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梅 韓力爭
摘 要:“三助一輔”工作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研究生的道德教育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在組織“三助一輔”工作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其德育功能。文章分析了“三助一輔”德育功能的內涵,探討了影響“三助一輔”德育功能發揮的原因,為充分發揮研究生“三助一輔”德育功能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研究生;“三助一輔”;德育
“三助一輔”是指在讀研究生利用課余時間,在不影響學業的情況下,自愿參與高校的助理教學、助理研究、助理管理、兼職輔導員四項工作。自上世紀80年代起,就有部分高校開始組織在校研究生參與高校教研工作。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高校的教研工作和行政工作日漸增多,研究生教研崗位規模也隨之擴大。從2014年開始,我國實施研究生教育收費制度,教育部也隨之出臺了《關于做好研究生擔任助研、助教、助管和學生輔導員工作的意見》,各高校開始組織研究生參與“三助一輔”工作。目前,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在全面收費制度下建立了豐富的資助體系,研究生“三助一輔”崗位津貼屬于資助體系的一部分,同時,還能對高校的教研和行政工作起到了完善,是高校進行實踐育人、提高研究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研究生“三助一輔”德育功能的內涵
發揮研究生“三助一輔”德育功能的主要形式是實踐育人。“三助一輔”工作具有較強實踐性,是一種德育載體。研究生在助教崗位上能夠豐富專業知識、培養奉獻精神和責任意識;助研崗位能夠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形成嚴謹踏實的學術作風;助管能夠增強研究生的溝通協調能力;兼職輔導員側重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研究生“三助一輔”的實踐崗位根據研究生的培養計劃設置,使研究生在實踐中學習到相關專業知識,培養在校研究生誠實守信、踏實敬業的精神,提高道德素養,培育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才。
研究生“三助一輔”工作的價值取向是人文關懷。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的方式處理人際關系。”這一思想觀念為當前我國高校的德育工作指引了前進方向,也為研究生“三助一輔”工作點明了價值取向。“三助一輔”應當以在校研究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德育功能,以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為核心目的,突顯研究生的主體地位,促進研究生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和諧統一,這正是“三助一輔”工作的價值所在。因此,“三助一輔”工作要以研究生的真正需求為出發點,促進研究生的全面發展,彰顯“三助一輔”的人文關懷價值。
研究生“三助一輔”的目的是隱性教育。我國的道德教育,大多是在課堂上以顯性教育方式進行灌輸,但是這種顯性教育方式效果有限,不能有效地將德育內化為學生自身的內在素質修養。“三助一輔”工作具有生活化、實踐性的特點,是一種典型的隱性德育方式。《教育部關于做好研究生擔任助研、助教、助管和學生輔導員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在實際工作中,突出“三助一輔”工作隱性教育的目的,在工作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研究生的道德素養。“三助一輔”工作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對研究生進行物質上的資助,更在于使研究生在實踐中受到精神的熏陶,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二、制約研究生“三助一輔”德育功能實現的因素
(一)制度建設不健全
研究生“三助一輔”工作在部分高校發展進度較滯后,存在著制度建設不健全、管理不規范的現象。很多高校的“三助一輔”工作缺乏校級層面的統籌,并非由校級部門根據高校自身情況統一組織,而是由各學院或用人部門各自分頭負責,組織研究生參與“三助一輔”工作,工作過程中易出現管理混亂的現象。不少高校沒有根據學生的需求合理設崗,崗位設置不平衡,例如“三助”工作只設置了“兩助”或只有“三助”而沒有“一輔”,等等。這就讓部分有意愿參與“三助一輔”工作的研究生可選擇的余地變少,無法根據自身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三助一輔”的德育功能的實現也就受到相應制約。
(二)用人單位重使用輕培養
