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超琦 王小德



[摘要]風景資源評價對后期的開發利用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臨安千秋關是清朝時期的重要關口,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景觀價值。通過調查,發現臨安千秋關風景資源具有植被豐富、水源充沛、人文薈萃等特點,在進行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堅持以保護為前提,加強對優勢資源的利用,打造特色景觀,實現資源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風景資源;評價方法;開發利用;臨安千秋關
[中圖分類號]F590.3[文獻標識碼]A
隨著經濟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生活環境的破壞,人們渴望親近自然的愿望日益強烈。中國森林資源較為豐富,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風景資源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是開展旅游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對景觀資源進行評價,是風景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是保護和提升景觀資源的方式,也是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的保證。臨安千秋關是清朝時期的重要關口,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景觀價值,開展臨安千秋關風景資源的調查、評價,對其風景資源進一步有效保護和開發利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研究地概況
千秋關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介于臨安與安徽的交界地,東經119°16′18″~119°24′20″,北緯30°21′23″~30°25′16″,是古時通往安徽省宣城市寧國必經要道。海拔398m,屬中亞熱帶季風型氣候,陽光充沛,溫暖濕潤,降水豐富,四季分明。千秋關中崇山高聳入云,地勢險要,連接著皖浙兩省的交通要道,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臨安千秋關風景資源豐富,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與水庫,具有很大的旅游開發前景。
2 千秋關風景資源評價
2.1 評價方法
按照我國政府所指定的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標準(GB/T18005-1999)要求可以發現,臨安千秋關森林風景資源質量可基于評價因子獲得結果,在評估實踐中可將評估內容分為風景資源水平、區域環境、旅游資源開發條件等,再對各得分進行加權得出公式:N=M+H+L
在上述公式中,N表示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標準評分結果,M表示風景資源水平評分結果,H表示區域環境評分結果,L表示旅游資源開發條件評分結果。
根據國標規定,評分總分為50分,根據評分可分為三個等級:一級為40~50分,二級為30~39分,三級為20~29分。
2.2 風景資源質量評價
該評價基于典型度、自然度、多樣度、科學度、利用度、吸引度等評價因子對地文資源、水文資源、生物資源、人文資源以及天象資源作出評分,結合加權運算法,最終獲得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標準評分結果詳見表1。
2.3 區域環境質量評價
該數據評分通過有關數據資料和儀器測得。詳見表2。
2.4 景區旅游資源開發條件評估
該分值通過當地相關資料數據總結得到。詳見表3。
2.5 評價結果
經過分析評價打分,得到千秋關風景資源質量分值:
N=M+H+L
=23.47+9.5+5.5
=38.47(分)
綜上可知,千秋關獲得總分位于30~39分之間。故千秋關森林風景資源質量屬于二級,具有較高的資源價值和旅游價值,在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具有較大的開發利用價值。
3 千秋關風景資源特征分析
3.1 植物資源
3.1.1 千秋關位于中亞熱帶北緣到北亞熱帶地區的過渡帶,植物區系的溫帶、亞熱帶的東亞區系成分的特征顯著。從植物區系的地理要素看,本區植物區系在地理上和發生上與東亞日本、北美、東南亞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聯系,同時還與華東諸山的植物區系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連續性。
3.1.2 千秋關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相對濕度大,植被發育良好,加上地史上第四紀冰川未遭嚴重侵襲,在區系成分上反映出多樣性。目前主要以人工山核桃林、毛竹林和次生針闊混交林為主。
森林植被類型主要有三類:以山核桃為主的闊葉林492.1hm2,占53.5%;以木荷、青岡、苦櫧為主并伴生山胡椒、香樟、楊梅、楓香、檫木等樹種的闊葉混交林334.05hm2,占37.4%;以雷竹、毛竹、高節竹為主的竹林,面積80.67hm2,占8.7%;以馬尾松、杉木等為主的針葉林純林4hm2,占0.4%。森林公園內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生態環境優美,林木長勢良好,林相整齊,群落結構穩定,是開展森林旅游的理想場所。
3.1.3 根據調查統計,千秋關所在地植物種類繁多,植被類型豐富多樣。有維管植物146科、574屬、1160種,其中5種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即金錢松、樟樹、野大豆、野蕎麥、櫸樹。千秋關植被類型可以分為下述幾類,即針葉林、闊葉林、竹林等,森林植被保存較為完好。森林覆蓋率達99.2%。這些林分不僅具有較高的景觀價值,同時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與科研價值。
