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崗
中醫有望聞問切四診,切即切脈,也稱診脈、把脈,是醫生通過指摸動脈,感知脈象,藉此診斷疾病和體況的方法。“夫脈者,血之府也”,貫通全身,身體臟腑病變,往往先現于脈,癥狀還未充分顯露,脈象已經有了改變。把脈之妙,就妙在僅摸脈搏,便辨別臟腑功能盛衰、脈絡弛張、氣血津精虛滯三方面變化,并把固定的臟腑脈絡和流動的氣血津液連在一起綜合分析。故把脈作為中醫重要內容,自公元前扁鵲開始,流傳至今。
見得多了,我把把脈分為“專業”和“瞎摸”兩類。“專業”把脈多用“寸口診法”,即“寸口脈”。布指以腕后橈[nao]骨莖突內側動脈為“關”處標記,先中指定“關”,再以手指方向為前,食指按在“關”前定“寸”,無名指按在“關”后定“尺”,手指疏密,根據受診者高矮,身高則疏,身矮則密。這一點很重要,只有把準“寸關尺”,才能準確感知脈搏速率、強度、節律和形態。“瞎摸”把脈則是手腕子亂摸一通,莫說“寸關尺”,簡直就是把脈摸屁股了。
萬物一理,世事皆通。想問題做事情,也極似把脈,分“專業”和“瞎摸”。有的對事體把握極準,總能一眼看穿、一語中的、一劍封喉、一招致勝。如國家某部委官員發現農民工是最大的榨菜消費群體,然后從榨菜銷量中發現了“榨菜指數”:哪里榨菜銷量增長了,則說明哪里農民工流人增加了,根本不用各地層層統計報表計算。在這里,榨菜是特殊標識性食品,恰似把脈的“寸關尺”;榨菜及其銷售的“物流”,自然是把脈的“氣血津液”;農民工,無疑就是“醫師”查找的“癥候”了。發現者把該指數應用于實際,據此將全國分為農民工流人區和流出區,并在政策上有所區別。我覺得,這是把摸到脈了,且號準了。
有個調侃地震預防的段子:“專家叫蛤蟆不叫,一絲不掛睡安穩覺;專家不叫蛤蟆也不叫,穿個褂褂睡覺覺;蛤蟆叫專家不叫,抱起細軟全副武裝不睡覺;蛤蟆驚呱呱叫專家辟謠,趕快往外跑……”雖是調侃,但夸張之處確有傳神之妙。至少在段子創作上,把準了地震與預防某種實情的“脈”。
世事有摸準脈者,也有摸不準、摸不到脈者,甚至摸腳后跟、摸屁股者。當今,基層反映強烈的上級督查檢查考核過多過濫,令基層叫苦不迭的一系列考核、一大堆表格、一系列測評、一大摞問卷,繁縟末節,龐雜繁瑣,也說明還沒有摸到其背后的“榨菜指數”和“蛤蟆叫”。
俗話說,“妙招不繁,繁招不妙”,宋人陳駿《文則》中論“事以簡為上,言以簡為當”。愚以為,一切紛繁復雜的事物矛盾問題,總有且總能找到簡便方法。就像故事《分粥》,起初種種分法,都多麻煩多矛盾多不公,直到最后輪流分粥:分粥者拿他人挑剩的最后一碗,才算號準脈象找到良方。這也說明,若方法辦法說法過于紛繁復雜累贅冗長,大概率正如把脈摸屁股,還沒摸到其“榨菜指數”和“蛤蟆叫”。
把脈摸屁股的,究其原因源于“三無”。一無知:知識不足、本領不夠、經驗欠缺,總把簡單事情復雜化,復雜事情總找不到簡便良方。二無奈:個別上級把脈摸錯地方的,下級或不加思考辨別,或揣著明白裝糊涂跟在后面“瞎摸”。三無恥:個別人明知在把脈摸屁股,卻仍津津樂道并要求他人和自己一起胡摸亂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