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健康的教育價值體系,就是指“全面育人”,不僅知識扎實,能力出眾,并且懂責任,有良知,會工作,會生活。那么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踐行我們的教育理念,實現我們的教育理想,就是本文要探究的重點內容。
關鍵詞:知識,能力;價值體系;初中生物
我們的教育無論在過去還是在現代,都過分地強調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強調學生學科技能的提升,這樣下去,我們可能培養出有知識、有文化的人,但是很可能培養不出懂得生活、尊重生命、熱愛社會的人,培養不出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人,尤其是中考、高考指揮一切的教學,這種急功近利式的畸形教育,極大地影響著學生未來的發展,所以我們必須改變這種狀況,努力從知識、能力本位教育向陽光的價值體系教育轉變。
一、 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學理念
中國的教育教學,一切為了中考、高考,老師和學生都僅僅盯住分數,這次成績高幾分皆大歡喜,下次成績少幾分愁腸百結,老師也好,學生也好,所有的人都為了這幾分患得患失,這種典型的只顧低頭學知識,沒有抬頭看發展的教育是一種不健康的、沒有前景的教育,這種教育導致學生畸形發展,即便是戰勝了中考、高考,也戰勝不了未來的生活,因此老師必須首先轉變這種教育觀念,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從貫徹落實生本教育理念出發,時刻立足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為學生將來健康走向社會奠定基礎。
例如,在人體的物質運輸一節的教學中,這節課主要講到的是人體的血液循環,為了能夠讓學生比較直觀地感受血液在人體內的循環途徑和物質變化,老師設計了多媒體動畫,這樣就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探究的欲望。在觀察動畫的過程中老師設計問題,讓學生交流討論,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的區別。然后,老師再引導:血液在靜脈、動脈、毛細血管里不是單純的循環流動,還存在物質的變化。接下來,學生自己結合教材敘述,再次觀察血液循環整個過程,總結加深對教材內容的印象,準確認識人體的結構和生理,珍愛生命與健康。學生不是知識的容器,也不是解決各種問題的機器,更不是家長、老師沖刺中考、高考的武器,學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他們有情感,有思想,他們需要健康長大,他們需要幸福發展,老師應該為學生的未來負責,尊重他們,培育他們,讓他們有闊達的胸懷,有長遠的抱負,為國家為社會奉獻自己。
二、 運用科學方法,解放學生思維
對學生價值體系的培養,不僅僅是道德價值,精神層面的感染和熏陶,還包括學生將來走向社會職業能力的提升,比如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等,這些都是學生整體職業能力提升的前提,這些能力的提升都蘊含在每節課堂之上,也是新課改下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題中之義,會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生物學科關鍵能力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在日常的生物教學中,老師一定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思維能力的挖掘和開發,為學生的人生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
例如,在多種多樣生態系統一節的教學中,課堂開始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視頻創設教學情境,比如:播放校園一角的生態環境、播放一小片草地上蜻蜓飛舞的生態環境,播放鯊魚在大海里的生態環境,讓這些美麗的、神奇的畫面激發學生的興趣,打開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不但能夠直觀地明白生態系統有大有小,明白生態系統不僅包括花鳥蟲魚這些生物,還包括陽光空氣等等這些非生物,而且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在生物課上得到大自然美的享受。在重點對池塘生態系統的探究中,老師也要培養學生觀察、探究、歸納、整理的能力,而不是單純的記憶能力。這節課要掌握的知識重點就是讓學生能夠說出生態系統的組成、類型和特點,能夠了解生態系統的層次,如果我們只關注到學生對這些知識的記憶,課堂就非常簡單、非常容易了,因為教材中對這些基本都闡述得非常清楚,學生只需歸納整理一下就可以了,但是這是對學生思維的束縛,這絕不是我們所要的教學。我們必須關注到對這些內容學習的方法和過程,解放和打開學生的思維。
三、 關注現實生活,培養社會責任
基于價值體系構建的培養目標可知,為了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必須要重視培養他們的正確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使他們可以掌握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求的能力與技能素質。而價值體系構建的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能夠走向社會,讓他們適應社會,為社會的發展服務,那么與其等到走向社會再讓學生關注現實生活,再談他們應該肩負的責任,倒不如現在就開始向他們滲透,他們應該怎樣面對社會,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責任,應該怎樣用自己學到的知識為社會服務,這也是教學價值體系的核心內容。所以,在生物教學中,老師一定要挖掘教材中能夠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的內容,鍛煉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養成關注現實的習慣。
