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琳琳
【摘要】歌劇《運河謠》是近年來國家大劇院第一部原創歌劇,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歌劇。通過描述劇中人物在運河上的跌宕起伏的命運機遇,見證了運河上善惡生死,贊美了純真的愛情與舍己為人的大愛。本文從音樂特征、演唱特點以及藝術價值等方面對歌劇《運河謠》進行創作探析。
【關鍵詞】歌劇運河謠;民族元素;藝術特征
【中圖分類號】J82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歌劇《運河謠》是一部歷時兩年時間創作的作品,以京杭大運河為背景,敘寫了秦嘯生與水紅蓮、關硯硯之間悲壯而動人心弦的故事。通過描述劇中人物在運河上的跌宕起伏的命運機遇,展現了運河所見證的善惡生死、義薄云天,謳歌了純真的愛情與舍己為人的大愛。
一、歌劇《運河謠》的背景介紹
歌劇《運河謠》編劇是黃維若、董妮,作曲為印青。黃維若認為,如今舞臺上出現的歌劇作品多為西方歌劇,這類歌劇過于程式化。
明朝萬歷年間,女主人公水紅蓮因被逼做妾而逃亡到運河上靠賣藝為生,男主人公秦嘯生因揭發官員貪污漕糧,反被貪官污蔑,被指謀反,也逃亡于運河之上。兩人在逃亡的途中相識、相知、相戀。秦嘯生因躲避追兵,冒充了水手李小管。然而造化弄人,李小管的身份早就被船主識破。船主張水鷂是一個惡霸,他貪戀水紅蓮的美色,想要霸占其為妻,在他得知水紅蓮與冒充李小管的秦嘯生相互愛戀,所以想要除掉秦嘯生。關硯硯是被李小管傷害過的女人,被他所騙,為其生下私生子后傷心的哭瞎了雙眼,她認定秦嘯生就是李小管。秦嘯生處于兩難的境地,被迫承認自己就是李小管,下船離開了水紅蓮。水紅蓮幫助秦嘯生與關硯硯順利逃脫,但自己卻被困于船上,船主為了引誘秦嘯生回來營救水紅蓮,將水紅蓮綁在大船的桅桿上。水紅蓮為了愛情,為了保護自己的愛人,憤然用油燈引燃并燒毀了大船,連同自己一起化為運河上的一團火焰。秦嘯生得知此消息后悲痛欲絕,并要已死謝罪。關硯硯將事情的真相告訴秦嘯生后,二人決定去京城將貪官污吏告上“九重天”。
二、歌劇《運河謠》的創作特征分析
(一)《運河謠》中的“民族元素”
歌劇《運河謠》的創作借鑒了西方歌劇的體裁,又增加了我國本民族的特色。歌劇中添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元素”,如中國的語言、戲曲、樂器、民歌等。大運河橫跨中國的南方與北方,在民族元素的運用上也兼顧南方和北方的特色。
1.地方戲曲元素
“大豆白米花生,茶油核桃木,竹器皮毛茶葉......”這是《運河謠》中,秦嘯生與關硯硯初到京城所聽到市場的叫賣曲調《大豆白米花生》,初聽此曲便會讓人感覺來到了京城的胡同、四合院的感覺,一片熱鬧繁華的景象在腦海中浮現。這樣感受的原因是曲子中加入了京韻大鼓的元素,增加了觀眾的“帶入感”。
京韻大鼓,具有京腔京韻,以北京話為戲曲語言。《大豆白米花生》這首曲子可謂是將老北京的繁華景象展現在觀眾面前。該曲在語言、節奏、唱腔、板式、樂器等方面都借鑒于京韻大鼓。在節奏上運用4/4拍的節奏型,運用了一板三眼的板式,在樂器上也是使用了京韻大鼓的主要樂器三弦兒。這種戲曲元素的加入,可謂是歌劇中的一大亮點,是中國戲曲與西方歌劇相結合的嘗試。
2.特色民歌元素
“長江閘口三道關,絞盤聲聲膽也寒……”,這句唱詞是秦嘯生拉纖時,所有纖夫齊唱的勞動號子。勞動號子是北方的民歌體裁的一種,在勞動中演唱,節奏感很強,音樂節奏配合著勞動者的腳步,讓所有人勁兒往一處用,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中節省力氣。
該劇運用的為船工號子,是船夫拉纖時所用,《船工絞盤歌》的口號想起時,兩個聲部交替演唱,就好似拉纖時兩只腳分別向前方邁出的緩慢而無力步子,也同時說明纖夫拉纖時復雜的情緒,一種是拉纖時的痛苦,另外一種是不得不盡快把纖拉完結束一天的苦差事。表達了舊社會勞動人民對生活的不滿,但對改變這樣的生活又無能為力的心情。
3.民俗音樂元素
