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院
[摘 要] 以我校能動本科專業建設為契機,結合我校一流實驗室建設及校企合作的實際情況,從傳統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出發,分別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考核評價手段方面進行研究,并準備應用到教學中。
[關鍵詞] 熱力發電廠;教學改革;考核評價;探索
我校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立足天津,服務京津冀、面向全國,是為了滿足我國能源產業變革中對傳統能源、新能源的系統設計、工程建設、電站運維的人才需求,適應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化,完成具有扎實理論基礎的應用型工程人才培養、服務社會的使命,培養掌握熱能與動力機械及裝置的設計、制造、試驗與技術開發和管理的高級工程應用型人才。熱力發電廠是能動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我校在建的優質課程。該課程主要講述熱電廠各系統的設備及運行情況,作為應用技術大學,如何將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有機結合,培養出“一線工程師”是我們專業教師一直努力探索的方向。
一、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1.課堂理論教學單調。我校是全國第一所應用技術大學,我們崇尚的校訓是“崇實求精致良知”,我們現在校內的教學要為培養“大國工匠”打基礎,要為培養“一線工程師”打基礎。這必然對我們培養的學生的工程、實踐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這些能力不可能僅僅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來獲得。傳統本科教學一般是老師按照教案講述原理,推理公式,或者展示一下相關的圖片,播放一些視頻來進行授課的;結果往往是學生沒有學習興趣,照貓畫虎,似懂非懂;師生之間缺乏互動,理論和實踐脫節。
2.考核評價方式單一。熱力發電廠為專業核心課程,一般安排為考試課程,基本按照平時成績占40%,期末考試成績占60%的比例給出成績;平時成績一般包括出勤及作業,期末考試一張試卷。考核評價的方式造成學生只要正常出勤、交作業,最后突擊一下期末考試就萬事大吉了,基本上忽視了為實現素質目標和能力目標而應該付出的努力。
3.實踐環節安排單薄。實踐環節應該是學生將理論知識的理性認識和現場實踐的感性認識統一融合的階段。但是目前大部分實踐環節局限于老師帶領學生到某企業簡單參觀一下現場,企業工程師講解一下安全知識和生產流程,學生提幾個浮于表面的問題,而沒有實際動手操作,最后交上實習或者實踐報告就算完成任務。實習實踐的真正目的沒有達到。
二、準備在教學中實施的方法
1.師資力量的選擇及配備:我們經過多次調查對比,最終選用重慶大學冉景煜主編的“十二五”規劃教材;授課教師配備985或者211院校的研究生,很多教師還具有熱電廠工作經驗;根據學校能動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結合我系實際實驗室情況,我們對熱力發電廠的教學大綱進行了認真細致的修訂,將實踐環節的課時從每學期16學時調整為32學時;承擔該課程的老師課前根據教學大綱做好充分的準備,認真準備教學計劃及教案、實踐指導書、PPT課件及相關視頻;課堂教學改變以往教師填鴨式教學模式,注重和學生的互動交流,課前通過QQ群布置學生預習相關內容,課后安排學生自主學習學時鞏固課堂知識。另外,我們響應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專業課老師理論授課的同時兼顧思政教育內容,力爭通過課堂這個主渠道,打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2.實踐方法和場地的安排:一是安排學生使用我校新建能動實驗室300 MW鍋爐汽輪機模型及仿真操作軟件,依據教師準備的實踐指導書完成校內實踐的部分內容,側重熱電廠汽機及鍋爐設備結構的認知、原則性熱力系統和全面性熱力系統的介紹以及鍋爐汽輪機輔機的操作、機組沖轉并網等;二是安排學生使用新建光熱儲能發電實驗中心工程項目,學生完成對汽輪機系統的認知及操作,側重于熱電廠熱力工作票的使用練習及管道閥門的操作;三是安排教師帶領學生去校企合作的單位完成企業實習,側重熟悉現場鍋爐、汽機、除塵脫硫脫硝等設備的生產流程、安全常識及操作規程等。
3.考核方式的優化與細化:采用過程式評價為主,期末考核為輔的方法。在課程進程中的各主要環節進行授課教師評價、聽課教師評價和企業相關人員聽課評價,對結果進行階段性及總結性分析,主要包括出勤及紀律、作業及測驗、實踐報告及展示情況等;同時,制定合理的考核方法,結合比賽競爭,有效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比如,在學生實踐報告匯報階段,不再單純由授課教師給出分數,而是采用學生小組互評的方式給出成績。期末考核主要以基本概念、基本計算及基本分析能力為主;所占權重擬從原來的60%下調至40%。
針對熱力發電廠教學及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從師資力量的選擇與配備、實踐方法及場地的安排、考核方式的優化與細化三個方面進行了探索,針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進行了研究、實踐,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鍛煉了教師隊伍,提高了教師的理論授課水平、思政教育水平及帶領學生實習實踐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冉景煜.熱力發電廠[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2]葉濤.熱力發電廠[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新能源系
(編輯: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