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對貝多芬的著名奏鳴曲《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又稱《熱情奏鳴曲》進行簡介,并從曲式特征、演奏時的要點等深入淺出地對本曲進行研究,比較了兩位鋼琴家演奏此曲的特點,最后對本曲進行總結性評價。
【關鍵詞】貝多芬;奏鳴曲;熱情;經典
【中圖分類號】J624?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熱情奏鳴曲的簡要介紹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他的一生創作了無數首經典的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甚至是歌劇,他的鋼琴奏鳴曲,展現了他對奏鳴曲式的獨特思考,以及管弦樂甚至交響樂在奏鳴曲中的運用。理性與浪漫的交織讓貝多芬的每一首奏鳴曲都堪稱經典。在經典之中,有一首奏鳴曲貝多芬創作了三年之久,創作完成后他稱這首奏鳴曲為他所有奏鳴曲中最滿意的一首,那就是Op57,no.23,也就是人們所稱的“熱情”奏鳴曲。
《熱情奏鳴曲》創作于1806年,是貝多芬中期創作的奏鳴曲,這個時候的貝多芬已經形成了屬于自己的音樂風格,鮮明而又獨特,他精妙又深刻的樂思在這一時期呈現出來。對于這首奏鳴曲,從作者本人貝多芬本人所說:“你去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吧!”可見貝多芬這首奏鳴曲的創造多少程度上也是受了莎士比亞《暴風雨》的啟發。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貝多芬作為資產階級的擁護者,崇尚自由和民主,他對拿破侖的崇拜也毫無疑問影響了他的創作。如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一樣,作品中出現了強烈的英雄性謳歌,這首奏鳴曲的英雄特征更加突出。深刻的樂思揭示了偉大的人類悲劇;人生面臨著迢迢的苦難之路;人生充滿了矛盾和不停的探索;人生雖然最終是死亡,但這死亡不同于生物的自生自滅。人在肯定生活的同時,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搏斗,和自然力搏斗;和包圍著、敵對他的力量搏斗……這些都由于死亡而升華了,顯示出無比的崇高、悲壯的美!在此我還想強調一下,“熱情”的名字是漢堡出版商克朗茨起的,并不是貝多芬本人起的,這首奏鳴曲的原稱是《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熱情”一次更加準確地道出了本曲的本質,因此就這樣沿用了下來。
二、本曲的曲式特征
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尾聲)看似是一個簡單地三段體結構,可是貝多芬在再現部上做了明顯的變化與發展,并且并沒有回到呈示部的調式中,而是選擇繼續發展,看似普通的尾聲實則改變了一貫的奏鳴曲格式作風,這也恰恰表明了為什么貝多芬認為自己的這首奏鳴曲是最精彩的,也證明了為什么大家會認為貝多芬是古典主義過渡到浪漫主義的標志。
(一)呈示部(1-65小節)
