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加美
(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淮安223003)
我國經濟社會的穩步發展,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2019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834萬,比2018年增加了14萬人,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在高校立德樹人教育背景下,作為大學管理部門和教師,必須加強重視對學生就業競爭力培養,積極探索有效方法和途徑,促進并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滿足日常教學前提下,深入考慮學生自身發展和就業需求,為將來走上社會順利就業提前打下基礎。
(1)就業觀念落后,就業思想不端正。社會在不斷進步和發展,由于環境、時代的不同,“95”后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更加具有多元化和個性化特征,但是想進入穩定的“鐵飯碗”、“事業單位”、“國企”的傳統就業觀念依然存在很大部分人的心里,家庭、個人都想找個清閑的崗位保障終身。近幾年,畢業生報考公務員的人數逐年增加,考公務員的熱流久久不能散去,這充分說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公務員考試競爭壓力之大,體現了大學生對“鐵飯碗”的熱捧。還有一些畢業生就業擇業時,對用人單位提供的工資待遇、工作性質、職務職級、工作地點、工作環境等要求很高,不顧實際。
(2)學校對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重視力度不夠。目前,國家和教育相關部門對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能力采取了相應措施并制定相關規定,教育教學過程中也開展了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相關課程。但是實際情況是學校教就業指導課程的一般都是由思政教師兼職擔任,高校部分領導對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重視程度不夠,學校安排就業指導課程時,時間也大部分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占用學生休息時間而使得學生不能夠專心學習。還有部分學校教師制定的教學計劃不夠專業詳細,教學效果較差,學生不能夠充分了解就業指導課程對將來就業的重要性,學習熱情不夠高。
(3)部分企業用人機制不夠科學。高等教育的普及催生了大學畢業生數量的逐年增長,就業市場出現了供大于求的現象。一些招聘企業為了體現“高大上”和提高企業自身的知名度及社會知曉率,不考慮崗位的實際需要,盲目崇拜名校的高學歷畢業生,任性提高對求職學生的學歷、畢業院校等要求,造成了嚴重的人才浪費現象。還有一些招聘企業對求職者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除了將各種考試等級證書作為基本條件外,更有甚者將身高、性別、外貌等也作為應聘的條件,因此將不能科學合理地招聘到優秀的大學畢業生。
(1)大學生要主動加強學習,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大學生加強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學習的主動性除了跟知識難易程度、老師教課方式方法和學生自身接受領悟能力有關外,還與大學生的學習主動自覺性緊密相連,大學生要自覺樹立完成專業知識學習的主動意識,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要積極主動參加學校的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在課堂主要學習的還是技能和理論知識學習,而參加實踐活動考驗的是個人對知識的轉化運用水平能力,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期、周末等尋找與專業相關的實踐活動,在實際工作中加深了解專業在實踐中的運用。從目前經濟社會形勢看,各種行業及用人單位對高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大學生必須要不斷加強各種學習,提升綜合素質,增強自身將來走上社會的就業競爭力。
(2)學校要多方位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高校要結合當前教育的新形勢,積極轉變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觀念,從改革人才培養的模式為抓手,突出學校的辦學特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重視學生就業觀教育和引導,讓大學生對自身有清醒的認識,合理進行職業選擇,對就業能夠準確定位。學校要重視對就業指導教師隊伍教學能力的提升,可以舉辦各種教學能力競賽、研討等加強教師之間的教學技能交流,利用假期鼓勵教師到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學習,增強教師了解社會和市場需求,同時為教師多提供就業培訓指導方面學習的機會等,提高教師的課程教學水平。高校在為社會輸送高素質優秀人才的同時,要兼顧到大中小企業的用人需求,這樣既可以促進畢業生就業,也能優化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要創新人才管理,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到學校人才培養計劃中,積極開拓復合實用型人才培養的途徑,可以吸引一些知名企業或單位共同參與到學生的職業教育課堂,有利于提高大學生職業指導和管理水平。
(3)加強學生“走出去”與企業“請進來”相結合。在大學生求職過程中,由于招聘單位與學生交流時間有限,雙方短時間內獲得的信息是不全面的,這種信息不對稱在一定程度范圍上導致了市場對于人力資源不能進行合理的優化配置,同時也給大學生順利就業增加了難度,這就要求高校就業工作要想辦法破除這種信息不對稱,建立雙方合理順暢的交流渠道。因此學校加大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比重,將大學生社會實踐、課堂教學和畢業設計充分相結合,加強學校與企業用人單位間的緊密合作,可以邀請優秀企業家代表、校友及用人單位來到學校,開展學術、實踐、講座、就業等方面的交流報告,增加大學生知識面,增加學生對社會了解。同時也要帶領學生“走出去”,走進地方企業,了解地方的相關就業政策。讓大學生在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后能夠到相應崗位中進行鍛煉,這樣可以增強大學生的職業體驗感,促進學生認清社會形勢,將來也能更好更快適應崗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