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歌是中國傳統藝術文化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大運河江淮段民歌獨具地域特色,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大運河江淮段民歌的藝術價值,加強對傳統藝術作品的挖掘和闡發,在民歌傳播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藝術創作導向;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重視民歌文化傳播的價值塑造功能,以新的思想、新的觀念、獨特的形式和精湛的技法,努力實現中華傳統藝術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文化自信;大運河;民歌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發展現狀
民歌是中國傳統藝術文化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由勞動人民口頭創作、口口相傳的歌曲,代表了本民族獨特的風格并具有濃重的本地色彩。民歌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催生的根源,包含了廣大勞動人民獨特而豐富的想象力、文化內涵、集體記憶和民族精神。
民歌不僅記錄了當時社會發展的真實面貌,記錄了歷史,也記錄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情感狀態,是一部“活的筆記本”,具有較高的研究及欣賞價值。大運河流域是中國民歌重要的發源地之一,大運河流域江淮段包含寶應湖、高郵湖、洪澤湖和白馬湖等多條重要湖泊,水域的連貫暢通使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和興盛,為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實的經濟基礎.由于人來人往的商業活動,各種地域及東南西北的文化自然交融,形成了該地段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金湖民歌、南閘小調、高郵民歌、邵伯秧號子等各地方特色的民歌在這里迅速衍生發展,民歌文化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二、藝術價值
(一)有利于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和發展寶貴的文化遺產
優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興的精神動力,又是先進文化得以實施建設的重要基礎。民歌具有口頭性、地域性和集體性三個特點,是由人民群眾在勞動中集體創作的,是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大運河江淮段民歌的發展反映了這一地區文化歷史及獨特的水域沿岸人文素質和風貌,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只有具備文化自信的中國兒女才能將真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綿不斷地傳承發揚下去。
(二)有利于加快文化傳播,推動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進步提升
我國文化傳播能力是人民群眾追求豐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保證,也是黨和人民政府不斷維護國民的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發展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措施,是推進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全面提升全民精神文化素質的堅實基礎;提升我國優秀的文化傳播能力并拓寬其影響范圍,有利于全面提升先進文化全面的教育和引導能力,可以有效利用先進的文化鼓舞人、教育人,并且能夠引領各項工作在正確的軌道上不斷前進,不斷凝聚力量,團結一致;有利于全面提升文化內容水平,提高文化產品的數量和質量,能夠滿足群眾日益漸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打造更多的精品文化,走到群眾中間,服務群眾,對文化產業的開發與普及、優勢文化品牌的打造和推廣、傳統文化產業的有序發展都有巨大的推進作用。
(三)有利與打造國家優秀的文化形象,促進外交
當今世界已進入全球化時代,世界的多極化使得國家間的外交出現了新的方式,各國將關注點逐漸轉向文化領域。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當然也將文化外交納入到整體外交工作中。與其他外交方式不同的是,文化外交更加柔和,可以傳播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以文化為橋梁,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提高民眾的文化認同感,增進各國各族人民的友誼。民歌從人民中來,也到人民中去,通過不斷吸收豐富的本土文化元素,逐漸形成一個地區或一個時代特有的表現風格和藝術品味。這種“天人合一”的統一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天下大同”的精華,這種友好、和諧和包容的精神也是中華民族向全世界展現的主要精神。
三、實踐意義
文化自信背景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反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是隔斷傳統的無根文化,而是扎根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并且充分繼承了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內涵的文化。馬克思曾說過:“民歌是唯一的歷史傳說與編年史”。民歌和其它民間文學形式一樣,作品在集體創作后,在時代人民的口口相傳中經歷了自然的一層又一層嚴格的篩選。現如今,依然能夠被廣泛傳唱的必然是完全體現普通百姓平常生活、能充分反映他們內心需求的優秀作品。大運河江淮段地處蘇北與蘇南兩地交界之處,地域文化獨特,這一地區的民歌旋律比較樸素醇厚,既有蘇南的婉約曲折又夾雜著蘇北的爽朗,具有很強的多元性和藝術性。如今的社會充斥著種種光怪陸離的音樂種類, 真正的民族傳統藝術作品卻不受人追捧,研究并發揚優秀的傳統民歌作品不僅意味著對藝術的敬畏,或許能在改善浮躁的社會風氣上有所作為。