3.1.4 特色植被資源豐富,如山核桃林、檫木林、山胡椒林、杜鵑林和古松林等。春季映山紅花開紅艷艷,夏季古松蒼翠、綠濃宜人,秋季山胡椒、檫木紅葉盡染、分外嬌嬈,冬季粉雕玉砌、飛雪盈天。
3.2 動物資源
千秋關天然植物資源豐富多樣,是野生動物理想的棲息地。森林公園內約有200余種的脊椎野生動物資源。其中一級保護的有云豹、黑麂、白頸長尾雉等5種;二級保護的有穿山甲、豺、黃喉貂、蘇門羚、鳶、紅隼、白鷴等13種。豐富多樣的動物資源是保持生態多樣性和穩定性的必要存在。
3.3 水文資源
千秋關具有典型的自然山水。峽谷幽深,重巒疊嶂,地形險要,土壤肥沃,形成獨特的小氣候。茂密的植被,有較強的水源涵養,常年有溪澗流水,形成了豐富的水體,有潺潺的涓涓細流,也有水天一色的大湖面。千秋關有兩個重要的水庫,其中一個是一級飲用水源保護區,是當地引用水源的重要來源;另一水庫位于千秋關山林之中,湖面碧波蕩漾,如一面明鏡,在視線的盡頭形成水天一色的美景。水庫周圍被樹林環繞,層次豐富多樣的樹林,在水的倒影下顯得相映成趣。千秋關中涓涓的溪流,與水庫的湖面形成對比,行走在山林中,別具一番風味。
3.4 人文資源
千秋關還聚居著少數民族——畬族。光緒五年(1879),浙江省景寧、蘭溪地區的畬族遷居寧國,生活在千秋關山脈區域,人們開始開山鑿石,耕作種田。層層螺旋上升的梯田,是勞動人民的勞作產物。現千秋關是云梯畬族自治鄉的所在位置。畬族民風淳樸,是具有歷史特色的名族,素有歷史古鎮之稱。千秋關還屬歷史遺跡,千秋嶺高達398m,峽谷溪流幽長深遠,山巒層疊高聳,地形豐富且險要,為此,千秋關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五代后梁與吳越曾在此大戰;在南寧設置關口,在此重新整治軍隊,自始名“千秋關”,上方原設有指揮秘洞、炮臺、點將臺等,關頂置炮九門,現已列入《中國名勝詞典》,成為寧國八大風景之一,是省級文寶單位。
3.5 天象資源
千秋關具有壯麗的日出景觀。在天色還未破曉前,登上千秋關,星月開始消退,煙霧彌漫,東方開始出現了魚肚白,太陽的光輝漸漸照耀出來,天空由灰白變淡黃,繼而呈紅,似火焰,如月牙,似明鏡緩緩上升,然后照射出千萬縷光芒,將黑夜的陰霾和塵埃一掃而空。由于千秋關地形豐富,植被茂密且海拔較高,加上日、月、風、雨、雪綜合影響,使得千秋關內的氣象千變萬化。
4 千秋關風景資源的開發利用對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對親近自然的日益渴望,生態旅游已成為一種新趨勢,并具有良好的發展的前景。自十九大以來,生態的理念也深深印在人們的心中,生態旅游不僅是保護和發展自然資源的方式,也是人們獲得身心愉悅、提升生活質量的重要渠道。全球各國也分別按照自身實際情況,推出具有特色的生態旅游。
4.1 提升自然景觀,建設休憩觀賞勝地
臨安千秋關自然資源豐富秀美,有豐富的地形、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與水庫,同時,經測試該地空氣中的負氧離子濃度含量較高,空氣清新宜人,是當地不可多得的休閑觀賞勝地。根據特色進行深度挖掘,側重開發自然景觀資源。采取人工輔助的方式能夠為森林植被恢復帶來積極影響,并形成區域地塊造林、林相改造等方式,形成富有特色的旅游風景林,以切實擴大旅游資源開發利用覆蓋面,創建生態旅游保養休閑勝地。
4.2 基于資源優勢,豐富特色景觀
在旅游景區開發過程中,可深耕獨特文化推動資源利用,形成旅游項目核心。千秋關具有豐富的人文資源,周邊居住著少數名族——畬族,民風淳樸,能歌善舞。它歷史悠久,千秋關是古代軍事戰略的必爭之地,同時也是南宋時期皖南八大主要的抗敵關口。1981年,千秋關由于其優越的自然條件,被列入《中國名勝詞典》;1988年,其重要的歷史價值意義,被省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太子坑水庫為中心的“龍麒寨”生態旅游開發項目已完成規劃設計,隨著千秋關隧道的貫通,將大大縮短皖浙兩地的距離。因此合理布局,在保護原有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充分合理的利用,形成歷史文化、科研教育、藝術觀賞、科研調查等豐富的游覽路線。突出建設具有當地特色文化的景觀,是吸引外來游客和凸顯其優勢的重要組成部分。
4.3 完善內外設施,加大宣傳力度
從分析可知,千秋關的外部交通建設也是開發的瓶頸。因此,改善外部交通條件,加強和鞏固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相關服務和品質,是千秋關開發中不可或缺的條件。同時,適當的加強宣傳力度,提升千秋關整體旅游形象,是保證合理開發利用的關鍵。
4.4 保護與開發并重,體現可持續性發展
以千秋關為核心,在全面保護的基礎上充分開發旅游資源,以長效發展為導向,推動資源利用。地方主管部門需全方位展現主導作用,采取合理有效對策,避免對森林資源造成破壞。森林公園打造離不開資源保護,在生態穩定基礎上統籌規劃,采用多層次決策法,實現景觀元素合理布置,使區域資源和整體資源有序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楚文,鮑沁星,馮巨浩.基于AHP-LCJ的五泄國家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評價[J].浙江林業科技,2009,29(2):97-101.
[2] 周原馳,黃奕超,康樂.江西景德鎮國家森林公園風景資源特色及發展對策[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17,36(01):30-32.
[3] 吳必虎.地方旅游開發與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4] 鄧永紅.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公園風景資源特色及發展對策[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07(01):28-30+47
[5] 陳科東.談森林公園開發中的保護[J].廣西林業,2002(03):10-11.
[6] 程桂平.廈門市香山森林公園規劃探討[J].綠色科技,2016(09):195-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