許多用人單位僅將“三助一輔”作為一項簡單的勤工儉學工作,將參與工作的研究生作為對高校管理部門人力資源的補充,忽視了“三助一輔”的培養功能。研究生的“三助一輔”工作層面僅停留在一些勤雜活上,例如按部就班協助導師完成科研任務、幫助任課教師批改本科學生作業、在用人部門整理文件、打印材料等,研究生只是扮演著“臨時工”的角色,其道德素養、精神境界等方面未能得到相應的提升。
(三)資助力度較小,存在資助不公的現象
很多院校的“三助一輔”工作資金投入力度不夠,沒有專用經費,部分院校經費充足,但是存在著工資分配不合理、工資偏低的現象。大部分高校“三助一輔”工資按月發放,但是工資遠低于研究生的學業獎學金、助學金,甚至低于校外兼職的月收入,對研究生的吸引力不足。“三助一輔”工作占用的學生課余時間較多,獲得的報酬又少,部分學生寧愿參與社會上的實踐工作也不愿參加“三助一輔”,不少參加過“三助一輔”的研究生,申請過一次之后就不愿再申請了,鍛煉效果收效甚微,也沒有實踐意義。還有的高校在工資設置標準方面存在不合理現象,部分院校沒有根據工作量和工作難度設置工資標準,有益于學校教研和教學的崗位工資較高,而行政助理類和學生輔導員類崗位工資偏低。
三、增強研究生“三助一輔”德育功能的對策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優化崗位設置
健全的管理制度、合理的崗位設置是“三助一輔”德育功能正常發揮的前提。一方面,高校應因地制宜設立“三助一輔”校級管理部門,制定相應管理細則,規范制度,統一管理“三助一輔”工作,將分散在各用人單位的管理職責統籌起來,使招聘、用人、培訓、考核等各環節協調進行,實現全程育人。同時,可建立“三助一輔”工作考核制度和相應的獎懲制度,對教師和學生的“三助一輔”工作進行評估,調動師生積極性,通過一定的考核,對“三助一輔”工作進行引導,促使其充分發揮德育功能。另一方面,優化“三助一輔”工作的崗位設置,根據研究生的發展需求設崗。“三助一輔”工作不應僅根據高校日常管理需求來設崗,還應以研究生的全面發展需求為出發點。每個崗位都應有各自的特色,要使研究生在參與“三助一輔”時得到相應的鍛煉,工作內容科學合理,能夠使研究生學以致用,在工作過程中實現道德素養的提升。
(二)重視培養功能,堅持全程德育原則
重視“三助一輔”的培養功能,要從指導老師入手。指導老師首先應明確自身職責,在“三助一輔”工作過程中制定相應工作計劃,根據研究生的專業素養安排與其能力相對應的工作內容,避免簡單重復的勤雜勞動,注重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培養工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其次,還應調動研究生的參與積極性,培養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促使研究生主動思考、積極工作,開展崗前培訓;同時在工作過程中,指導老師還應予以適當的指導,指導老師扮演的角色不是簡單交代任務的上級領導,而是引導的角色。第三,指導老師還要具有人文關懷精神,關心、了解學生的生活和心理。參與“三助一輔”的研究生是在校學生,是德育的客體,指導老師要時刻關心研究生的思想狀況和精神狀況,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
(三)加大宣傳力度,轉變師生思想認識
高校應當充分認識到“三助一輔”在研究生培養中的德育作用,在校內展開宣傳推廣活動,讓師生意識到“三助一輔”工作的德育功能,使師生充分了解“三助一輔”的內涵和相關管理制度。指導老師、導師要樹立“培養”意識,研究生個人也要正確理解“三助一輔”工作的內涵。高校師生更應當看到學校設立“三助一輔”的本意與初衷。“三助一輔”工作不僅僅是對學校科研、教學和行政工作的勞動力補充,不僅是學生賺取報酬的崗位,更應該是一個促進師生交流、學生自我鍛煉的平臺,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的到全面發展。
(四)統籌資金,優化獎助體系
拓寬“三助一輔”的資金來源渠道,合理制定“三助一輔”崗位津貼,加大資金投入與優化獎助體系是提升“三助一輔”工作層次的重要保證。一方面高校應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提高資金投入力度和廣度,另一方面,完善獎助體系,凸顯“三助一輔”的德育功能。院校可以利用一定的學費收入、教育經費、科研經費以及行政經費組成專項基金,通過吸納社會資金等多種渠道建立“三助一輔”基金。從經費方面保證“三助一輔”的覆蓋面,提高獎助力度。另外,合理設置津貼標準,考察工作內容和難度,根據實際情況設置“三助一輔”崗位津貼,多勞多得,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屈超.研究生“三助一輔”工作的優化實施探討[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3):62-66.
[2] 張再林,張濤.廣西高校研究生“三助”管理工作的現狀與發展對策探析[J].高教論壇,2009(05):18-20.
[3] 李成龍,林文偉,朱英,等.充分發揮研究生“三助”的德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91-93.
基金項目:2018年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課題“江蘇省高校研究生三助一輔工作立德樹人功能實效性研究”(JGZZ18_032)。
作者簡介:劉雪梅(1993.12- ),女,漢族,江蘇泰州人,碩士在讀,南京財經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