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 芳
(上海市虹口區歐陽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200081)
腦癱又稱腦性癱瘓,是因非進行性腦損傷導致的患兒各種運動及智力功能障礙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語言、智力、聽力障礙[1]。康復訓練是目前治療腦癱患兒的重要手段,其通過訓練改善患兒的智力及運動能力,分為藥物療法、綜合康復治療等多種方式,療效顯著。常規護理模式,往往拘泥于患兒智力及肢體訓練,忽略患兒心理健康,而心理護理干預在注重患兒智力及肢體訓練的同時,更加強調患兒心理健康,通過對患兒心理情緒的護理,使患兒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訓練及學習,可縮短康復時間,提高治療效果[2]。基于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心理護理干預對腦癱兒童康復訓練的效果影響。具體信息如下。
選取2016年11月-2017年5月期間在我院兒童康復科接受治療的腦癱患兒30例為對照組,選取2017年6月-2017年12月期間在我院兒童康復科接受治療的腦癱患兒30例為觀察組。對照組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6個月-6歲,平均年齡(2.36±0.87)歲。觀察組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7個月-6歲,平均年齡(2.23±0.91)歲。統計學比較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患兒家屬均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營造舒適、溫馨的居住環境,指導患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注意營養搭配,指導患兒康復訓練。觀察組患兒采取心理護理干預:①為患兒營造輕松愉快的就醫及居住環境,避免過于嚴肅,使患兒產生恐懼心理;②以甜美的語言,半蹲的方式接待歡迎患兒;③患兒入院后,面對陌生的人及環境,易產生恐懼、焦慮、緊張的負性情緒,護理人員應安撫患兒情緒,并做到與患兒家屬保持溝通,了解患兒情況,解除家屬對于醫護人員的不信任感;④腦癱患兒存在嚴重的自卑、孤獨及依賴感,注意力不集中,愛哭鬧、發脾氣、不愿配合治療,護理人員可采取做游戲或講故事的方式與患兒溝通,了解其心理需求,用無微不至的關愛及有效的護理措施引導患兒完成看康復訓練。
干預3個月,采用貝利嬰兒發育量表(BSID)[3]對患兒智力發育情況及運動發育情況評分,總分100分,得分越高則表明患兒發育情況越好。
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觀察組智力發育情況、運動發育情況評分分別為(63.66±6.17)分、(62.47±7.28)分,與對照組(64.44±4.57)分、(61.87±6.45)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556、0.338,P=0.580、0.737);護理3個月后,觀察組智力發育情況、運動發育情況評分分別為(97.86±1.46)分、(96.64±1.51)分,明顯高于對照組(89.27±1.61)分、(89.66±1.7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1.648、16.704,P均=0.000)
腦癱是小兒時期較常見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癥,腦部先行病變,進而累計四肢,有語言障礙、異常行為、智力障礙等癥狀,導致患兒生活不能自理,嚴重時影響患兒正常生活,給患兒精神及身體上帶來極大痛苦[4]。目前國內外尚無有效治療此類疾病的方法,有研究顯示,對于腦癱患兒應及早發現,早干預治療,采取適當的護理措施,最大程度可恢復患兒生活自理能力[5]。
心理護理措施在康復訓練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能夠消除患兒恐懼、焦慮、自卑等消極情緒,使患兒樹立自信心,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康復訓練,縮短治療時間。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患兒智力發育情況、運動發育情況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對腦癱兒童康復訓練患兒實施心理護理,可有效改善患兒智力及運動發育情況,促進患兒轉歸。宮內窘迫、難產、早產、出生時窒息、腦缺氧、顱內出血、黃疸、驚厥等圍產期腦損傷是造成的小兒腦癱的重要因素,使患兒產生發育遲緩、學習困難、口齒不清等問題,大多患兒因自身與其他小朋友的不同,產生自卑心理,不愿說話,導致患兒陷入口齒不清、害怕與人相處的惡性循環[6]。心理護理要求護理人員有絕對的耐心與責任心,要求護理人員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專業化的訓練方式;創造輕松愉快的治療及居住環境;不以命令的方式與患兒相處,應以朋友或親人的方式,耐心的與患兒溝通,不厭其煩的為患兒解決其負面情緒;認真傾聽患兒內心想法,鼓勵其主動思考,完成相關訓練;為患兒家屬宣教日常生活中相關護理知識,促使患兒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綜上所述,對腦癱兒童康復訓練同時實施心理護理,可提高患兒自信心,有效改善其智力及運動發育情況,進而促使其早日回歸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