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垚
[摘要]“互聯網+”新經濟形態下,物聯網以及傳感器等相關技術的不斷突破發展,使得“萬物互聯”得以逐步實現,社會也已經步入了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方便我們生活的同時,也在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網絡信息安全問題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應對網絡信息泄露的重要性也愈發凸顯。分析了網絡信息泄露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防范策略。
[關鍵詞]大數據;信息泄露;網絡安全;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 TP393.08 [文獻標識碼]A
網絡數據信息的快速交流和應用,使我們的社會逐步進入到大數據時代,根據IDC的數據預測,到2020年,全世界各個行業的大數據總量將首次超過40ZB。然而,科技也是一把雙刃劍,大數據在為我們提供便利和機遇的同時,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這諸多的風險。2018年3月,大數據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 采取不正當方式獲取5000萬Facebook用戶信息的事件,更是把大數據環境下網絡信息安全的問題推向了空前的高度,網絡信息泄露所引起的各種問題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網絡信息安全應對策略也逐步成為業界的研究熱點。
1 大數據環境
大數據是依隨互聯網技術而衍生出來的一種新興技術行業,相比于傳統數據,大數據的特點可以概括為4V特征,即:Volume-體量大、Variety-類型多、Value-價值密度低、Velocity-速度快。大數據之所以稱之為大數據,首先就是因為其體量特別大,在萬物互聯的時代,數量龐大的傳感器、各種互聯網設備、網上交易、網絡社交等無時不在產生著大量的數據;不但體量大,這些數據早已不是單一的文本形式,其種類繁多,并且非結構化的數據數量在不斷增加,因此對其處理的難度也在逐步提升;信息的價值密度與其信息總量的大小是反比例關系,大數據因其體量巨大,因此價值密度比較低;快節奏時代,對于大數據的處理速度也有很高的要求,必須快速的從大量數據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以滿足實時性需求。
大數據技術正在極大地方便著我們的生活。打開手機上的地圖軟件,我們可以看到實時的交通情況,即使是出現堵車的情況,大數據技術也可以幫我們計算出預計堵車時間并進行對比,然后推薦用時更短的路徑;上網時,搜索引擎會根據個人的搜索記錄,利用大數據計算,準確地為我們推送感興趣的內容。然而,大數據同時是一把雙刃劍,在我們享受大數據技術帶給我們諸多方便的同時,也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少的不便之處。根據《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的數據顯示,在我們國家,84%的網民曾經歷過因為網絡信息泄露而造成的負面事件影響,還有54%的網民覺得網絡信息泄露帶來的影響已經到了嚴重的地步,更有21%的網民感覺網絡信息泄露現象已經非常嚴重。有大約66%的我國網民收到過偽基站發來的詐騙短信,55%我國網民曾接到過冒充各種執法機構的詐騙電話,而在2016年上半年,網民周內收到的垃圾短信和郵件多達20.6條和18.9封。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也使得不法分子盜取信息的方式多樣化,網絡信息泄露風險也愈發凸顯。
2 大數據背景下網絡信息泄露的原因分析
2.1 個人原因
如今的社會中,我們對電子產品的依賴越來越嚴重,各種智能設備更是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在大數據背景下,信息技術已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但是,由于對網絡信息的保護意識比較薄弱,很多時候,網絡信息的泄露都是由于網民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很多網民日常的朋友圈、空間“曬”各種生活信息;為了免費的小禮品,盲目下載一些來源不可靠的APP;注冊各種網絡賬號時不看安全提示就隨意將個人信息進行輸入等,這些行為,把生活逐漸的演變成了“自我量化”形式,但是就是這些日常的操作,極有可能引起個人網絡信息的泄露。
2.2 數據信息運營企業平臺監管不力
與現實世界不同,網絡信息的主要載體是各大網絡服務提供方和各種平臺。各種網絡平臺間的交流和信息共享極大的促進了網絡信息流動的速度,并催生了諸多新技術的誕生,但是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權利沖突以及相關爭議。據統計,我國現在信息泄露主要存在于物流領域、社交領域、金融和教育等行業,在這些行業領域內,相關企業或平臺為保證可以方便的進行各種業務,都會對客戶的個人信息和業務信息進行保存,但是卻對這些信息的保護缺乏必要的技術和措施,這也正是許多網絡信息泄露的源頭。
2.3 非法機構惡意竊取
