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杰 郭忠軍 阿肯努爾·達那別克
[摘要]“訪惠聚”工作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針對當前的區情和形勢提出的一項重要舉措,已擺在突出位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形勢下,通過大學生助力“訪惠聚”工作,來研究“訪惠聚”工作的影響以及大學生自身成長規律,進一步為大學生社會實踐與“訪惠聚”工作相結合的新模式提供依據和經驗。
[關鍵詞]大學生;訪惠聚;社會實踐;三農
[中圖分類號]D252[文獻標識碼]A
2014年2月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黨委深謀遠慮,結合新疆實際,以做好群眾工作為統領,以促進民族團結和宗教和諧為重點,開展“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活動開展五年多以來,“訪惠聚”工作組深入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各級干部作風明顯轉變,真心融入群眾,民族團結互信不斷增強,反恐維穩基礎更加鞏固,著力抓基層打基礎,基層面貌發生可喜變化。
目前,“訪惠聚”工作開展取得了顯著地成效,增加了農牧民的收入、改善了基層面貌等。但是,依然有存在的問題,如:語言溝通障礙,對“訪惠聚”工作組干部要求知識面廣、學科領域深,村級文化陣地宣傳力度不足,村宣傳干事配備率偏低,甚至有的村根本沒有宣傳干事等問題。面對此類亟待解決的問題,新疆農業大學引導大學生了解“訪惠聚”工作和宣傳“訪惠聚”工作,并積極參與“訪惠聚”工作,探索大學生社會實踐與“訪惠聚”工作相結合的新模式。實踐充分證明,開展大學生助力“訪惠聚”駐村工作,事關大局、事關長遠,事關學生成長發展規律,事關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的實現,意義重大而深遠。
1 大學生助力“訪惠聚”活動對“訪惠聚”工作的影響
1.1 為基層農業輸入力量
大學生是寶貴的人才資源,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這個年輕的群體是最有活力、最有擔當、最有激情的隊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及面對新疆錯綜復雜的安全形勢,根據“理論聯系實際教學結合生產”的傳統,要求廣大學子深入農村基層第一線,立足“三農”服務發展,發揮農業學科優勢,以“行前強化培訓、行中動態跟蹤、行后參與總結、全過程指導”為原則,圍繞“訪惠聚”工作、科技扶貧工作以及農業專業知識,如農作物高產栽培、植物病蟲害防治、種子繁育與安全等方面工作,為基層農業“把脈治病”、“傳經送寶”,為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訪惠聚”工作貢獻力量。
1.2 為做好群眾工作輸入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群眾是我們黨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我們黨力量與智慧的源泉,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最大的政治優勢,是黨的事業走向成功的法寶。深入開展“訪惠聚”駐村工作,就是要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共同奮斗。但開展中存在群眾不配合,有抵觸情緒,領導干部不接地氣,溝通不暢等問題,而大學生是既有知識又有活力的群體,許多問題可通過學生進行溝通解決,進而把群眾和工作組人員連接到一起,組織到一起,團結到一起,成為筑牢反恐維穩的銅墻鐵壁、鋼鐵長城的樞紐。
1.3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輸入能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每一位青年時刻要關注的重點,針對群眾需求、利益訴求、群眾滿意來強化責任和主業意識。通過大學生摸清基層民眾的財政收入,弄明群眾的真實生活,為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大學生通過入戶走訪廣泛了解社情民意,研究調研貧困內在原因,利用專業知識指導農民科學種田,為民辦實事、解決基層矛盾和困難,與基層組織互相配合成為黨的聲音走進千家萬戶的宣傳隊,幫助基層群眾的服務隊,帶動基層干部的工作隊,成為助力精準脫貧的戰斗軍,實現自上而下的幫助和帶動,形成自下而上的指導和教育的良好局面。