例如,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教學中,課堂導入,老師利用新聞圖片和視頻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壯美的生機勃勃的大自然,然后是這些大自然生態被破壞的蕭條和恐怖,視覺的沖擊,產生心靈上的震撼,在此基礎上學生閱讀教材,整理勾畫生物多樣性面臨哪些威脅以及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原因,以此喚醒學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認識到保護生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道理。有了課堂的理論基礎和指導,老師給學生布置相關的課后作業,讓學生課后調查身邊生物多樣性的情況,調查身邊有哪些珍貴的動植物以及它們的生存狀態,再談一談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建議,最后寫出科學合理的調查報告,有時間老師和同學共同展示交流。中學生物學科重生活,重宏觀,學術性、專業性、邏輯性相對較弱,教材編排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好奇心,為中學生物學習奠定基礎,因此老師一定利用好這個特點,把生物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感覺生物就在生活中,并能夠走近生活、進一步指導生活,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四、 挖掘學科內涵,感受生命偉大
生物學科是一個非常系統的學科,從極小的化學物質開始,從一個細胞的分化開始,它們層層分級,互相聯系,它們有時復雜到無法想象,有時又簡單到可感可看,它們共同演繹出一個個精彩的生命個體,教學中,老師要挖掘生物學科的這些精神內涵,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偉大和神奇,讓他們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例如,在生命的起源一節的教學中,首先是導入激發興趣的階段,老師提出問題,現在地球上的生物體都是由上一代生殖繁衍過來的,這樣就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可是同學們想過這樣一個神奇的問題沒有:地球上第一個生物個體是誰,是上帝嗎,但是上帝又從哪里來的,還有女媧造人,女媧又從哪里來。老師的導入一下子就能夠抓住學生的興趣,然后學生結合教材和老師搜集的資料,了解自然發生論、生生論、化學進化論、宇宙生命論等,了解弗朗西雷迪、巴斯德和米勒的實驗,在對這些內容的學習中為以后的學習奠定興趣基礎。這節課涉及的概念學生不難理解,重點是生命起源這個生物學本身的奧秘,讓學生認識到人、自然、宇宙的互相依存,共同發展,從而打開視野,不糾結于小我,形成一種大格局的思想意識。
五、 挖掘教材內容,體驗多元文化
我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構成的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在新課改下的中學生物課教學過程中,教材中同樣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尤其是其中許多內容是關于民族文化內涵介紹或體現的,所以為了培養學生的良好民族情感,增強學生的多元文化包容性特性,就必須要注意深入挖掘生物課程內容中的多元文化,在不同層面的生物課程教學過程中有效地融入我國多彩民族文化知識,確保使學生在學習民族文化知識的過程中可以構建一個科學理性與文化精神之間緊密聯系的橋梁與紐帶,使他們一邊學習生物知識一邊體驗我國多彩民族文化的歷史沉淀,培養他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使他們可以徹底轉變以往自己樹立的單一民族價值取向與觀念,否則可能會使得他們出現文化錯位或斷層問題,影響了他們民族文化素養的發展。
例如,在《發酵技術》部分生物知識教學期間,教師可以采用我國多民族的酒文化為例,為學生介紹發酵技術的機理、應用等方面的生物知識,如布依族人們所制作的刺梨糯米酒、藏族人們制作的青稞酒以及蒙古族人們制作的馬奶酒等酒制品在制作的過程中都運用了發酵技術,借助帶領學生感受這些酒制品的制作流程,引導學生思考其中包含的發酵技術,這樣可以逐步使學生切實體會和感受中學生物知識的文化意蘊與科學真諦。又如,在指導學生學習“細胞呼吸”部分生物知識期間,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一組吊腳樓這一素有“活化石”之稱的巴楚文化圖片,以此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主要是由于吊腳樓懸垂在地面之上后可以發揮通風作用和防潮作用,這種設置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呼吸作用本身的強度,有利于更好地儲存糧食。在這些多民族文化融入生物課堂之后,可以使學生切實感受多民族文化,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生物文化的理解,同時可以培養學生對多元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包容感。
總之,我們的社會發展不僅在科技的進步、物質的豐富,很多時候我們的幸福生活不在于此,而來源于我們積極的態度,來源于內心的道德修養,來源于和諧友愛的外界關系。因此,現在教育不應該總是停留在“教書”,更應該思索如何“育人”,如何培養學業出眾,能力出眾;又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有道德,有信仰,有責任感,有使命感的“全人”。
參考文獻:
[1]譚艷秋.生物教學中多途徑對學生進行科學——人文教育[J].高師理科學刊,2010(6).
[2]張成.高中生物研究性課題教學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1(4).
[3]蘇小玲.在生物學史中探究在探究中提高能力[J].中學教學參考,2010(20).
作者簡介:袁茂蘭,江蘇省南通市,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城南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