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敏
(十堰市太和醫院,湖北 十堰 442000)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一旦患病便發病迅速,病情比較危重,若是不能進行及時搶救,則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1]。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主要原因是因為患者的冠狀動脈缺血缺氧引發了心肌梗死,由于患者的心臟收縮功能受到了影響,其全身的血液循環產生產生了淤積。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搶救中,其搶救流程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患者積極的配合醫生工作,而急診全程優化護理屬于新興護理模式,其優勢在于有條不紊、條理清晰的知道的護理措施,幫助醫生進行搶救[2]。本文在2016年09月--2017年0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7例展開研究,分析應用急診全程優化護理措施的干預效果,詳細的研究內榮作如下闡述:
本文在2016年09月--2017年0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7例展開研究,依據隨機數表法將其分成基礎組和優化組,基礎組中有48例患者,男性22例,女性26例,最小年齡為27周歲,最大年齡為82歲,平均(57.2±1.88)周歲;優化組中有49例患者,男性30例,女性19例,最小年齡為25周歲,最大年齡為87周歲,平均(55.8±2.37)周歲。參與研究的患者均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并且也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組間數據不具有比較性,即P>0.05。
基礎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指導患者進行臥床休息,同時進行生命體征的監護工作,開放靜脈通道等。
優化組則展開急診全程優化護理模式,即對接診流程進行優化,給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開放綠色通道,實施“先救治后掛號”的急救措施;對于接診護理人員而言,其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將患者推入搶救室,告知醫生即刻展開搶救工作。對搶救流程進行優化,當在執行搶救的過程中,需要將護理人員的責任進行分工明確,以配合進行搶救,在接診之后,需要立即進行病情評估,同時展開鑒別診斷工作,對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查與監護,以給醫生提供動態的患者病情數據,以更好的實施搶救。為了更好的搶救患者,可以在搶救的過程中構建信息化網絡,讓患者的病情能夠清晰的顯示出來,極大的減少了檢診的時間,從而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搶救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展開搶救的時候,應該詳細的將搶救記錄做好,并且需要將數據進行整理,以便醫生查看,更好的實施搶救。
應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而計量資料的表示方法:(±s),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表示:n/%;當兩組患者各數據之間存在差異,即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基礎組患者的評估時間(2.77±0.54)分鐘、建立靜脈通道時間(7.82±2.31)分鐘以及住院時間(11.95±3.72)分鐘均高于優化組的評估時間(0.84±0.13)分鐘、建立靜脈通道時間(3.72±1.09)分鐘以及住院時間(8.52±2.18)分鐘,組間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
在優化組中出現院內復發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有2例,發生率僅為4.08%,基礎組發生院內復發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有15例,其發生率為31.25%,基礎組的發生率顯著比優化組高,組間數據呈現臨床不均衡性(P<0.05)。
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時候,其救治時間便是決定患者生死的關鍵點,對于常規護理而言,其護理目標不夠明確,護理流程相對比較混亂,對搶救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使得實際的搶救效果不是很好;而應用急診全程優化護理措施而言,其將護理人員的職責進行了明確的劃分,讓救治工作能夠標準、規范的進行,使患者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得到科學的救治,并且也縮減了檢查與診斷的時間,極大提升了搶救效果。本文經過研究可知:基礎組患者的評估時間(2.77±0.54)分鐘、建立靜脈通道時間(7.82±2.31)分鐘以及住院時間(11.95±3.72)分鐘均高于優化組的評估時間(0.84±0.13)分鐘、建立靜脈通道時間(3.72±1.09)分鐘以及住院時間(8.52±2.18)分鐘,組間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同時在優化組中出現院內復發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有2例,發生率僅為4.08%,基礎組發生院內復發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有15例,其發生率為31.25%,基礎組的發生率顯著比優化組高,組間數據呈現臨床不均衡性(P<0.05)。
綜上所述,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急診全程優化護理措施,能夠有效提高患者搶救時間,降低復發率,可進行臨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