“彩龍船啊,彩龍船呀……”一曲民俗歌舞讓歌劇《運河謠》熱熱鬧鬧的開場,它的原型來自于南方的采茶戲,《運河謠》的故事就發生在京杭大運河的一條大船上,歌舞內容與歌劇的內容相互呼應,演員們歡快熱鬧的舞姿與曼妙的歌聲把人們帶入到慶祝運河龍王生日的情景,為歌劇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京杭大運河是連接我國南方和北方的運河,《彩龍船》的表演展現了南方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風情,也是歌劇民族元素的重要體現。
(二)《運河謠》的藝術特征
1.音樂風格
印青對歌劇《運河謠》的音樂創作采用了西方的作曲手法,加入了大量的中國元素。許多著名的獨唱唱段被廣為傳唱,如《秦生啊,你還好嗎?》《運河謠》《來生來世把你愛》等。這些優美的樂曲是西方詠嘆調、宣敘調的中國化,彰顯了我國民族歌劇的獨特個性,全劇運用民歌的唱法更符合我們中國人的審美。
運用中國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作曲家印青在為《運河謠》譜曲中,對西方的宣敘調、詠嘆調并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將其轉換為藝術歌曲的形式,與中國的戲曲、民歌、小調等相結合。曲調在內容上并不像宣敘調一樣一邊敘事一邊朗誦,也不是像詠嘆調一味的炫技。在表達上卻起到了同樣的作用,調節氣氛,陳述內容。旋律與語言充分的結合,起到雙重敘事的效果。
2.“中國元素”的劇本
歌劇《運河謠》的編劇黃維若曾說過,“民族歌劇劇本一定要繼承中國古代詩詞歌賦、戲曲、民謠的傳統文化,使得它具有一種民族的文學特性。”劇中唱詞具有古代詩詞的韻律感,如開場歌曲《運河謠》中,第一句“一條運河千里長”,第五句“一條運河千里遠”與第九句“一條運河千年久”,這三句歌詞除了最后兩個字有差別,其他歌詞都是一樣的。而且結構規整,好似古詩詞中的七言律詩。歌詞用這樣的寫法,在演唱時朗朗上口,唱詞押韻,富有節奏感。
歌劇的唱詞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如《我們是運河的流水》中的歌詞為“我們是運河的流水,流過一年又一年……見過善惡,見過生死,見過義薄云天。”將主人公比作是流水,表現了對現實的不滿,看見過善惡,看見過生死,也表現主人公想化作流水自由自在,就不用被現實束縛在這大船之上。
3.舞美服裝風格
歌劇《運河謠》的舞美是由劉杏林設計的,他為觀眾展現了一幅好似大運河上大船在飄動的畫面,場面唯美壯闊。在燈光及舞美的設計上,一反寫實的的舞臺效果。劉杏林透露“在歌劇中,上半場表現“過閘絞盤”的情景和下半場“火燒大船”的場面,技術人員利用液壓裝置使舞臺上的船像游樂場里的海盜船一樣傾覆,讓人極為震撼”。這種恢宏寫意的舞臺效果,讓人人心振奮。
在服裝設計上,結合中國傳統元素與當今時尚元素巧妙結合。女主角水紅蓮的服飾主要為紅色,但是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紅色。紅色以朱砂紅為主色,但紅色隨著劇情的深入,和主人公情緒的不同而改變。在水紅蓮葬身火海時,紅色的飽和度達到了頂點,這也預示著全劇推向最高潮。秦嘯生的服飾是淺藍色,符合他的書生氣質。關硯硯的服飾是紫色,由于關硯硯雙目失明,十分柔軟,紫色的運用略顯憂郁。大反派張水鷂衣服的主色調為黑色,預示著他的性格陰暗、冰冷。在群演中為了體現運河流水流動,設計師李銳丁借鑒戲曲中的青衣服飾,水袖長紗的造型猶如潑墨古畫一樣美輪美奐。
三、結論
歌劇《運河謠》是中國幾千年歷史沉淀出的作品,是民族歌劇藝術的回響。在中國歌劇歷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奠定了中國歌劇的發展方向,中國歌劇要與中國的戲曲、古詩詞、地方民歌充分的結合,還要與中國的歷史、文化等結合,民族歌劇與“中國元素”的結合成為中國歌劇的發展趨勢。中國的歌劇不應該僅僅將一個故事、唱一段旋律這樣簡單,而應與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相結合,更要符合中國觀眾的審美風格。歌劇只有在民族的文化土壤的滋養下,才能長久地發展、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景作人,王小京.民族歌劇又結一枚紅蓮——觀《運河謠》有感[J].歌劇,2012(8):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