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莉,勾玉莉*,姜 梅,伊 靜
(遼寧省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門診,遼寧 大連 116027)
癌癥患者通常可見癌因性疲乏,主要是因癌癥本身或治療導致主觀疲乏感,且與近期體力活動不成比例,對患者心理、生理均會造成嚴重影響,不利于疾病治療及預后。舒適護理在基礎護理干預的前提下[1],予以人性化護理,從心理、生理多方面予以干預,利于患者舒適性的提高,進一步改善癌因性疲乏。本文旨在探討結腸癌根治術患者予以圍手術期舒適護理對癌因性疲乏的影響,便于為實際工作奠定理論基礎。
取2016年12月10日至2018年3月2日的結腸癌根治術患者(60例),動態隨機化分為兩組。此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年齡平均(48.90±2.60)歲,男女比18:12(共30例);其中,10例為左半結腸切除,7例為橫結腸切除,9例為右半結腸切除,4例為乙狀結腸切除。
觀察組:年齡平均(48.63±2.94)歲,男女比20:10(共30例);其中,13例為左半結腸切除,5例為橫結腸切除,7例為右半結腸切除,5例為乙狀結腸切除。
兩組上述資料比對差別微弱,P>0.05。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遵醫囑實施各項操作,加強生命體征監測,一旦出現異常,及時予以處理。
觀察組行圍手術期舒適護理,主要涉及:①生理舒適干預,在保證病房干凈清潔的同時,應注意保護患者隱私,以患者為中心,使用飾品、鮮花等營造和諧溫馨環境,床單、窗簾等應選擇舒適顏色;選擇半坐臥位,將膝蓋關節略微抬高,保證其處于放松狀態,適當進行早期活動,減輕治療疲憊感,注意活動強度,應以患者耐受為準,根據體質、病情差異,制定個體化運動方案,引導患者行有氧運動,如慢跑、散步等;確保睡眠充足,消除睡眠影響因素,夜間應盡量不進行治療、護理操作,養成良好睡眠習慣。②心理舒適干預,加強溝通交流,全面了解患者心理狀況及心理需求,引導其積極說出心中不適,采用音樂療法、注意力轉移、撫觸等方式,疏導其不良情緒,為其展示成功案例,進一步提高治療信心,予以真誠關懷。
觀察兩組癌因性疲乏情況及患者滿意度。
采取簡明疲乏量表評估癌因性疲乏,共計九項,每項最高十分,得分越低表示情況越佳,最后得分以每項均值表示。
患者滿意度采取我院自制問卷調查,涉及三個等級——不滿意、基本滿意及十分滿意,總滿意度為總概率與不滿意概率之差。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癌因性疲乏量表評分,T檢驗,數據分析采取SPSS21.00軟件,存在對比差別以兩者之間P<0.05表示。
在癌因性疲乏方面,術前,對照組及觀察組評分分別為(2.50±0.47)分、(2.61±0.68)分,兩組差異性不大,P>0.05。
化療兩周后,對照組及觀察組數據分別為(5.19±0.44)分、(4.06±0.63)分,觀察組數據明顯更低,P<0.05。
化療四周后,對照組及觀察組數據分別為(6.27±1.13)分、(4.35±0.60)分,觀察組指標優于對照組,P<0.05。
在患者滿意度方面,30例觀察組可見20例十分滿意、10例基本滿意,總滿意概率為100.00%;對照組中,15例十分滿意、9例基本滿意、6例不滿意,其總滿意概率為80.00%。
兩組數據相比,觀察組更高,P<0.05。
癌癥三級治療作為有效方法,可顯著改善生活質量,臨床可見,患者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癌因性疲乏,其誘發因素較多[2~3],包括貧血、白細胞減少、炎癥、心理狀況等。舒適性護理作為新型模式,以滿足患者舒適度、基本需求為原則,通過改善環境、消除干擾、營造和諧環境、適當運動、體位選擇等措施,保證患者生理舒適性。同時,與患者建立良好關系[4~5],采取音樂療法等幫助患者保持良好心態,避免不良心理應激。結果可見,術前,兩組癌因性疲乏評分差異性不大,P>0.05;化療兩周后,觀察組數據為(4.06±0.63)分,低于對照組,P<0.05;化療四周后,觀察組數據為(4.35±0.60)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中未見不滿意事件,總滿意概率為100.00%,顯然高于對照組指標,P<0.05。
綜上所述,針對結腸癌根治術患者,實施圍手術期舒適護理,臨床價值較高,可有效改善其癌因性疲乏狀況,利于治療及預后效果改善,值得進一步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