在選擇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我們也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認識和對待,分辨精華和糟粕;還要理性判斷,認清它們的實際功用,要發揚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但也不能忽視其消極作用。我們要傳播并繼承的不是守舊的文化,而是根據時代發展不斷推陳出新的新型文化。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創新,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大多數青年都追求時尚,認為民歌節奏太慢,歌詞也早已與當下的社會風氣與人們的生活狀態脫節,甚至背離了這個嶄新的時代。將這些古老的文化財富賦予新時代的新生命,“適度”的在繼承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更易為群眾所接受,從而賦予這些民歌更久的藝術生命。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國與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國際之間的接軌不單單反映在經濟上,密切的文化中交流與合作要求傳統文化不單單是自我封閉的文化,而是吸納了世界文明有益成分的開放性文化。文化是國家的象征,是增強軟實力的必要方面,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江淮段的民歌能夠最真實地反映江蘇地區百姓群眾的勞動、情感生活等,充分體現了具有江蘇特色的傳統文化的內涵,是我省積極開展對外經濟與文化交流的名片。因此,在豐富的民歌資源面前,我們首先要充分挖掘與保護,再結合時代的特點適當加入國際音樂元素,不斷變化藝術形式,重新規劃傳播策略,才能真正實現民歌文化全球化的傳播與再發展。
四、民歌傳播中重塑文化自信的路徑選擇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藝術創作導向
民歌是勞動人民生活與精神的寫照,它取材于民間,流傳于民間,是記錄人民群眾生產活動和情感生活的活化石。我們口中說的對民歌的傳承與保護,不是把它們記錄下來作為歷史文物或存放在歷史博物館里供人們欣賞,而是通過創新傳播的方式讓它重新回到人民中去,繼續發揮它的社會作用和藝術價值。民歌作為重要的民族音樂的創作素材,成功地被運用到民族歌劇、民族舞劇或民族歌曲的例子數不勝數,是這些藝術作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重要標志。大運河江淮段的民歌風格溫婉,曲調百轉千回,柔情似水卻而明朗可人,《楊柳青》《拔根蘆柴花》《茉莉花》等都是這個地區流傳最廣,傳唱度最高的經典民歌,也多次出現在歌劇舞劇這樣的高雅舞臺上:前不久剛獲得第十屆“五個一工程獎”的著名作曲家唐建平,巧妙地將江淮地區特色的音樂元素運用到了歌劇《運之河》的創作中,《撒趟子撩在外》《梳個油頭》等江淮民歌被重新改編,成為了重要的音樂元素,帶給整部歌劇濃郁的民族地域特色。
(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前不久,央視一檔傳統文化創新類節目《經典詠流傳》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該節目以豐富的中國古代詩詞為創作基礎,運用流行的配器技法重新改編制作,帶動了全民傳唱的高潮。這一現象向我們揭示了:發展總是與繼承和創新緊相聯系。依據民歌的音調或風格進行音樂創作是發展,對民歌進行不同形式的改編(包括民間歌手自身的改編)也是發展。在前不久舉行的“茉莉花開”首屆江蘇民歌大會上,81歲高齡的高郵民歌國家級非遺產傳承人王蘭英現場演唱了高郵民歌《數鴨蛋》,而由兒童合唱團演繹的改編版童聲合唱《數鴨蛋》也在現場響起,經典版與創新版《數鴨蛋》在舞臺上“碰撞”,也是一種傳承。將民歌的音調作為主要動機發展并創作,或將傳統民歌用現代的作曲技法進行和聲或曲式方面的改編,將傳統音樂元素為基礎發展而來的音樂作品更易為群眾所接受。這種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并將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相統一探索出了一條發展民族音樂的新路。
(三)重視民歌文化傳播的價值塑造功能
學校作為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場所,是受教育者接受優秀教育的第一站,并且對其影響深遠,這是任何其他手段都無法替代的。在學校的教育活動中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列活動,有利于當代青少年樹立起中華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從而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歌文化一旦進入教育系統,就會被其以教育自身的規律重新歸納和整理,形成系統化和體系化的教育資源。江淮地區的民歌短小精致,易于傳唱,讓學生學民歌唱民歌,在學唱的同時向他們介紹該地區的人文風貌,歷史文化等,不僅有利于江蘇民歌的傳承和發展,也能更全面地讓他們了解自己的家鄉。
五、結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大運河江淮段民歌文化底蘊豐富,繼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傳承和發展。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大運河江淮段民歌的藝術價值,加強對傳統藝術作品的挖掘和闡發,以新的思想、新的觀念、獨特的形式和精湛的技法,努力實現中華傳統藝術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作者簡介:董燕娜(1985—),女,江蘇南京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南京郵電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研究方向:音樂傳播學、公共藝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