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增珍
(青海省西寧市第一人民醫院,青海 西寧 810000)
近些年,醫療技術不斷發展,“生物——心理——社會”醫療模式得到大力推廣,臨床護理的作用日漸突出,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常規護理,屬于被動護理模式,內容較片面,缺乏針對性,無法滿足患者護理需求,基于此,護理模式改革勢在必行[1]。在此,本文以50例患者為對象,探討觀察綜合護理干預在后腹腔鏡腎切除手術中的應用價值,現總結報道如下:
2017年4月--2018年2月期間,共選擇50例后腹腔鏡腎切除手術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綜合組,各25例。對照組,16例男性,9例女性,最小43歲,最大78歲,平均(56.2±5.82)歲。綜合組,14例男性,11例女性,最小41歲,最大75歲,平均(55.1±5.03)歲。比較兩組患者性別及年齡等基礎資料,組間雖無明顯差異(P>0.05),但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行常規護理,入院后,加強健康教育,介紹手術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項,做好術前準備,確保手術順利,術后按照常規流程,開展護理工作。
綜合組,在常規護理的同時,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術前:護士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傾聽患者訴說,認真解答患者問題,盡量滿足患者合理需求,并借助成功案例,鼓勵支持患者,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拉近護患間關系,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緩解患者負面情緒,保持積極的心態,配合手術。同時,術前,帶領患者完成各項檢查,如心電圖、血尿常規、肝腎功能及凝血功能等,術前12h禁食,術前8h禁飲,做好腸道準備。(2)術中:根據手術需要,調整患者體位,嚴格控制室內溫度與濕度。手術操作中,主動配合醫師,準確遞所需手術器具,確保手術順利完成。另外,術中,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如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一旦出現異常,及時告知醫生,予以對癥處理。(3)術后:第一,飲食指導。術后,排氣前,必須禁食禁飲,預防腹脹,避免誤吸嘔吐物。排氣、拔管后,食用流質飲食,慢慢過渡至普食,堅持少量多餐的進食原則。第二,病情監測。術后,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測量脈搏、呼吸、血氧飽和度及血壓等生命體征,掌握病情。術后6h,取斜臥位,間隔2h,翻身1次。術后次日,嘗試坐位,根據患者情況,協助患者活動關節。第三,引流管護理。護士密切注意導尿管通暢情況,觀察尿液的顏色及量,引流袋低于恥骨,以免逆行感染。每天,常規消毒尿道口,出血量多者,需及時通知醫生,給予對癥處理。(4)出院指導:對于即將出院的患者,護士需告知術后注意事項,定期復查肝功能,指導患者自己觀察排尿情況、尿色及尿量異常等,以免損害腎臟。
第一,統計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包括皮下氣腫、漏尿、術后出血、高碳酸血癥和酸中毒。
第二,應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調查滿意度,滿分100分,60-100分表示滿意,0-59分表示不滿意。
采用SPSS20.0軟件,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卡方(x2)檢查,(±s)用作t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P<0.05”表示統計學有意義。
綜合組1例出現并發癥,為皮下氣腫,發生率為4%(1/25),對照組5例出現并發癥,1例術后出血,1例高碳酸血癥和酸中毒,1例漏尿,2例皮下氣腫,發生率為20%(5/25),發生率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x2=12.121,P=0.000)。
調查滿意度,綜合組24例滿意,1例不滿意,滿意度為96%(24/25),對照組21例滿意,4例不滿意,滿意度為84%(21/25),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8.000,P=0.004)。
后腹腔鏡腎切除手術,被廣泛用于腎臟疾病中,手術創傷小,出血量少,且術后恢復快,明顯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然而,手術作為創傷性療法,伴有一定應激反應,加之擔心手術療效,患者容易出現負面情緒,降低依從性,配合度低,增加手術風險,不利于術后康復。近年來,醫療技術不斷發展,人們對疾病及手術的認識不斷加深,有學者發現,手術治療中,科學的護理不僅可確保手術療效,而且可改善預后,促使患者早日康復。其中,綜合護理是一種現代化護理模式,以現代護理觀念為指導思想,將護理程序作為核心,護理各個方面均以護理程序為整體框架,環環相扣,并強調整體協調一致,提升護理水平[2]。綜合護理干預,融合了小組護理與責任制護理的優點,根據臨床現狀,合理分配人力資源,采取一系列可行的護理措施,開展護理工作[3]。后腹腔鏡腎切除手術中,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根據術前、術中、術后不同階段的護理要求,提供有針對性的護理服務,并強調出院指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促使患者早日康復。本研究顯示,綜合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4% vs20%,P<0.01),且綜合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據此分析,綜合護理干預在后腹腔鏡腎切除手術中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