大數據背景下,很多數據的交流傳輸以及網絡信息的交易往往是經由一些數據平臺發生的。在大數據技術逐步方便我們生活的同時,受利益驅使,一些非法機構利用相關數據平臺的技術或監管漏洞,惡意竊取大量的用戶信息,并將信息販賣給相關的機構而從中獲利;還有一些網絡病毒制作者以及應用軟件開發者,對一些下載量比較大的軟件進行相應處理,惡意添加廣告代碼和盜取用戶信息等程序,并投放到市場中,但用戶下載使用時,就會產生推廣費用,并成功盜取用戶的隱私信息。目前這些非法機構已經形成產業鏈,對網絡信息安全造成極大的影響。
2.4 監督機制缺乏,安全法規滯后
成熟的監督機制可以很好地確保信息安全,但是目前我們國家的安全監督機制仍不健全,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導致對數據運營企業和平臺的監督缺失,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容易發生網絡信息泄露。而當發生信息泄露時,若我們轉向法律尋求保護時,就會發現在關于網絡信息方面法律法規的滯后性,目前普遍缺乏與大數據時代緊密聯系的法律法規來確保信息安全,這種情況對于網絡環境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3 應對措施研究
3.1 提升個人信息安全素養
關于網絡信息安全,每位網民都是第一道防線,因此提升我國網民的網絡信息安全素質將有效的應對信息泄露問題。首先網民需要增強對于自身信息的保護措施意識,對于設計到個人隱私的信息,例如網銀密碼、網絡社交賬號的密碼等盡量設置復雜一些,并在登錄時注意登陸環境是否安全,在公眾場合登陸自己賬號時,記得及時退出并刪除個人數據信息。其次,還需要注意在一些社交或者網絡交易的過程中,盡量避免泄露自己的隱私,對于一些可疑的連接不要去點擊,謹防信息泄露。另外,還需要多學習有關網絡安全方面的知識,掌握必要的網絡安全防護技術和相關的法律知識,提高維護自身權益的法律意識。
3.2 完善監管和相關的法律制度
網絡信息安全事關國家的整體安全,因此國家應該加強對網絡安全的監管并制定明確的法律制度。對于涉及大數據的企業或者運營平臺,政府應該在符合行業規律和競爭機制的前提下,制定一系列的規則,確定企業或者平臺對于個人信息的收集、使用的權利范圍,強調大數據相關的互聯網企業需要依據規定保護客戶的網絡信息不被竊取,使相關企業和平臺能夠形成一種提高自身標準、能夠自我約束和彼此加強監督的機制。面對大數據背景下的機遇和挑戰,政府有必要加強網絡安全涉及到的各個部門之間的合作,并制定一系列的適合大數據特點的法律法規,來妥善解決網絡信息泄露的問題。
3.3 發展網絡信息保護技術
在大數據環境下,提升網絡安全保護技術是防止網絡信息泄露的一種有效措施。例如,只要企業或者平臺提升安全技術水平,加強對網站的監控,就可以很好地防御非法人員對數據庫的入侵,防止網絡信息的泄露。企業應該加強在網絡安全方面的人才培養,政府也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在網絡信息安全領域的技術創新和人才體系構建,另外在資金等方面予以支持,以促進網絡信息安全技術的快速提升。
大數據在給我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網絡信息泄露的風險。對于網絡信息的保護,既要提升每位網民的自身素質,也需要大力發展信息安全技術,同時還需要我們國家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促使大數據行業穩定、迅速的發展,為網絡信息安全帶來法律保障。
[參考文獻]
[1] 張學南,張賀勛,陳遠平.大數據時代下如何保護個人信息[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8(03):58-59.
[2] 馮登國,張敏,李昊.大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J].計算機學報,2014(01):246-258.
[3] 馬小寧,李平,史天運.鐵路大數據應用體系架構研究[J].鐵路計算機應用,2016(09):7-13.
[4] 陸岷峰,汪祖剛.大數據本源風險治理研究[J].西南金融,2017(07):3-8.
[5] 肖成俊,許玉鎮.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泄露及其多中心治理[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7(02):185-192.
[6] 中國互聯網協會、12321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受理中心.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EB/OL].http://gw.yjbys.om/baogao/97661.html,2016-12-21.
[7] 謝琦.大數據背景下個人信息安全風險及保護措施研究[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8(03):57,76.
[8] 劉泫彧.大數據時代下的信息安全問題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5(36):17-19.
[9] 姜玲.大數據時代下的個人信息安全保護[J]. 蘭臺世界,2017(02):56-59.
[10] 趙志彬,趙蕓瑩.對于大數據時代網絡個人信息保護的探究[J].信息記錄材料,2018(04):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