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星
【摘要】“器樂欣賞”一直以來都是初中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每個教師需要重點掌握的教學內容。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培養學生對器樂作品的聽辨能力和理解能力”逐漸成為中小學教育的熱點話題。特別是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更需要教師注重樂欣賞的教學理念,有計劃、有目的地為學生構造音樂教學氛圍,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本文就從“器樂欣賞”的角度出發,對提高學生音樂素質的課堂教學策略和應用做出分析。
【關鍵詞】小學;音樂;素質教育;器樂欣賞;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7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方針的不斷變更和完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對小學音樂教育提出了更理性的要求,即“教師要通過器樂欣賞教學,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提高學生對音樂中美學元素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小學生年齡較小,明辨是非的能力還不夠強,需要音樂中美學元素的熏陶和教育,所以在音樂課堂上加入“音樂欣賞”教學環節將勢在必行,理應受到教師的重視和運用。
一、器樂作品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的審美特征
“器樂作品”具有確定性和時代性的特征,對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力、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都有極大的幫助。小學音樂教師應當發揮自身的教學優勢,讓每個學生看到器樂作品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的審美特征,認識到器樂教學的重要價值,使欣賞課變得生動有趣。教師作為學生的好朋友,應該在課堂中引入各種有價值的器樂作品,為學生提供全新的教學平臺,幫助他們結合器樂的審美特征來感受歌曲里的快樂。
以《梅花三弄》這一古琴作品為例。古琴、梅花是不同的兩種事物,但《梅花三弄》將兩者聯系在一起,在氣節和風骨等方面是相通的,能帶給學生極強的藝術感受,潛移默化地感染和影響學生。很多音樂作品都具備相似的精神內核,含有“清幽之境”和“婉轉之意”,有利于激起學生對音樂的渴望和興趣,方便教師課堂方案的實施。當學生在聆聽和感受《梅花三弄》這首古琴曲調時,內心就會聯想到與梅花相關的文學作品,產生“空曠、深邃、古典和悠遠”等情緒,真實地體驗到器樂作品的多元性。
二、器樂欣賞教學中提高學生音樂素質的策略
(一)注重器樂教學的理念,擴展音樂活動
根據調查研究顯示,在目前的小學器樂欣賞教學中主要存在兩種傾向,即“思維定式”和“教學定式”。首先,第一種傾向產生的原因是教師講得太多,學生空有知識理論,但缺乏相應的音樂訓練和體驗,逐漸對音樂的學習失去興趣;其次,教師缺乏有效的領導,學生因聽不懂而對自己失去信心,不知道如何去學習和感受音樂,形成思想麻木的現象。基于這些現狀,新時期的音樂教師一定要努力強化教學效果,注重器樂教學的理念,擴展音樂活動。只有這樣才能保障課堂活動的真實有效,全面發揮出器樂教學的優勢和作用。
小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只有抓住這個關鍵的教學階段,將器樂文化融入到音樂課堂中,才能真正將音樂課堂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帶動學生的主觀情緒。很多器樂作品都具有“節奏明快、旋律悠揚”的特點,不僅能夠讓學生感受和欣賞美妙的音樂,還能幫助教師營造良好的音樂課堂氛圍,師生共同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例如《百鳥朝鳳》這一器樂作品,創作者將抽象的山間景色通過音樂的情感表達出來,演繹出各種蟲鳴鳥叫,別具一番詩情畫意。教師要引導和教育學生,讓他們以放松的情緒來聆聽這些器樂作品,看到大自然的和諧,感受到草木蟲魚的欣欣向榮。
(二)加強器樂教學的情感,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
在進行器樂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器樂教學的情感,確保其能準確理解與把握作品中的感情基調,從本質上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每個學生從小接觸到的音樂學習環境不同,對器樂知識的理解也會有所偏差。例如,在《十面埋伏》這首曲子中,有的學生感受到的是悲傷之感,而有的學生卻覺得曲子非常歡快。為了兼顧大部分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展學生的創造力,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讓他們分別扮演作品中的主人公虞姬、項羽,邊演說邊播放《十面埋伏》,再現作品中的生離死別,讓學生感受到依依不舍的情景。
這種情景化的教學方法,不僅能擴展課堂的教學活動,還能培養孩子的節奏感和音樂素養,讓學生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與情緒,將音樂作品與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思考,為今后更具藝術性的音樂學習打好基礎。如果學生感受不到音樂中的情感價值,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器給學生播放一些有價值的教學視頻,鼓勵和帶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學會將作品的背景文化與音樂旋律聯系起來,形成歌詞和曲調的和諧統一體,發揮情感教學的作用。
小學音樂課程中的“器樂欣賞”是一種新時期下的教學活動,也是提升學生對音樂感知力的教學內容。為了有效強化教學的效果,教師應該引入“觸景生情”的教學活動,充分培養學生的聯想與想象能力,通過音樂促進學生的身心素質發展。有的器樂作品比較積極,而有的卻很消沉。比如爵士樂風格的樂曲《小象》,用極度歡快的曲調表現了小象嬉戲玩耍的情景;而低音提琴與鋼琴演奏的《大象》,則給人傳達出消沉的藝術感,表現了大象的沉重和笨拙。必要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學習,通過對不同風格作品的對比和學習,能帶給學生不同的感受,加深學生對樂曲的理解和記憶能力。教師也能通過這種對比教學,掌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全面提高小學生的音樂素養。
(三)引入器樂教學的實例,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很多器樂作品都能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保證他們的音樂學習質量。例如在《秋》和《二月蘭》等作品的教學時,音樂教師應注意引入器樂教學的實例,并控制好教學音調的真實和可靠,利用音樂活動內容來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秋》和《二月蘭》具有自身的藝術特點,又具有天氣的特征,能讓學生感受到現實生活中的情感,鼓勵學生自主、自覺地加入到音樂的學習過程。
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行為特點,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喜歡提問。當學生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之后,教師可以“先發制人”地提出與音樂有關的問題,考察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帶動學生的情感價值觀發展。古人云:“學貴有疑”,這是不無道理的。我們是學生的引導者,是音樂課堂的策劃者,應當精心收集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并及時和有效地給予回答和鼓勵,為他們創造良好的音樂學習環境。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器樂教學的實際作用,將器樂欣賞提升至愉悅的境界,保證課堂方案的有效落實。必要的時候教師還需鼓勵和帶動學生的音樂思維,讓他們以放松的情緒去面對每日的學習和生活,在器樂作品中提升自己的音樂素質。
例如,在欣賞作品《二泉映月》時,很多學生沒去過月牙泉,不懂得怎樣去融入情感學習。這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相應的視頻動畫,引導學生從更高的精神層面去感受月映二泉,把“月”與“泉”兩種意象相互結合在一起進行學習并深入思考。當學生有了自己的情感價值態度,便能感受二胡這一器樂所寄托與表達的感情,得到深層次的學習感悟。教師在給予教學引導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會出現理解偏差,這時我們要適當地放慢教學進度,利用特殊的作品來感染學生,進一步加深其對于作品情感的理解。
三、總結
音樂是一門學科,更是一門藝術。“小學器樂欣賞教學”,是小學音樂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師需要掌握的重要教學環節。“器樂”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聽覺有很大的作用價值,能提高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和表現力,從本質上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器樂教學的理念,利用新時期的音樂元素,不斷擴展音樂活動,并引入器樂教學的實例,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充分發揮出器樂教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