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慶新 方曉爍
摘 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高速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許多城市老人也加入到了智能化設備使用的大家庭中。但是,大多數老人對于智能設備的使用還停留在不清楚、不熟練的階段。本文從城市老人在使用智能化設備面臨的需求和困境出發,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為幫助老人提升媒體使用能力提供有益對策。
關鍵詞:社會工作;城市老人;新媒體;使用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35-0238-03
作者簡介:曹慶新,沈陽化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曉爍,沈陽化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社會工作。
一、研究背景
在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的背景下,由于老年群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在慢慢減弱,社會的迅速發展使得他們與其他年齡段的人之間的溝通變得越來越少,從而產生了代溝。社會地位的下降,角色的轉變,使得他們常常不被理解,內心感到孤獨和失落。在2019年2月份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43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指出,互聯網用戶年齡結構中老年群體的占比明顯提升,截止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普及率達59.6%,60歲以上的網民比例由2017年年底的5.2%到2018年年底上升了6.6%。①
科技的進步帶給人們高效和便捷,一步步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雖然老年群體的智能手機使用率逐步提升,但是在使用能力方面還存在巨大的問題,對智能手機功能的了解、運用還處于初步了解接觸的狀態。如何提升老年群體的媒體使用能力,使他們盡快適應信息化社會,暢享高科技的生活,實現積極享老成為社會面臨問題的當務之急。
二、概念界定
(一)新媒體
在這個“眾媒時代”,新媒體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區別于傳統媒體,它沒有固定的形態,“不同的學者對新媒體的界定也存在差異,目前新媒體主要包括互聯網和手機媒體,因為只有這兩者才具有真正的互動性②。本文對新媒體的研究主要指的是通過互聯網,使用微信等新興媒體工具。
(二)能力
在《普通心理學》中按照所涉及的領域,能力被分為認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③本文的能力是指老人通過小組活動在使用智能手機的基礎上,提高老人對智能手機的認知能力、熟練老人動手操作能力、增強老人社會交往能力。
三、Y社區新媒體使用現狀分析
(一)研究對象分析
時尚銀發項目老年人主要來自于沈陽市YH社區,其中空巢老人約占總數的一半,年齡在60-72周歲之間,退休在家,生活經濟來源大多數來自于自己的退休金,身體健康,生活完全可以自理,退休前的工作崗位是工人、老師或者是更高的職位,大部分高齡老年人的生活比較富足。
通過第一次活動分析和評估調查問卷得知,該社區大多數老年人的生活比較單一,在行為上她們日常大多數的時間都用于看電視、做飯、看孩子等室內的簡單重復工作,內心時常感到孤獨。
(二)手機使用情況
通過向Y社區的老人了解,社區中的每一個老人都擁有一部智能手機,社區中的老年人文化程度不一,但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老年人不在少數,對于新鮮事物和新知識的接受能力相對來說較高,并且具有一定的學習觀念,對于新的知識有了解和學習的需求。
例如在問到“您覺得自己的智能手機使用能力如何”問題時,被訪者蔣阿姨(66歲,下鄉知青,退休教師):“我覺得用起來還是很方便,這部iPhone6plus是兒子淘汰給我的,用了三年多了,平時就是玩斗地主,照照相,一般的微信、查資料都還是用的比較熟練。”被訪者李阿姨(68歲,高中文化程度,工人):“用智能手機2年了,平時也就是發發微信,對微信小程序、網購、這些都不太了解,孩子也不在身邊,不懂不會的地方也不知問誰。”
(三)在學習和使用智能手機出現的問題
1.使用智能手機的功能有限
大多數老人對于智能手機的了解還停留在微信聊天的層面,對于移動支付、看病掛號、網約車這些都不甚了解,手機上很多方便快捷的功能沒有有效利用。
2.擔心使用智能手機被騙
大多數的老年人對互聯網表示很深的興趣,但是銀行卡被盜、網絡詐騙、信息泄漏等信息層出不窮,表示自己對網絡環境還不是很了解,心存防范,手機也只是打打電話、發發短信等簡單的功能,沒有更深層次地接觸網絡。
3.求助途徑較為狹窄
經過調查“時尚銀發”項目中的老年人大多數是自己居住或者與老伴一塊居住,即使與自己的子女在一塊居住,由于子女工作繁忙,彼此之間的溝通也比較有限,這導致高齡老年人在遇到網絡相關問題時咨詢困難。
(四)智能手機使用的需求評估與分析
1.掌握智能手機基本操作的需求
通過訪談調查發現,YH社區的老人對手機的基本操作還需要提高,連接Wi-Fi、調整手機屏幕的字體大小、亮度等操作還存在困難,有些老人的子女經常不在家,有的甚至在國外,在日常生活中只能依靠求助同輩群體,但是同輩群體中會使用智能設備的人不多,沒有形成帶動的氛圍都使他們在使用新媒體技術的過程中遇到障礙。
2.學習微信交友的需求
微信作為通信技術的產物在近幾年迅速風靡了國內市場,聚集龐大的用戶群,通過網絡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滿足了人們日常交往的需求。但是在訪談中得知,老人使用微信的交流方式是語音,關于如何加好友、建群,保存照片的操作還存在困難。
