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喜迎祖國七十華誕之際,本文主要從婦女權益保護視角研究建國后的《婚姻法》。以“婚姻家庭生活”“離婚制度”“家庭暴力”為主線,深究制度背后對婦女權益的傾斜保護,為進一步保障弱勢群體婦女的權益提出建議。
關鍵詞:《婚姻法》;權益保護;變遷
中圖分類號:D92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35-0217-02
作者簡介:馮銀沛(1998-),女,漢族,廣東云浮人,廣東工業大學政法學院,本科在讀,法學專業。
一、古代中國與近代中國婦女婚姻家庭權益概論
在中國古代社會婚姻家庭中,婦女沒有獨立的人格和身份,據《禮記·膠特性》載:“婦女,從人者,幼從父母,嫁從丈夫,夫死從子”。妻子犯“七出”之一,丈夫可以任意、合法地休妻,即使有“三不去”的制約,但婚姻的主動權在男方。唐朝的“和離”,規定夫妻雙方可以協商離婚,但夫妻地位懸殊,所以“和離之規定實一具文也”。
南京國民政府頒布的《中華民國民法》規定,已婚和未婚婦女均有與男子同等的繼承權、配偶有相互繼承權。該法雖有進步意義,但仍然維護封建婚姻家庭。如司法院解釋例指出:“娶妾并非婚姻,丈夫娶妾不作為離婚理由”。司法院認為“納妾”是合法行為,表明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婦女的婚姻家庭地位沒有得到實質的改變。
新中國于1950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1950年《婚姻法》第一條就明確規定:“廢除包辦婚姻、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權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我國于1980年頒布第二部《婚姻法》,并于2001年對此進行修改,先后頒布三部《婚姻法司法解釋》。
二、婚姻家庭生活中婦女權益保護變遷
婚姻家庭生活中婦女權益主要包括婦女人身權和財產權。筆者以人身權中的“平等權”和“生育權”,婚姻存續期間“夫妻財產制度”為例,探討婦女權益保護的變遷。
(一)婚姻家庭生活中婦女人身權保護變遷
1950年《婚姻法》第七條規定:“夫妻為共同生活的伴侶,在家庭中地位平等。”1980年《婚姻法》第八條規定:“登記結婚后,根據男女雙方約定,女方可以成為男方家庭成員,男方也可以成為女方家庭成員”。通過對比可以看出,1980年《婚姻法》是婦女婚姻家庭生活平等權的重大突破。根據傳統慣例,男女登記結婚后,女方成為男方家庭成員。“男方也可以成為女方家庭成員”體現出對女方和女方家庭的認可和尊重。
上世紀70年代,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1980年《婚姻法》第十二條規定,“夫妻雙方都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該條規定意味著,夫妻雙方只生一個孩子。“只生一個孩子”既保護了婦女的生命健康權,也為婦女參與其他社會活動提供了自由。雖然計劃生育政策已經發生改變,但其對婦女權益保護的意義不可忽略。
(二)婚姻存續期間夫妻財產制度變遷
1950年《婚姻法》第十三條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夫妻共有,雙方有約定的除外。夫妻對于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雖然當時規定夫妻可以平等地享有財產權,但實際上妻子很少過問有關財產的事情,往往是丈夫單獨處理家庭財產。1980年《婚姻法》將夫妻財產制度修訂為“婚后所得共同制”,并規定了約定財產制。現行《婚姻法》在此基礎上列舉了屬于個人所有的財產。對比前兩部婚姻法,修正的《婚姻法》規定的夫妻個人財產體現出對個人財產的尊重。
《婚姻法解釋(二)》第二十四規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于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的情形除外”。筆者認為“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除外”,給負舉證責任一方的當事人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彭云、李秀萍曾對全國306名二十四條受害者群體展開問卷調查。調查問卷顯示:二十四條的受害者88.7%為女性。數據背后的原因是婦女在婚姻家庭中主要承擔生育和撫養職能,難以知道丈夫的對外負債情況,往往只能“被負債”。2017年最高院頒布了《婚姻法解釋(二)》補充規定,明確虛構債務、違法犯罪所負債務不屬于夫妻共同債務,體現公平的理念。但是,簡單的列舉并不能應對復雜的現實。
