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靜 張榮芳 申洪嬌 杜鑫 張睿


[摘要] 目的 探討“互聯網+預防接種”在安陽市基層社區嬰幼兒疫苗接種過程中的應用情況。方法 選取2019年4月10日—6月10日在安陽市銀杏社區和峨眉社區的衛生服務中心進行預防接種的0~3歲嬰幼兒的家長,通過問卷調查和隨機訪談的方法,了解“互聯網+預防接種”的使用情況。結果 使用率只有為31.7%;手機APP軟件種類均為小豆苗;82.2%的使用者是通過社區衛生中心推廣宣傳得知;接種提醒功能關注率最高,達到92.4%;0~1歲組孩童的家長有86.2%至少每月會關注軟件一次;在預防接種知識的知曉率及接種的及時率上,使用者與未用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互聯網+預防接種”最大程度實現了預防健康管理及服務模式的優化,但仍存在相應的問題,需要不斷更新和完善。
[關鍵詞] 互聯網+;預防接種;社區嬰幼兒;疫苗接種
[中圖分類號] R18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12(b)-0176-03
Application Survey of "Internet + vaccin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fant and Child Vaccination in Anyang Community
LI Xiao-jing, ZHANG Rong-fang, SHEN Hong-jiao, DU Xin, ZHANG Rui
He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Nursing, Anyang, Henan Province, 45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 Vaccination" in infant and child vaccination in the grassroots community of Anyang City. Methods Parents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aged 0-3 years who were vaccinated at the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Yinxing Community and Emei Community in Anyang City from April 10, 2019 to June 10, 2019, were selec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random interviews. Use of "Internet + Vaccination". Results The usage rate was only 31.7%; the mobile APP software types were all small bean seedlings; 82.2% of the users were informed by the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the vaccination reminder function had the highest attention rate, reaching 92.4%; the 0-1 year old group children 86.2% of parents will pay attention to the software at least once a month; in the awareness rate of vaccination knowledge and the timely rate of vaccinati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sers and those who were not used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Internet + Vaccination” maximizes the optimization of preventive health management and service models, but there are still corresponding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constantly updated and improved.
[Key words] Internet+; Vaccination; Community infants; Vaccination
預防接種在預防疾病、控制傳染病的傳播流行和保護兒童的健康成長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但是傳統的預防接種模式,即單途徑、人力管理、公眾被動接受服務[2]的工作狀態已然滿足不了大眾對健康管理的需求,這可能會導致部分嬰幼兒,尤其是流動孩童漏卡、漏種,形成免疫空白,成為傳染病暴發的隱患[3]。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互聯網事業逐漸融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之中。“互聯網+預防接種”作為一種新的預防接種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家長可以通過使用手機下載相應的APP軟件,例如“小豆苗”“疫苗寶”等,相當于一本電子接種證。除了可以提醒疫苗接種外,還能圍繞預防接種提供各種服務信息。該研究調查2019年4月10日—6月10日在安陽市銀杏社區和峨眉社區的衛生服務中心進行預防接種的0~3歲嬰幼兒的家長,以了解“互聯網+預防接種”的現狀和手機APP軟件的推廣情況和使用效果,為該市“互聯網+預防接種”事業的發展提供科學的依據。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安陽市銀杏社區和峨眉社區的衛生服務中心進行預防接種的0~3歲嬰幼兒的家長。
1.2 ?方法