3.掌握安全防騙知識的需求
智能手機的普及像一把雙刃劍,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出現了“搶紅包應用暗藏木馬”、“掃碼繳違法停車單騙局”這些網絡欺詐現象,很多老人表示綁定銀行卡、使用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覺得很不安全,害怕被騙。同時也表示學習安全防騙知識很有必要。
四、社會工作介入提升Y社區老人媒體使用能力的對策
(一)從便利老年生活入手
網絡化的環境帶給人們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方便快捷。社會工作者作為服務的提供者,要從老人最想學習和了解的層面入手,激發老人的學習興趣,通過開展“醫”、“食”、“住”、“行”四大方面的知識活動,讓老人了解網絡購物、看病掛號、訂票出行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將智能手機的使用貼近生活。
在網絡防詐騙方面,社會工作者可以連接社會資源,邀請專家和相關技術人員進行網絡防詐騙講座的講解,梳理手機經常出現的網絡安全問題,使老人提高防范意識,警惕詐騙騙局。同時,老人們必須要樹立終身學習、接受新事物的理念,這樣才會良好地適應社會,防止與社會脫節,通過學習新的知識提高晚年的生活質量。
(二)以提高老人的社會交往為目標
在人步入老年時期的時候,生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風險都在增加,網絡化環境作為一個橋梁筑建在外界和老人之間。社會工作者應該聯合社區鼓勵老人走出家門,走向社會參加小組活動,重新返回群體中生活,在共同學習中增加彼此的認同感。在初次破冰活動中,可以通過一些游戲的互動使老人和社工、老人和老人之間快速了解彼此,建立伙伴關系,促進情感交流。
在活動中,一方面引導他們自己建立自己的微信群,在群中可以分享自己的養身經驗,另一方面社工在開展活動中可以培養社區骨干,增強小組的凝聚力,以團體之力帶動小組組員的個人主觀能動性,更加積極參與活動。通過一系列的學習,增強了老年群體線上線下的交往能力,結交更多的同齡朋友。
其次,社會工作者可以聯合其他社區為老人搭建一個虛擬社區,將這些社區的老人通過網絡連結在一起,使老人接觸更多新鮮的事物,開拓視野,讓老人在暢游網絡的同時也能夠講訴自己年輕的經歷,抒發感情,彌補精神生活的空缺。虛擬社區,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老人們的狀況進行監控和把握。
(三)以改善老人的代際關系為中心
智能手機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兩代人甚至隔代之間的代溝。所謂代溝,是指“在急速發展的社會中國,不同代人在文化喜歡、價值觀念、社會生活的選擇存在差異的現象。④代溝不可能消除,從老人的角度出發,學習和利用起新媒體技術、將主流觀念外化于自己的行動,才能拉近與子孫后代的距離,促進家庭和諧。反觀當今社會,精致時尚的北海爺爺、分享美食教程的陜西老喬在抖音上迅速走火,讓受眾耳目一新,大量年輕人成為其粉絲。
這給社工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方向,社工在開展活動中可以的注入現代時尚元素。移動端短視頻平臺頗受年輕人的歡迎,社會工作者應該帶領老人接觸新事物,打破傳統老人的刻板印象。融入年輕人的生活,不僅有助于老人與子孫后代的溝通交流,而且通過與這類平臺的互動,使他們得到滿足的同時能夠再接觸、再生產。⑤
(四)以促進社會資源再利用為目的
老人在進入老年期后,需要適應新的角色和環境,如何保持身體機能的狀態、如何調整退休后社會角色的變化,如何順利渡過心理的調試期、確立新的社會角色,都需要老人在新的環境里適應和學習。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最高需求層次是自我實現,對于老人來說,互聯網的學習是他們實現自己的另一扇大門。
社會工作者要承擔鼓勵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在幫助老人提升媒體使用能力后,讓老人將自己視為一種社會資源,再教授給其他的同輩群體,教授他人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不僅能惠于他人,也能在這個過程中使自己受益,提升自我效能感。
五、結語
馬克思說過:“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⑥。互聯網文化也是人們社會活動的產物,并對社會產生深刻的影響。對于率先接觸網絡化環境城市中的老人而言,需要他們去學習和融入其中,提高他們的媒體適應能力,一方面,可以促進家庭和諧,縮小代溝;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交友學習增強他們在社會中的幸福感,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 注 釋 ]
①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43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 // www. cac. gov. cn/ 2019-02/28/c_1124175677.htm.
②匡文波.新媒體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7.
③葉奕乾,何存道,梁寧建.普通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④沈汝發.我國“代際關系”研究評述[J].青年研究,2002(2):51-56.
⑤宋維.抖音中老年群體崛起的社會現象深析[J].論壇,2019(7):74-75.
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