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兵

【摘要】目的 探討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對腹股溝疝的治療效果。方法 臨床資料源自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腹股溝疝患者80例,隨機將80例對象分成兩組:對照組40例患者用傳統疝修補術治療,觀察組40例患者用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比較兩組患者的圍手術治療指標數值。結果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對象的手術時間短、胃腸道恢復時間短、下床活動時間短、住院時間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股溝疝患者采用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效果明顯。
【關鍵詞】腹股溝疝;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作用
【中圖分類號】R65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4..02
腹股溝疝是一種腹外疝,主要是指患者腹腔中的臟器由腹股溝缺損處突出體表形成疝,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質量造成較大影響。腹股溝疝患者常需要接受手術治療,但近年可以選擇的術式較多,但局限性和優點存在很大的不同。本次研究中采用不同方案治療選取的80例對象,旨在探討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治療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的80例對象病情均通過影像學檢查證實為腹股溝疝,排除合并重大臟器器質性疾病、體質不能耐受手術以及具有腹部手術史的患者。臨床資料源自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腹股溝疝患者,隨機將80例對象分成兩組:4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7~64歲、平均(42.8±5.1)歲,男32例,女8例;40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6~65歲、平均(42.6±5.3)歲,男31例,女9例。兩組患者年齡和性別占比比較無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觀察組: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給患者局部麻醉,選腹股溝韌帶上2 cm位置到恥骨結節處平行切開;適當剝離患者的疝囊后翻轉、分離,隨后將疝囊切除并縫扎;將準備好的填充物以錐形放進患者的腹膜前間隙(注意將尖端朝著腹腔),確保上緣和疝環口更加貼合;用不可吸收線將其縫合,隨即妥善固定腹橫筋膜和填充物,注意填充物的補片內側和腹股溝內側是貼合的,選外側切開以形成上寬下窄和兩個尾端形狀,將子宮圓韌帶(女性)、精索(男性)內側的組織游離,尋找最深的部位鋪平補片,并將其妥善縫合固定。
對照組:傳統疝修補術:局部麻醉,采用和對照組相同的方法切除疝囊,并把突出體表的相關組織都回推至腹腔內,隨即進行缺陷修補和固定,觀察手術滿意后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
監測和記錄患者的手術時間、胃腸道恢復時間以及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軟件選擇SPSS 24.0,性別占比用(%)表示,采用x2檢驗統計學意義;年齡資料和圍手術治療指標數值用(x±s)表示,采用t檢驗統計學意義;檢驗得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對象的手術時間短、胃腸道恢復時間短、下床活動時間短、住院時間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腹股溝疝患者出現嵌頓的風險較大,稍有不慎便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臨床上常用的腹股溝疝治療方法是疝修補術,但疝修補術式較多。傳統的疝修補術可以將患者的病情有效治療,但手術操作復雜度高,需要較長的時間完成修補,同時手術操作容易造成疝囊周圍組織損傷,多數情況下會對不同的組織結構進行縫合,造成縫合具有較大的張力,而修補組織的抗腹壓張力較差,極易導致患者的病情復發[1]。
無張力疝修補術現已是治療腹股溝疝的主要手術方式,此術式不會對患者機體造成較大的創傷,帶給患者的術后疼痛感亦輕[2]。本次研究中使用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40例對象圍手術治療指標均優,結果顯示患者的手術時間和胃腸道恢復時間短,可以盡早下床活動,從而縮短了住院時間。采用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操作簡單,無需對患者的疝囊及其周圍組織進行較大范圍的剝離,對患者機體造成的損傷較小,故而不會影響患者的胃腸道恢復;術中使用的是生物材料進行局部填補,相關操作不會對患者腹股溝處的組織造成較大的損傷,手術操作盡量保存著患者腹股溝處的正常生理解剖結構,這給患者的術后恢復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同時患者出現病情復發的幾率也降低[3]。
綜上所述,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對腹股溝疝的治療作用顯著,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付朝陽.傳統疝修補術與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及預后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13):1818-1819.
[2] 蔣光富.用兩種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效果對比[J].當代醫藥論叢,2018,16(06):145-146.
[3] 陸利紅.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老年腹股溝疝中的治療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09):24.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