主部(1-16小節)由兩個不對稱的樂句組成的樂段,從f小調主和弦開始,四個小節即勾勒出了基礎,起初人們在彈時會認為第二句只是第一句的一個簡單移位,但如果仔細體會的話會發現第二句不僅是第一句的上行小二度模進,還發生了大小調的變化,將小調變成大調(降C大調)。卻又沒有任何的光明感,隨后主題材料分裂,調性回歸主調,十分巧妙。更精彩的是,緊接著低音區出現了類似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的主要動機。本來開頭樂思的平行八度上行就給人一種空虛感,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找不到方向,隨后又緊跟的類似命運交響曲的樂思更加給人一種沉重感,引人深思,就在這時又出現了一個過渡連接,即第14-16小節,如一聲驚雷,停留在主調的屬功能上。然后出現了連接部,還使用了開頭的主要樂思,材料減縮,和弦加厚,分裂的材料重復進行,并且使用強弱對比給人造成一種強烈的拉伸及撕裂感,一系列模進之后進入副部,這是一個擴展性樂段,轉入降A大調。前一句由兩個模進的樂節組成,后一個樂句開放于屬功能后進入同主音小調,最后進入終止與結束部。整體一氣呵成,頗有氣勢,尤其是第一個樂思與副部樂思的對比,一個暗流洶涌,空洞暗淡,另外一個則充滿希望,這兩個主題的對比充分展示了貝多芬內心對不平等的掙扎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能將兩個不同風格的主題這樣完美的組合在一起,側面也顯示出了貝多芬到了中期,創作水平已經非常成熟。另外在和聲與調式上,不僅在同主音大小調上來回自由地切換,還使用了拿波里六和弦,重復變奏,最后終止與降a小調,整體和聲色彩非常豐富并且轉換自然。
(二)展開部(65-135小節)
引入部分(65-78小節),是由主部材料中動機變化片段的變形,并且兩個材料的變形都出現了,并且不斷地進行分裂與模進,在音樂的風格上也與之前的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大不相同,用密集的節奏型和旋律的迂回盤旋營造了一種經典的貝多芬式氣氛,右手五指的旋律又隱藏在其中,非常精妙。引入部分使用了二度關系的調性布局,升g小調-升f小調-E大調。緊接在引入部分后面的是基本展開部,并且在這個部分中出現了三個不同的部分,從79小節開始,旋律首先出現在左手的低聲部,然后轉換到右手,高聲部,調性不斷變化,平穩的流動織體伴隨主旋律的進行,十分順暢連貫,先從e小調開始,然后轉入 c小調,又進入降A大調,大小調的轉換再次出現,看似只是簡單模進,實則暗藏玄機。并且在這一段中,三連音變成了主要的節奏型,使整個曲子的節奏感發生了變化,更加的連貫,不再像之前的主題那么平穩進行,給曲子的聽覺感受增加了濃烈的變化。101-103小節在屬和弦與拿波里六和弦之間徘徊,之后進行了一系列的不穩定和聲模進:DVII7/SII-DDVII6-DVII7/TSVI-D,進入降b大調的屬功能。經過一系列的盤旋之后回到了類似呈示部的樂思,但是并不在原來的調式里發展,而是順其自然進入了新的調式降a小調。并且在進入第二主題之前的地方還加入了兩小節的過渡,十分獨特與創新,在第二主題發展的最后不斷向上模進,進入了一個在降D大調上的段落,通過模進與低音線性上行展開了一系列的離調,逐步過渡到屬準備段。隨后密集節奏型的中聲部不斷持續,“命運交響曲”的節奏型在高、低聲部中不斷交替,像在沉重的敲打胸膛,就在感情不斷升溫的時候,左手的持續三連音出現,帶出了第二主題再次出現,這次在f小調中演奏,目的是進入再現部。十分巧妙與嚴謹,嚴謹中又不失浪漫的旋律線。
(三)再現部(136-202小節)
主部再現從136小節開始,到151小節結束,除了節奏型改成了三連音以外,基本上和第一次出現是一樣的,關于連接部也基本沒有變化太多,只是在調性過渡上有一些改變,然后以侵入的形式進入尾聲。
(四)尾聲(204-262)
本曲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貝多芬不僅給奏鳴曲的曲式增加了尾聲,并且該曲的尾聲還十分的龐大,大體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全曲的高潮部分發生在尾聲部分。
