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麗麗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建湖縣人民醫院手外科,江蘇 南通 224700)
斷指再植是對完全離斷或不完全斷離的指體,采取清創、血管吻合、骨骼固定、肌腱和神經修復等一系列外科手術,將指體再重新縫合回機體原位,加之術后各方面的綜合處理,使其完全存活并最大程度地恢復功能[1]。斷指再植術屬于顯微精細手術,吻合難度較大[2],因此,最大限度地提高再植成活率和患者的生活質量,不僅需要精湛的手術技術,而且需要護理人員對患者細心觀察和護理[3]。我科自2017年6月~2018年5月收治了16例斷指再植患者,采用小劑量肝素配合放血療法的方法,預防血管危象的發生,提高了成活率。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6例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年齡25-58歲。均為手指末節離斷傷患者。損傷手指:拇指4例,食指8例,小指4例;受傷原因:切割傷9例,絞傷3例,擠壓傷4例;來院就診距離受傷時間1小時-5小時。手術方法:采用神經阻滯或臂叢麻醉下行斷指再植術。轉歸:15例斷指完全成活,1例斷指發生壞死,成活率為93.75%。
患者突發斷指意外,因疼痛、擔心斷指的恢復情況等,出現緊張、焦慮等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反應。此時,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溝通,關心、安慰患者,向其介紹病情、手術的方法,并介紹斷指再植成功的案例,消除其不良情緒,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患者均急診入院,需立即行急診手術,入院后護理人員應主動、熱情的接待病人,向其介紹管床醫生、護士、病房環境,同時積極完善術前準備,如抽取急診血、皮內實驗、開放靜脈通路等。
3.1.1 環境 保持病房環境整潔、安靜,溫度控制在22℃-25℃之間,濕度控制在60%-70%。每日定期予空氣循環風消毒,同時限制探視,禁止病人及其家屬在病房內抽煙。各種治療操作應相對集中,以減少刺激。
3.1.2 體位患者應絕對臥床10-14天,指導患者床上大小便,患肢抬高20-30°,以促進靜脈回流,減輕腫脹,同時患肢局部制動,其他肢體適當活動,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3.1.3 飲食的護理鼓勵患者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易消化的食物,以保證營養的供給,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防再植血管痙攣而出現缺血性壞死。
寒冷會引起血管收縮、痙攣,造成斷指缺血性壞死。為了保證患肢有良好的血液循環,可用烤燈照射再植指體,以利患肢末梢血管擴張。常規用60-100W烤燈距離吻合口30-50cm處照射,持續7-10天,使用時應向患者解釋使用的目的以取得配合,同時告知患者及家屬不可隨意調節烤燈的距離與位置。
疼痛可興奮交感神經,使皮膚末梢血管收縮、痙攣而造成再植血管缺血性壞死。因此,術后應預防性使用止痛藥,同時應觀察疼痛的性質、程度,積極去除引起疼痛的因素,指導患者應用放松療法。
術后應嚴密觀察再植指末端皮膚的色澤、溫度、彈性、指腹形態、毛細血管充盈時間等。血液循環正常表現為再植指體呈潮紅色或接近健指膚色,毛細血管充盈時間為1-2秒,張力與健側基本相同,溫度較健側稍高。若皮膚顏色由紅潤變為蒼白、皺紋加深、皮溫降低、指腹塌陷、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延長(超過2秒以上),提示動脈危象;若皮膚顏色暗紫、皮溫下降、指腹膨脹、毛細血管充盈時間縮短(少于1秒),提示靜脈危象[4]。血管危象多發生在術后48-72小時內,一旦發生血管危象的跡象,應立即通知醫生,并配合及時對癥處理。
放血切口選擇在再植血管吻合處的對側指端,縱行切開皮膚約1cm,深達不超過3mm。放血時注意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避免感染。放血前用碘伏消毒患指,用無菌針頭挑撥切口處放血,使其保持滲血,并及時用無菌敷料擦凈滲血,如果切口處有血痂形成,可用0.9%氯化鈉250ml+肝素鈉125mg配置后,用無菌注射器抽取1-2ml直接滴在切口處。術后24小時每30min放血1次,以后逐漸延長放血間隔時間,一般放血不超過1周。[5]
用0.9%氯化鈉500ml+肝素鈉125mg靜脈滴注,維持24小時,用藥前護士應向患者解釋用藥的目的和注意事項,告知其不可隨意調節滴速。用藥期間護士應加強巡視,密切觀察患者有無切口活動性出血、牙齦出血、大小便出血等,同時應傾聽病人主訴。在使用肝素治療的過程中,應定期監測凝血時間,嚴格控制肝素的用量。
斷指再植術的成功不僅需要醫生精湛的手術技能,還需要護理人員精心的護理,護士應加強巡視,嚴密觀察血液循環的情況,預防并發癥,同時要做好心理護理,提高斷指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