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德樹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展過程中的重要任務,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對其予以強化和改進對推動高等教育穩健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基于改革創新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為依據和遵循,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重要輔助是推動高校立德樹人實現的重要路徑。對此,要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的高度自覺的樹立,加大對各要素融合機制的深入探索,從而確保諸要素的同步發展,為立德樹人發展提供動力。
關鍵詞:立德樹人;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35-0066-02
作者簡介:馬富春(1978-),男,山東青島人,碩士研究生,東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業指導規劃。
立德樹人歷來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終堅持的重要任務,然而,隨著時代條件和客觀環境的不斷變化,加大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手段和路徑的探索尤為必要。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理念強調要以明確和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規律為基礎,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內涵并對其予以拓展與延伸,并注重對諸要素內部間合力的整合與統籌,確保其運行過程中的同向同行,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與發揮,進而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與發展提供重要動力。
一、立德樹人內涵概述
立德為先,樹人為要,立德樹人是教育開展的本質目標。其中立德是高校實施教育活動的重要途徑,而樹人則為教育開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同時立德是以樹人為主要遵循,樹人以立德為條件支撐[1]。俗話說:“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這也是我國傳統文化對教育認知的重要體現。隨著社會不斷進步與發展以及新形勢的到來,上述認知在當下高校教育中依然具有較強的適用性,樹人是國家發展大計,立德則是樹人的根本所在。就高校教育而言,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以及社會服務等都是其教育的宗旨。其中人才培養發揮著核心和根本性作用,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必須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也是廣受認同的真理。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注重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才的培養是現階段高校大學生價值觀念培養過程中的重點與關鍵。社會主義大學立德樹人的實現,必須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予以充分把握和靈活運用,側重于學生政治素養的強化,以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為關鍵,從而使立德樹人建設得到全面化推進。
想要使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有效的強化與改進,就必須堅持立德樹人的中心地位,以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為導向和遵循,將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時而新落實到實踐過程中,從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得到顯著的提升。
二、以立德樹人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的路徑
(一)促進價值塑造和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融合
就現代教育學而言,其教學目標的構建主要是以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三個維度作為切入點來實現的。高等教育除了要進行專業理論知識傳授外,還要立足于樹人高度,實現對大學生服務社會能力和素養的培養,而在這一過程中,德育的重要性也越發突出。推動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目標與以立德和培育人性為核心的價值塑造目標的融合,尤其要尊重德育的首要位置,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任務的基本保障。具體來講,第一,要對各課程教學的教育目標給予重視。眾所周知,高校中開設的每門課程其教學目標、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等都有充分的體現,雖然許多教師能夠以大綱要求為依據進行理論知識講述和實踐技能培養,但是對于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卻未給予高度的重視,錯誤地認為這是黨政領導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工作,對德育滲透必要性認識也相對缺乏。對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對其中蘊含的德育目標予以明確和重視,推動專業知識目標和德育目標的融合,有意識地進行滲透,以此使學生專業領域中道德敏感性得到強化,為其全面發展做好鋪墊[2];第二,立足以學生為本的人性化育人機制,并提升其完善性。改變以往教學過程中知識和技能單向傳輸的情況,推動其向基于三維教學目標雙向互動的轉變。促進學生向趨于完美人性的發展是德育的最高層次,為此,還要在和諧師生關系支撐下建構利于師生智慧和情感交流的平臺,從而使教師具有的豐富專業理論和高尚的人格情操等都能給學生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能夠以德立身、以德立學,推動高校立德樹人要求的實現。
(二)在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和專業教師隊伍融合下實現全員育人
教育合力機制的構建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始終強調的內容,而教育主體力量的融合則是教育合力機制構建的重要體現,具體來講,就是要推動全員育人的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僅僅依靠專職思想政治工作隊伍來負責是不夠的,還需要依靠哲學社會科學教師和思想政治課教師等教師隊伍的參與,從而在教育合力的支撐下實現高校整體育人。首先,明確各力量職責,建構全員育人機制。對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職隊伍來講主要囊括了黨政干部、共青團干部和輔導員等,對立德樹人發揮著重要作用。一般來講,校園內各基層部門都可以看到黨政干部的身影,他們不僅對大學生日常思想狀況有深刻的了解,而且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機制也能熟練掌握,在監控和判斷大學生思想動態變化方面具有突出能力,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展過程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共青團干部和輔導員主要是以相關活動為載體來對學生生活和學習予以的指導,是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提升的有效途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黨的理論工作隊伍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無論是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還是黨的方針政策傳播等都需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來開展,同時其也是引導學生進行道德認知和實踐的主體。哲學社會科學教師不僅要向學生講述專業知識,同時也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其中的滲透,從而有意識的與其他思想政治工作力量予以融合,為高校立德樹人提供重要的力量支撐;其次,激勵和保障機制也是推動兩股力量融合的動力所在。因此,要對現有的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和晉升體系進行完善,將德育工作指標納入到考核過程中,并以相關激勵政策為載體,吸引各學科專業教師加入到班主任隊伍當中,從而促進高校德育工作兼職力量的形成。
(三)融合各類課程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
大學課程體系主要是由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其他各類課程兩大類構成的,承擔著高校育人的重要任務。從思想政治理論方面來講,其是針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和渠道,同時也是推動高校立德樹人任務得以實現的重要抓手。所以雖然其與其他各類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存在差異,但是在價值觀方面其契合性也較高。對現代課程與教學論研究予以深入探索可以得知,無論對于高校何種課程來講,其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價值。對此,要注重對各類課程德育資源的充分挖掘,從而使高校各課程承擔起傳遞知識和立德樹人的雙重任務,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蓋提供重要保障。具體來講,需要從以下幾點著手:第一,就其他各類課程教師而言,要具備與時俱進的思想意識,主動且積極地對本學科蘊含的德育資源進行充分且深入的挖掘,并以不同學科特征為立足點,從而將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地滲透到理論和專業實踐教學中,推動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目標的融合,促進協同效應的形成;第二,要對各類課程資源進行充分的運用,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力度。思想政治理論課要以我國實際情況為立足點,并以各類課程背景資料和文化資源為輔助,提升德育教學資源的豐富性和多樣化,賦予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多的情感體驗和實踐鍛煉,從而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創造性得到顯著提升,確保立德樹人效應在兩類課程融合過程中的最大化;第三,強化兩類課程的互動性和融合性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和創新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正是由于科學的持續改革和創新給思想政治理論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加大與專業課教師的溝通與交流,從而使自身對不同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心理特征和實際需求有清晰的了解與掌握,并在實踐教學和互動教學等教育新手段上增強其探索力度,整合成利于立德樹人的課程資源,以此使學生在基于課程融合改革背景下收益。
三、結束語
在新形勢背景下,以立德樹人為中心的融合發展理念可以形成對各類型、各層次教育要素的有效凝聚,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資源和成果的整合都具有重要作用。對此,我們應繼續加大融合路徑的探索,從而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與發展提供重要助力。
[ 參 考 文 獻 ]
[1]陳功.談如何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才智,2018(15):117.
[2]張倩玉.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以“立德樹人”為基本理念[J].現代交際,2018(06):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