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國勇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11-070-01
摘 要 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改善,人們對電量的需要求量越來越大,對電力安全也越來越高。為了促進供電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政工工作的開展在推動供電行業發展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新形勢發展需求下,政工工作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如何有效推行電力企業內部工作結構及秩序的順利實施已成為各個供電部門需要進行深思的重點問題,并能夠將挑戰有效轉變為發展機遇,尋求新的發展出路,促進供電企業良性發展。
關鍵詞 供電企業 政工工作 挑戰 對策
當前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給電力企業的經營方法及管理理念帶來了極大沖擊,相關部門應針對形勢要求及時轉變思想及工作理念,理性應對工作中的難題與挑戰,特別是針對政工工作開展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合理化分析與總結,查找原因,尋找解決辦法,完美化解工作中的各項矛盾,推動政工工作的順利開展,加強政工隊伍建設的力度,發揮政工工作的優良作風,為電力行業注入新鮮血液,促進電力機構的蓬勃發展。
一、供電企業政工工作中面臨的挑戰
(一)對政工工作認識不充分
政工工作在電力企業中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廣泛認可,大部分部門忽視了政工工作的積極推動作用,導致了企業內部尚未制定正確的發展理念,過分追求短暫的經濟效益,在缺乏正確指導方向的情況下企業文化氛圍較薄弱,造成了企業內部缺乏優秀的核心凝聚力與創造力,發展步伐與理念不能與時俱進,缺乏時效性。這就間接導致各部門缺乏有效溝通,工作協調性失衡。
(二)強有力的政工工作建設隊伍的缺乏
政工工作隊伍的建設力度是電力行業發展程度及規模的有利保障條件之一,工作團隊的專業素質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電力施工的質量與安全。從業人專業水平參差不齊或者不具備相應技能,可能會拖延工程實施進度、影響工程質量,間接影響企業信譽。在當下,缺乏專業性的政工隊伍建設將不利于企業自身內部發展,也將減慢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
(三)政工工作方法缺乏新意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政工工作的模式也應進行創新,緊隨時代發展步伐追求與時俱進。傳統的政工工作的工作模式較粗放,方法單一,手段落后,在不能有效利用信息化技術的基礎上導致工作效率低下,工作過程繁瑣,造成了工作秩序的混亂,資源的浪費,阻礙了供電企業的發展。
二、供電企業政工工作面對挑戰采取的策略
(一)加強員工對政工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為了促進電力企業政工工作的順利實施,掃除政工工作開展過程中的艱難障礙,供電企業需要強化企業本身及員工對政工工作在電力行業中的重要性的認識,讓企業及員工時刻謹記政工工作的積極作用,讓他們認識到在缺乏了政工工作實施的情況下,企業的發展方向將可能變得毫無頭緒,暫短的經濟利益可能會給企業帶來多重風險。為了提高對政工工作認識力度,企業可以通過開展培訓教育向員工宣傳政工工作的具體作用,以領導模范作用向員工樹立良好的工作形象,將政工工作積極引入到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時刻要求員工以身作則,實事求是,以正確的方針促進電力事業的健康穩固發展。
(二)增強政工工作隊伍的建設水平
人才的培養與引進是電力企業發展的重要保障,高素質人才能夠為供電企業帶來巨大創造力,先進的管理理念,為企業的發展指明正確的方向。企業應重視對內部員工專業素養的培訓,對新型人才的引入,鼓勵員工間優秀經驗共享,加強與外界優秀企業合作交流,推廣企業形成強有效的凝聚力,加深員工對政工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促進企業的有序發展。
(三)提升從企業競爭力
提高競爭力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力量。為了促進企業的穩固發展,供電企業要建立完善的競爭機制,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具有時效性的評價標準體系,優化發展理念,積極調動員工工作積極性,如采取獎懲措施,對表現優異的員工給予一定的獎勵,對表現不理想的員工進行批評教育或其他懲罰,做到賞罰分明,增強企業及員工的危機意識,提高企業與員工的生存競爭能力。特別是在網絡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企業要抓住互聯網所帶來的機遇,對于優秀的經驗努力學習進而消化吸收,不斷充實企業及員工實力,在吸取精華的基礎上提升技術水平與綜合實力,以強有力的競爭能力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
三、結語
在當前情況下,供電企業應以積極的態度勇敢面對政工工作過程中的困難,在嚴峻的考驗下通過強化員工對政工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加強員工技能培訓、建立激烈的競爭體系來提升企業自身綜合實力,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以強大的企業凝聚力與競爭力順利應對各種挑戰,在各種風險浪潮中壯大自身實力,促進企業優秀文化氛圍的營造,企業發展道路的暢通。
參考文獻:
[1]陳文余.研究新形勢下電力企業政工工作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現代國企研究,2018(20):213.
[2]杜加.新形式下企業政工工作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勞動保障世界,2018(30):41.
[3]張軍劍.我國企業政工工作面臨的挑戰與對策研究[J].現代交際,2017(14):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