1.2.1 調查方法 ?嬰幼兒完成預防接種后,于留觀室中,在家長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隨機發放問卷。為使數據更有對比性,每個家庭發放1份。問卷共發放400份,回收400份,有效問卷372份,有效率達93%。問卷內容包括①家長及孩童的基本信息;②APP軟件的使用情況;③基礎五苗的接種行為;④相關知識考察。關于對APP軟件存在問題的反饋,課題組成員根據情況與家長面對面交流。
1.2.2 評價方法 ?以基礎“五苗”為評價標準。合格接種:有準確的出生及接種日期的記錄;免疫的起始月齡以及各劑次的間隔時間符合國家免疫規劃的兒童疫苗免疫接種程序。及時接種:按照國家免疫規劃的兒童疫苗免疫接種程序所規定的起始月齡及時間間隔進行免疫接種,在不超過規定時間的1個月內完成接種。接種時間的判定以孩童的接種證為標準。知識掌握評分:免疫規劃政策、基礎“五苗”相關知識等共10個知識點,每個知識點設為1分,共10分,≥8分為知曉。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互聯網+預防接種”使用率
預防接種手機APP軟件使用者有118人,未用者有254人,使用率為31.7%。
2.2 ?軟件種類及知曉渠道
這兩個社區中使用的預防接種手機APP軟件均為小豆苗,接種提醒功能關注率最高,達92.4%;0~1歲組孩童家長有86.2%至少每月會關注一次軟件;使用者中,82.2%通過社區衛生中心推廣宣傳得知,9.4%通過親戚/朋友/同事推薦得知,5.9%通過網絡/媒體平臺得知,2.5%通過其他渠道得知。
2.3 ?影響使用的因素
家長選擇使用手機預防接種APP與獨生子女(χ2=9.310,P<0.05)、兒童戶籍(χ2=12.230,P<0.05)、家長性質(χ2=15.380,P<0.05)、教育水平(χ2=18.100,P<0.05)、獲取預防接種知識意愿(χ2=15.050,P<0.05)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家庭收入情況無明顯關系,見表1。
2.4 ?相關評價情況對比
兩組家長的知識知曉率對比(χ2=6.060,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基礎五苗接種的合格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及時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470,P<0.05),見表3。
3 ?討論
3.1 ?“互聯網+預防接種”優勢明顯
通過調查可以發現,使用預防接種手機APP軟件的家長,無論是在預防接種相關知識的知曉率方面,還是基礎五苗的及時接種率方面,都要優于未使用APP的家長。這一結論與楊培娟[4]、黃晉[5]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足以說明APP軟件在一定程度提升了家長對預防接種重要性的認知,讓預防接種變得更為主動、高效,讓國民身體得到更安全的保障。
3.2 ?推廣力度還有待加強
調查結果顯示APP軟件的使用者偏少,并且所使用的APP種類單一,主要推廣渠道只是社區醫院。這說明對于“互聯網+預防接種”要增加宣傳渠道和力度,提升家長對其的重視程度,爭取最大的普及率。
3.3 ?影響軟件使用的因素
家長獲取預防接種知識意愿和教育水平均會影響到APP使用情況,這反映了“知、信、行”的重要性。流動兒童由于流動性強,手機APP的使用情況不比常駐兒童,給預防接種管理工作帶來了挑戰。另外,還有部分留守兒童,由祖輩照護,因老年人不會使用APP,甚至有部分老年人仍然在使用非智能手機,最終導致預防接種手機APP在這類人群中無法普及開來。
3.4 ?問題反饋
通過調查訪問,家長對于預防接種手機APP的使用效果是肯定的,但也反饋了一些問題:①沒有預約功能,也看不到疫苗庫存量。采訪社區工作人員后發現,安陽市的確未開通該功能,可能與城市規模不大,接種時間安排和庫存量能滿足社區孩童的接種需求有關。②接種的時間更新慢。有家長反映,該次接種已完成,但APP平臺界面仍顯示該次接種的時間而非下次接種的時間。調查得知,后臺更新一般會于一周內完成,不會影響孩童下一次接種的通知。盡管如此,仍建議后臺能夠及時更新,以免家長對APP的時效性產生懷疑。③知識模塊更新較慢。據反映,APP平臺上的推薦文章和媽媽課堂等知識宣傳模塊,內容更新較慢。④商品、廣告推薦較多,商業目的太明顯。雖然APP給群眾帶來了切實的好處,但這種商業行為可能會損害職能部門的公信力[6-7]。
“互聯網+預防接種”意味著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傳統的疾病防控事業的聯合和融合,但這種融合還停留在初級階段[8]。手機APP作為“互聯網+預防接種”的具體表現形式,有明顯的優勢,但也有新生事物必然存在的不足,因此,仍需要進一步完善,真正實現便民利民。
[參考文獻]
[1] ?何奔,向澤林,陳中文,等.預防接種門診接種風險評估研究[J].預防醫學,2016,28(8):776-780.
[2] ?劉皚雪,熊偉,李曉靜,等.成都市錦江區兒童家長預防接種手機APP使用現狀調查研究[J].中國預防醫學,2018,19(1):78-81.
[3] ?張志蘭,陶長余.基于“互聯網+”時代流動兒童預防接種精準管理舉措及其效果評價[J].醫學動物防制,2017,33(6):709-710.
[4] ?楊培娟.順慶區“小豆苗”APP“互聯網+預防接種服務”新模式實施情況及應用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2018,34(29):179-181.
[5] ?黃晉,羅合榮,林玉嫦,等.互聯網+預防接種服務平臺在嬰兒預防接種服務中的作用[J].中國校醫,2018,32(7):555-556.
[6] ?林喜樂,楊潔,葉曉玲.深圳市羅湖區預防接種信息系統移動平臺建設及應用評價[J].現代預防醫學,2017,44(1):99-101.
[7] ?陳偉,高志剛,李永成,等.山東2016年非法經營疫苗案件對天津市兒童家長預防接種態度及行為影響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16,32(7):881-884.
[8] ?黃楚新,王丹.“互聯網+”意味著什么—對“互聯網+”的深層認識[J].新聞與寫作,2015(5):5-9.
(收稿日期:201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