尾聲一,右手延續了之前的節奏型,一直用盤旋快速的織體進行重復,旋律在低聲部,將主部的旋律進行模進分裂和發展,并且將節奏加快,縮短了時值,給人一種催促感,好像有點想要快速進入下一部分的急迫。緊接著出現尾聲二,可從218小節算起,副部的主題又經過分裂和不斷地上行模進,營造了一種緊張感,和催促感,然后逐漸變成了幾個大規模的琶音上下進行,這時就出現了尾聲三,出現琶音的一刻使整個快節奏的音樂感覺被快速地拉了回來,但是又在開闊的感覺中加入了很多不穩定的和聲與和弦,營造了不斷向上螺旋上升的情緒,預示著高潮的出現。這里很多鋼琴家在處理左手的低音時會加入一個低音上的八度來增加厚重感和打擊感,也增加了爆發來臨前不穩定的醞釀。最終在第238小節,一個“Adagio”的出現使音樂的節奏慢了下來,感覺令人琢磨不透,緊接著239小節,高潮終于來臨,貝多芬專門寫了“Piu Allegro”來提醒演奏者速度要突快,三段性結構又時這個尾聲雖然激動但也不失理性,雖然是第二主題材料的基礎,但是快速的進行與模進使其出現了一種“失控感”,隨著fz表情符號的和弦出現,三連音和弦不斷往低音區發展,這個部分在主調的屬功能和主功能之間來回反復,材料細碎,并且有一種不安全感,但是顯得又很堅定有力,最后從中音區開始,最后一次出現開頭的樂思,不斷上行,之后又下行,直到極低音區,放緩了腳步,在極弱的和弦中結束整首曲子。
三、演奏貝多芬《第二十三奏鳴曲》 第一樂章的注意要點
分解和弦的演奏。許多處將和弦分解成不斷上下行并且超過八度的琶音,需要掌控好整體的力度變化,并且在同時要把需要表達的情緒表達出來,比如全曲開始處的雙手平行八度上行,就要表達出孤獨無助,在黑暗中摸索的情感,對演奏者的要求極高。
同音反復的技術。左手有大段的同音反復,需要演奏的非常平均并且力度要相同,不可以使左手的這個伴奏層搶了主旋律的風頭,也不可以一下輕一下重,有不穩定之感。
柱式和弦的演奏。本曲有很多柱式和弦都為了烘托氣氛而存在,必須要用大臂甚至全身的力量來演奏,并且要與弱的地方形成鮮明的對比,才能有貝多芬想表達的強烈對比與拉伸的感覺。
情感的把握。貝多芬對這首曲子傾注了三年的心血,于是這首曲子也非常能表達出貝多芬的內心世界,無論是對黑暗的禁錮的反抗,還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貝多芬已經在譜面上寫得非常詳細了,剩下的就需要鋼琴家來把握。
四、鋼琴家的演奏版本
《熱情奏鳴曲》作為列寧最喜歡的鋼琴作品,有許多鋼琴家都對其進行了自己的演繹,我個人比較推薦的版本是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的版本,霍洛維茨作為一代大師,才華蓋世,就觸鍵而言,他的演奏更為深沉,對低音要求很高,這也是為什么聽霍老的演奏總是能一下就震懾住聽眾,不禁讓人肅然起敬。在霍洛維茨演繹的這首著名奏鳴曲中,彈性速度十分明顯,在需要快速和激進的部分他演奏的十分徹底,而在抒情的段落他又表現得十分充分,使整首作品的彈性非常大,情感表現得也更加明顯,將這首曲子表現得酣暢淋漓。另外一個比較出色的版本就是阿圖爾·魯賓斯坦的版本,他在晚年錄制了全套的貝多芬奏鳴曲,魯賓斯坦相對于霍洛維茨的演奏會更加的穩定,整首曲子顯得干凈理性,華麗而不炫耀,低調而不暗淡,能從他的演奏中聽出整個樂曲的框架,清晰明了。
五、總結
貝多芬的《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無論從寫作技法還是表達情感上,都是一部評價極高的作品。根據高爾基的回憶:列寧在莫斯科聽了這首曲子之后說“我不知道還有什么比《熱情》更好的東西了,我簡直每天都想聽到它。”羅曼·羅蘭則稱這首奏鳴曲是“火焰般的急流在花崗巖的軌道上。”可見這首奏鳴曲之經典。貝多芬將奏鳴曲式進行的改變與發展,是之前的作曲家不曾做過的,在貝多芬的早期作品中,我們能看到許多海頓等其他作曲家的影子,但是發展到貝多芬的創作中期,他的創作風格已經十分成熟,這種獨特風格不僅創作推動了古典主義時期向浪漫時期的發展,也充實了世界古典音樂的經典曲庫,絕對是音樂發展史上的明珠。
作者簡介:郝思震,蘇州職業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