的這一文本價值核心。長此以往,這種得“意”而忘“言”的現象造成了學生只會閱讀不會作文。
二、?探究性閱讀的有效策略
(一)?課題質疑,驅動探究
現代認知主義理論認為,從認知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型看,教學必須探明喚起學習積極性的最佳經驗和情境,從而引發學習者主動的加工活動。課題是文章的眼睛,課題質疑使學生具備了問題意識,激起了學生的閱讀期待。學生有了把自己的問題轉化為結果的意識,就為探究學習提供了契機。帶著這種契機,帶著這種探究問題的意識,學生在閱讀時心中有目標,方向明確。如此一來,課題質疑就激發學生學文的興趣。教師可以根據不同類型的課文特點,靈活采取多樣的課題質疑導入方式。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用抓重點詞、聯系生活實際等方法對課題進行質疑分析。
如教學《可愛的草塘》一課時,我就采用了質疑課題的導入方式。學生讀完課題,教師追問:作者為什么把文章的題目取為《可愛的草塘》?草塘到底可愛在哪些地方?你們見過草塘嗎?如果見過,閱讀這篇課文后進行比較,看看你們見過的草塘可愛,還是作者描寫的草塘可愛?導入過程自然流暢,觸發了學生的認知興趣,一種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他們去主動認真地讀書、思考和探究。
(二)?抓住重點,走進文本
《語文課程標準》所說:“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探究,設問激疑引發學生思維,交流互動促進以實現他們思維探究的過程。要讓學生帶著自己對文本的初步感知走向教師,而不是教師帶著對文本的理解走向學生。引導學生自讀自悟才是閱讀教學的重要部分。教師要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閱讀實踐,潛心感知,使他們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走進文本,積極探索,于無問題處讀出問題。
如《落花生》一課,課文淺顯問題在小組內合作探討解決后,引導學生探究一些有難度的、有價值的問題。如:爹爹的到來為什么很難得?父親說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這個可貴指什么?父親希望我們做什么樣的人?“我”對父親的話,聽懂了沒有?在我們身邊有沒有像落花生這樣的人或物?一系列的問題的對于學生難易程度也各有不同。他們可以從文本的語言文字上感悟,從思想內容上發掘,從價值取向上深思,從表現手法上發現。發現一些問題,將其逐步解決了,就是適應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也才算真正讀懂了文本。
(三)?精讀釋疑,自由探討
建構主義理論指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建構意義的方式而獲得。在精讀解疑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推敲、揣摩,并要搞好分工,讓全體同學參與探究研討,促進思維互補。在交流時,教師要善于抓住關鍵問題,給學生有自由答辯的時間、空間。與學生共同探討,適時引導點撥,通過教師、學生、文本間的對話,進而深度研讀。
如在《父愛之舟》的教學中,讓學生思考,小漁船在文中出現幾次,父親在漁船上為作者做了些什么?對于學生的答案,我沒有急于回答,而是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關鍵詞句認真品讀,相互討論。同學們一致認為這一切都是為了省吃儉用供我上學。接著教師再問,對于父親的付出,作者又有怎樣的感受呢?教者緊緊圍繞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文本,展開討論,體會作者對父親難忘的愛和深切的懷念,這樣積極構建互動式的師生關系和教學關系。學生無拘無束的自由互動、暢所欲言,成了課堂的主人。我們只要善于抓住契機展開學生間的討論和交流,就能夠訓練學生的思維,促使他們在思辨中收益。這種獨立的思考的過程,也是一個人內心成長的過程。
教師在指導學生對文本的探究過程中,要從粗淺的、零散的、表面的,走向系統的、本質的,探究主人公及作者內心情感。曾經看到一名美國教師對于《灰姑娘》的文本升華,教師引導:如果辛黛瑞拉因為后媽不愿意她參加舞會就放棄了機會,她可能成為王子的新娘嗎?問題一拋出,學生都認為不會,真正決定她要去參加王子舞會的是她自己。所以當沒有別人愛的時候,只有自己愛自己!如果別人沒有給你機會,應該加倍地給自己機會。“加倍地愛自己,加倍地給自己機會。”像這種激勵人心的文本深究,準確地把握了故事本身的價值取向。這樣的價值觀定位對孩子在今后生活中遇到逆境后怎樣直面人生,化解人生中的苦難起到不可估量的指導作用。作為教師,我們就要有獨特的視角和眼光,深度挖掘潛藏在語言深處的曼妙豐盈的語文價值。
(四)?感悟語言,關注表達
閱讀教學中要充分關注表達,提高學生語言素養。語文教學既要關注“文本內容”,更要重視字詞句篇的表達形式,其實就是關注如何把語言表達正確,表達通順。文本作者為了表情達意采用了什么樣的方法、呈現的是什么樣的語言風格,而這些風格與特點在表現主題、塑造人物、推動情節方面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這樣才能和作者、文本進行深度對話。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在再現情境、再現表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傾注自己的情感,披文入情,通過審美體悟、涵泳品味來探尋言語作品的深層意蘊。
如在教學《將相和》一課時,我引導學生體會藺相如與趙王、秦王的對話,與手下人的對話,在語氣、態度上有什么不同?讓學生根據關鍵詞句,去探究人物形象。“想了一會兒”“怒發沖冠”“我的腦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等詞句寫出藺相如有勇有謀,平心靜氣。接著,我再次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藺相如的一“撞”一“拼”,廉頗的一“脫”一“背”,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何這樣安排?學生通過自主研讀后發現,原來,為了表現人物的內在精神品質。從而感受到藺相如的智慧,廉頗知錯就改的大將軍形象。
本課的教學,我創設了一個引導學生通過語言自主探究描寫人物典型特點的情境場。在這個“場”中,領著學生慢慢走進原本平面的“語言圖式”,將讀寫結合,以隱性的、悄然的狀態,激活了學生的言語思維,和學生一道盡情穿梭在“語言的叢林”,靜靜感受作者匠心獨運的“言說范式”,使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得以提升。
(五)?拓展探究,課外延伸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每個學生都有要求進步的愿望,每個學生都有豐富的潛能,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潛能優勢。通過良好的教育與訓練,使學生都能成才、成功。語文教學要以適應兒童群體智能的多元傾向和學習方式的多樣性開發兒童的各種潛能,從而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因此學完課文后,教師可以把一些激趣性、知識性的問題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后主動去尋求答案,拓寬閱讀面,搜集處理信息,從而全面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如學完《只有一個地球》后,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地球環保”專題研究,如:地球生態環境及自然資源遭受哪些危機?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的種種設想能否實現?我們如何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呢?從一份份價值較高的調查報告中,可以感受到學生課外閱讀的深入,從而懂得“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增強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意識。這就是探究性學習方式的魅力所在。探究學習方式不僅重視探究過程中問題的提出、解決和交流,同時也要重視對探究結果的集中展示、交流及評價。讓每一位學生嘗試成功的快感。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學生探究的興趣,獲得更多的研究方法,而且能激發學生更好地關注生活、愉悅情感。
在閱讀教學中,隨著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的習慣的養成,只要我們以語言為根本,以提升語文素養為旨要,探尋文本“意”之靈魂,翹望“人”之發展,相信他們能夠自主探究出的東西也會越來越多,學生們的閱讀會逐漸走向深刻與成熟。正如陶校長所說,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伍新春.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皮連生.智育心理學(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6]贊科夫編,杜殿坤等譯.教學與發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陶春,江蘇省宿遷市,江蘇省沭陽縣東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