2018年最高院頒布《關于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該解釋有以下亮點:第一,“共債共簽”保證了雙方對債務存在的知悉和承認。第二,區分家庭日常生活所負債務和超出家庭日常生活所負債務減少“被負債”的風險。對于超出家庭日常生活所需債務,舉證責任由債權人承擔,彌補了婦女難以知悉丈夫對外債券的缺陷。從夫妻共同債務界定的變化可以看出,法律極力協調夫妻雙方的利益,保障婦女權益。
三、離婚制度與婦女權益保護變遷
為綜合梳理建國后離婚制度與婦女權益保護變遷,筆者探討《婚姻法》原則性規定與具體規定中“相對禁離期”“經濟幫助”的相關內容。
(一)離婚時夫妻財產分割原則性規定與婦女權益保護
1950年《婚姻法》、1980年婚姻法以及2001年修正的《婚姻法》均包含“離婚時,夫妻雙方不能就共同財產協商一致,人民根據照顧女方及子女的利益判決”。這條沿襲性的原則充分顯現了在財產分割上對離婚婦女的傾斜保護。
(二)相對禁離期的規定
1950年和1980年《婚姻法》均規定了夫妻相對禁止離婚特殊時期。即“女方懷孕期間和分娩后一年后”。2001年修正的《婚姻法》將相對禁離期擴大到“終止妊娠后半年內”,進一步完善了對婦女在生育特殊時期的權益保護。
(三)經濟幫助與婦女權益
1950年《婚姻法》第二十五條規定:“離婚后,一方如未再行結婚而生活困難,他方應幫助維持其生活…”1980年《婚姻法》第三十三條規定:“離婚時,如一方生活困難,另一方應給予適當的經濟幫助…”2001年修正的《婚姻法》第四十二條規定:“離婚時,如一方生活困難,另一方應從其住房等個人財產中給予適當幫助…”從上述三個內容相似的條文可知,“經濟幫助”貫穿于建國后的《婚姻法》。立法的宗旨是為了更好地保障婦女的合法權益,因為離婚后的婦女社會適應性較差,生活水平和質量極容易下降。2015年最高院通報30起婚姻家庭糾紛典型案例中“岳某訴曹某離婚糾紛案”正是公平原則的彰顯。
岳某與曹某婚后育有二子,雙方常因家庭瑣事發生爭吵,夫妻感情破裂。曹某系農村家庭主婦,平日里下地干活、照顧一家老小,沒有工作及固定的經濟收入。法院經審理認為,岳某與曹某感情破裂,應準許離婚。曹某作為家庭婦女,對家庭付出較多,沒有固定收入來源,離婚后將導致生活困難,根據婚姻法有關規定,判決岳某給付曹某經濟幫助兩萬元。該案的判決充分考慮的女方婚內“沒有工作及固定的經濟收入”和離婚后面臨的經濟困境,切實保障了婦女權益。
四、家庭暴力與婦女權益保護
(一)家庭暴力立法變遷
2001年《婚姻法》首次增設針對家庭暴力的法律條款,如第三條規定,“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禁止家庭暴力”。《婚姻法解釋一》第一條明確了家暴的界定。家庭暴力,是指“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給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性后果的行為”。
(二)家庭暴力發生的原因以及危害
婦女權利意識的逐漸提高使得男方的強權地位受到打擊,男方存在心理落差,往往釀成家暴的后果。家暴不僅影響婦女正常的工作與生活,也影響到一個家庭的和睦與穩定,甚至引發“以暴制暴”。
(三)制止家庭暴力“兩手抓”
2001年修正的《婚姻法》將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規定為制止家暴的主體,施暴者將會被追究行政或者刑事責任。當今社會我國家暴案件數量居高不下,原因之一是存在執法和司法的困境。大多數的家暴案件未達到追究“刑事責任”的程度,行政處罰時間短、成本低,縱容了家暴行為。筆者認為,有效地制止家暴行為,應當“預防”和“應對”兩手抓。預防層面,要重視培養“家風與家訓”。應對層面,遭受暴力的婦女要勇敢維權。除自治組織和公權力機關外,婦聯、媒體、鄰居、工作單位也應當肩負責任,共同制止家暴行為。
五、結束語
我們迎來祖國七十年周年華誕。回顧《婚姻法》的變遷與婦女權益的保護,從一條條法律規定背后感受到對婦女權益的保護。相信將來,婦女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權益會得到進一步的保障,婦女不再手無寸鐵。
[ 參 考 文 獻 ]
[1]梁治平,主編.法律的文化解釋[M].三聯書店,1995.
[2]王立民,主編.中國法制史[M].世紀出版集團,2003.
[3]李秀華,編著.婦女婚姻家庭法律地位實證研究[M].知識產權出版社,2004.
[4]范李瑛,編纂.夫妻關系的立法與現實問題研究[M].科技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