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定芳,朱 敏,李秀雄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特需醫療中心,廣東 佛山 528000)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以結腸黏膜連續性彌漫性炎癥改變為特點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1],近年我國的發病率有升高趨勢,其發生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2]。計劃性、系統性、個性化的健康教育可促使人們自覺地改變不良行為模式[3]。我科近年對UC患者采用醫護一體化模式進行健康教育,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科就醫的80例UC患者,男49例,女31例,年齡22~60歲,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齡(40.25±1.19)歲,患者的病程為3個月~15年,平均病程為(5.31±0.48)年;實驗組中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齡為(40.25±1.16)歲,患者的病程為4個月~14年,平均病程為(5.34±0.47)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因素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按UC護理常規給予健康教育。向患者提供紙質健康教育小冊子,內容包括出入院須知、UC的病因、臨床表現、治療方法,飲食、運動、用藥等,方便患者查閱,加強其疾病的知識知曉情況。
1.2.2 實驗組成立醫護一體化健康教育小組。小組共由6名醫護人員組成,其中副主任
醫師1名,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2名,責任護士2名。由副主任醫師和副主任護師擔任組長,其余為組員。小組成員共同對患者進行訪談評估,了解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建立健康檔案,邀請患者參與制定健康教育計劃及實施方案。采用紙質健康小冊子、多媒體、操作示范、面對面訪談等形式進行健康教育,內容涉及UC的疾病相關知識、飲食、運動、藥物、灌腸治療、情緒調節等。鼓勵患者提出疑問,小組成員及時解答。并將患者提出的健康問題歸納總結,更新健康教育資料。
采用問卷調查。(1)疾病知識及行為調查:自行設計疾病知識及行為支持調查問卷,內容涉及包括情緒調節、規律飲食、規律運動、規則用藥、保留灌腸、定期復查6個項目。(2)患者滿意率:自行設計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非常不滿意五個等級。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的病例數)/總病例數×100%。
兩組入院時、出院時分別進行疾病知識及行為問卷及患者滿意度調查,每次各40份, 100%回收。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入院時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實驗組較對照組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內比較,對照組干預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疾病知識及行為干預前后變化[n(%)]
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滿意率比較(n%)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疾病,臨床發現精神緊張、勞累、飲食不當、感染、治療中斷可誘發疾病[4],提高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調整不良生活習慣,重建健康生活方式可有效減少復發。傳統的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護士承擔,受護士知識結構、個人能力及人力不足的影響,健康教育效果參差不齊。目前我國的醫療環境導致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度遠遠高于護士,患者更希望得到醫護同步的健康教育和隨訪[5]。醫護一體化模式[6]以患者為中心,醫護優勢互補,共同參與健康教育。本研究中,實驗組實施醫護一體化健康教育,醫生與護士通俗易懂地從醫療和護理角度分別向患者講解UC的相關知識,并邀請患者參與制定健康教育目標及計劃,確保健康措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提高了患者的疾病知識知曉率,切實改變了行為習慣,同時加強了醫護患的溝通,提高了患者滿意度。由此可見,醫護一體化模式相較于傳統模式能更有效提高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疾病知識知曉率及行為支持率,提升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