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較發達地區學生相比,少數民族農村地區學生英語基礎十分薄弱。教育資源短缺,學校硬件設施不達標等原因導致學生英語水平低下,缺乏對英語的學習熱情。因此,少數民族中學英語教師要提高學生英語參與度,建立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新型教育模式,努力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關鍵詞:少數民族農村地區;中學英語;體驗參與式
一、?前言
對于英語教學,最基礎的授課方式就是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知識點講解,答疑解惑。英語課程枯燥乏味,缺少學生的參與度。教師的作業布置,也以背誦單詞和課文為主,評價方面也完全以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英語好壞的標準。并且,少數民族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短缺,授課環境較差,難以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口語交流空間。因此,中學英語教師更要利用好課堂教學時間,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其對英語的學習興趣,保證學生能夠參與到課程教學中。
二、?英語中融入生活化內容,提高學生參與度
新課標英語教材區別于以往其他版本的英語教材,其好處就是教材的每一個單元內容都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能夠參與到英語學習中。例如,教材包含對天氣的討論、對人們相貌的描繪、對健康生活狀態的指導、對課余生活的分享等,這些內容都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但是,新課標英語教材,通常以城市學生生活為標準,很少有少數民族農村學生的具體生活案例,教材內容可能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差異。因此,少數民族農村地區中學英語教師需要根據教材進行合理課程設計,融入貼近少數民族學生生活內容。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研讀教材,了解發達城市學生的生活方式,激發其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走出農村。
例如,當教師講授到“How?do?you?get?to?school?”這一課程時,可以對學生的上學方式進行統計,然后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上學方式進行課程導入。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進行課程導入,能夠消除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心理障礙,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其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三、?簡化英語難度,增強學生自信
要保證學生對英語課程有參與感、體驗感,就需要教師選擇得當的課程主題,當教師選定較為開放性的選題后,可以將班級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但是,少數民族農村地區英語教學中,經常出現學生不參與小組活動的現象。學生不參與到小組活動中,一方面是英語對于少數民族農村中學生而言,是比較難懂而陌生的學科,學生自己不擅長的學科,通常抱有畏懼心理;另一方面,教師進行小組活動的模式都是固定的,缺乏靈活性,這種模式并不適合全體學生。因此,需要少數民族農村中學英語教師進行量體裁衣,設計適合本地學生參加的課程。
例如,當教師講授到“Whats?the?weather?like?”這一課程時,教師可以使用課前準備好的天氣預報圖片,引導學生將天氣的英語短句,同對應的天氣粘貼到一起,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全國天氣預報。通過對學生進行評選,選出最佳學生代表,為全體學生進行天氣播報。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師進行口語教學之外,讓學生動手填寫天氣預報相關的英語短句,能夠增強學生的動筆能力。同時,天氣播報員的評比,還能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促進其努力練習英語口語、發音,團隊的評選還能增加學生的榮譽感,促進學生團隊協作能力的發展。
四、?教學層次劃分明顯,引導學生學習思維
想要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體驗程度和參與感,就要將學生放到主體位置上,使其能夠自主學習,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和創造力,對英語教材和課程內容進行主動探究,教師應做好引導工作,幫助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學會知識點。想要保證學生能夠在學習中得到自我突破,就要求少數民族農村中學英語教師找準課程切入點,在課堂上教授學生分析問題和自主學習的方法,課程教學也要從簡單到困難,一層層過渡,避免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恐懼,保證學生能夠真正掌握英語交流技巧,進而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和水平。
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英語學習的指導,可以適當設計課程之間的關聯,從簡單的“My?family”課程教學開始向學生進行英語基礎講解,當學生能夠掌握基本單詞和語法后,不斷提高課程難度,從介紹家庭慢慢上升到“Festivals”等節日的習俗講解,逐漸提高課程難度,為學生進行知識延伸。
五、?教學融入情感,激起學生共鳴
提高少數民族農村學生學習英語的體驗參與度,其目的就是通過課程教學,為學生制造充足的空間進行學習和交流,培養其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的責任感進行培育,在教授學生知識點的同時,塑造學生人格。因此,中學英語教師應在教學中融入自身情感,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改變學生自身存在的各種缺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其發自內心地接受教師的引導,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為社會提供更多高素質人才。
例如,當英語教師進行人物形象講解的課程中,在教學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利用課堂上的電視或者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感動中國人物短片。短片播放后引導學生用英語對片中人物進行評價,遇到不會表達的詞句,可以查閱資料或者進行小組討論。通過學生討論,總結短片中值得學生學習的優秀品質,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英語練習;另一方面,學生能夠在短片中學到做事的標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發現,學生在觀看短片時受到觸動,很多學生看到短片后流下眼淚,被視頻中的人物事跡所感動。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視頻播放,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榜樣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學生的共鳴,有助于教師對學生人格進行塑造,引導學生向善良的方面進行發展。
六、?實現課堂民主,提高學生學習自信
少數民族農村英語教師想要在教學過程中,提高自身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就要為其營造平等的交流環境,為學生打造寬松的思維環境。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平等,除了教師要合理進行課堂教學設計,還要保證自身用公平的眼光對待班級的每一個同學,對學困生進行鼓勵和引導,提供更多的幫助,使其渡過學習難關。教師要選擇正確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促使其主動探究遇到的難題,樹立英語學習自信。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感知學生的情緒波動,充分保護學生的學習自尊心。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比較落后,學生在理解上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和困難,如果遇到不是本民族的英語教師,其語言溝通上也可能存在障礙,學生可能對教師所表達的內容理解不完全。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保證自己有充足的耐心,對學生進行循循善誘的引導,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理解的難題,幫助其解決學習上的困難。教師更應及時調整自身教學模式,找出適合學生學習的方式,提高英語的課堂教學效率。在課堂上。教師應增加鼓勵和贊賞的環節,保證學生產生學習自信,保證其能夠主動進行英語學習。教師要引導少數民族地區學生不再畏懼英語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口語和寫作水平。
七、?總結
綜上所述,在少數民族中學英語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打破固有思維模式,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要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特點,不斷研究,進行課程改革,找到最適合學生學習,便于其理解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英語自主學習。同時,教師想要提高學生的體驗參與度,就要將學生當作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要做好引導作用,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充分激發,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全面提高其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楊慶云.中學英語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分析[J].才智,2019(23):168.
[2]張坤.“互聯網+”時代下鄉村中學英語教學思考[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9(Z4):112.
作者簡介:崔生紅,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省積石山縣田家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