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呈
摘要:感悟是指人們接觸外部事物后有所發現、有所感觸而領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是由淺入深、有感性到理性、由低級到高級的認識過程。感悟能力是在教師的引導與培養下,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和閱讀,從而對作品、事物、生活有所感觸、領悟,學習欲望、靈感與激情都得到激發。學生閱讀感悟能力的培養需要語文教師做長期的、細致的、積極的引導和訓練。本文擬從加強閱讀,在初讀引思、重讀深化、品詞析句、角色轉換中深化感悟。通過教師對小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小學生實踐體驗,把生活帶進課堂,同時引導小學生感悟生活,使語文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感悟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感悟能力;培養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說:“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決定今后能否撬起這個‘地球。”①我們認為,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課堂上的感悟是多方面的,有思想的、內容的、人文的、情感的、獨自體驗的、師生合作的等等。本文通過對感悟的概念、作用及小學生感悟特點分析,試圖建構關于“小學生語文教學中感悟能力培養”的一個認識框架,供廣大語文教師在培養小學生感悟能力教學時參考。
一、小學生語文感悟能力培養策略
(一)加強閱讀
1 初讀引思
面對文本,師生首先要能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感受文本。不要先看參考書或有關教學資料,而要以一種平靜的心態接觸文本,用心靈和文本對話、和作者對話,平靜地傾聽文字的敘述,傾聽作者的敘述,從而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與之進行情感的交流與碰撞。走近《少年王冕》,體會他從小體諒母親、孝敬母親的特點……自主地領悟作品內涵與情感,形成自己的閱讀感悟,全面深刻地把握文本,而不完全依賴教參。觸摸語言的溫度,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語言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或喜怒哀樂,或冷暖褒貶。感受文本,就要用自己的心靈去觸摸語言的溫度。讀文本,就要“讀進去”,要進入情境,忘掉自己,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和作者表達的情感中,與作者一同經歷,一同欣賞,一同陶醉,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2 重讀深化
重讀深化即重視朗讀,深化感悟。根據教材內容及教學目的要求,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如指名讀、引讀、分角色讀、齊讀、自由讀等。發揮教材,知道學生學習語言的示范作用讓學生反復讀,熟讀成誦,把無聲的的書面言語轉化成有聲的口頭言語,把不熟悉的言語轉化成熟悉的言語,深入體會文章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領會作者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的精妙,深化感悟。如一位教師學《桂林山水》一文時,在理解課文基礎上,讓學生反復誦讀漓江之水“靜”、“清”、“綠”和桂林之山“奇”、“秀”、“險”的重點段落,正確處理朗讀中的停頓、重音,注意高昂、舒緩、婉轉、急速等不同語氣的變化,學生不知不覺的被那優美的語言帶入一個如詩如畫的境界,猶如游客在優美暢想中遨游,更加真切的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獨特風姿,并且熟讀成誦,在積累語言的同時,使之深化,獲得新的感悟。
3 品詞析句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曾說:“我一直堅信:‘讀中自悟是語文學習中至關重要的教學手段。情要靠自己在讀中悟;理要自己在讀中悟;法兒也要在讀中悟。閱讀教學就是要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就是要通過多種方式聯系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②教師在感受文本之后,需要回歸教師的角色,把文本當做教材,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研讀文本。抓住課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卻與中心密切相關的詞語,以此為感悟點,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把它還原成具體可感、觸手可及的鮮明形象,借助形象顯化語文,以便讓學生從另一個側面深化對課文的感悟和理解。如學習《草帽計》一文,抓住“鎮定自若”進行思考:“鎮定自若”什么意思?在文中體現出賀龍同志心里怎樣的變化?可以換成哪些詞語?即引導學生體會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領會其表達效果。如《白鷺》一文中,“釣”字表現了白鷺的嫻靜與悠然。如《黃鶴樓送別》中“凝視”的換詞比較,體會詩人李白對友人離去的無限依戀之情。而如果教師只是蜻蜓點水般地碰一下教材,就根本發現不了文本中隱含著的機要點、關鍵處,又怎么能這樣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地駕馭文本、組織教學呢?這就要求我們研讀文本,以達到提高小學生感悟能力的目的。
4 角色轉換
在研讀文本的同時,教師可采取轉換角色的方式培養小學生的感悟能力。有時無論課文描述的景色怎么迷人,敘述的事情怎樣感人,可學生就是無動于衷。其重要原因是學生角色模式的定勢,使得他們在閱讀課文中常把自已置于文外,語言內容難以引起學生體驗,語言激情難以激起學生共鳴。這時我們可以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靈活扮演角色,促進心理揣摩、情感體驗,從而變旁觀者為當事人,變閱讀課文為經歷生活,變感受人物情感為自我流露情感。這樣,“角色”就成了引導感悟的橋梁,就能最大限度地縮小學生與課文、與文中人物的情感差、心理差,以促進學生真心地閱讀,真切地體會,真實地感受,真情地感悟。在教學《晏子使楚》時,教師可這樣設計:讓學生當一回齊國的小記者,跟隨晏子出使楚國,去見識見識春秋末期那變幻莫測而又扣人心弦的外交風云。并要求小記者能夠聽出晏子與楚王談話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能通過人物的外表推測人物的內心思想;要善于提問。引導學生站在記者的角度思考:一路跟隨晏子左右,他的哪些方面給你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聽出晏子哪些話是話中有話?讓小記者質疑。教師有意讓學生通過傳統學習方式和現代媒體操作方法的交互作用,顛倒時空,把自已融人課文情景,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深層次的對話。新建角色讓學生自始至終處于人為創設的大語言交際場景中,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參與閱讀教學過程,相信會產生出人意料的新體驗、新思維、新感悟。
語文是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如果能將生活的源頭活水引進來,無疑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有轟轟烈烈、驚險奇特的大事,也有平平常常的小事,生活在這樣的一個世界里,應該做個生活的有心人,用細膩的心去尋覓生活的真、善、美,去挖掘生活的智慧和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