1.4 為鞏固文化陣地輸入活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基本方略,文化陣地建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大學生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細胞,組織開展多種文化活動,利用民族團結教育月和“五一”、“古爾邦節”、國慶節等節日,舉辦升國旗唱國歌、文藝活動、體育活動、聯誼活動和有獎知識問答,使村民在喜聞樂見的活動中接受現代文化,渲染文化氛圍,樹立現代文化意識,增強各民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起到了聚人心、惠民情的作用。大學生在“訪惠聚”工作組中組織參與活動,使活動不再是形式化、主義化,增添活動氛圍的同時,也拉近了村干部與農民間的關系,使工作更有效更順利地開展。多處工作組指出,以前大學生未來到工作組時,通知觀看或參與活動,全村1000多人卻叫不來幾個人,現在參與率大大增加。
1.5 為國語教學提供優質教師
南疆四地州普遍國家通用語言運用水平低,漢族干部與少數民族群眾溝通時,語言成為他們最大的障礙,為盡快解決這種情況,“訪惠聚”工作組大力辦夜校,加強群眾國家通用語言教育,而大學生則擔任他們的教學老師,為“訪惠聚”工作組成員減輕不少壓力,國家通用語言教學也由原來的一周兩次增加為一周四次,由不同的大學生針對不同的班級進行不同內容、不同層次、不同方式的現場教學,因材施教,雙語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得到了明顯的提升。目前,南疆少數民族群眾國家通用語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日常用語已經基本掌握,尤其是小學生,已成為家庭里的“翻譯官”。
2 大學生助力“訪惠聚”活動對自身的影響
2.1 提升大學生政治意識和政治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新疆工作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堅定不移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穩疆安疆的長遠之計和固本之舉。基層建設是政治意識和政治責任的主陣地,大學生通過走入基層,走進“訪惠聚”,了解訪惠聚工作內涵,讓學生認識上重視、思想上提高,去掉不良的現代社會風氣,如: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形成較好的價值觀念,同時,在這種環境下也讓學生提前樹立責任上的高標準、嚴要求。相比學校,大學生在基層開展活動更能培養學生樹立“四個意識”,尤其在高壓態勢下,學生樹立政治意識尤為突出,進而提高學生對當前維護穩定重要性的認識,從而協助“訪惠聚”駐村工作抓好各項維穩措施的落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2 提高學生專業本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通過助力“訪惠聚”駐村工作,讓大學生走入基層,走進鄉村,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服務“三農”,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大量學生反映,在基層中遇到不懂的專業問題,會第一時間翻閱相關書籍或向專業教師進行請教,來解決相關專業問題。通過基層的社會實踐后,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主動性增強,對未知問題的探索能力提高,從而使學生提高專業本領,錘煉知識欲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打造成一支“一懂兩愛三有”的優秀人才隊伍。
2.3 提高學生就業能力
就業形勢嚴峻的前提下,農村需要大學生提供智慧力量的同時,也迎來了大量的創業與就業機會。大學生通過與農民群眾的接觸,與基層干部的接觸,通過扮演各種社會角色和各種不同角色的人交往,獲得了社會經驗,學會了待人接物的本領,提高做好群眾工作、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專業知識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問題的探究思考能力增加,培養了大學生適應能力、專業能力以及求知能力,這為他們良好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奠定了基礎,縮短了畢業后對社會的調適過程。據調查顯示,參與“訪惠聚”工作的學生,諸多畢業生想去基層工作,深入基層一線,打破去農村苦、農村累的想法,利用參與“訪惠聚”工作實踐經驗,繼續從事基層工作,服務基層,為基層建設輸送大量青春活力。
3 大學生助力“訪惠聚”活動的思考
大學生參與“訪惠聚”工作,對于學校來說,這種實踐模式的最大功能是架起了高校與地方政府合作的橋梁,可以把大學生“訪惠聚”工作實踐活動納入校地共建項目,實現高校與新農村建設在人才、科技、決策咨詢等方面的全面對接,而不是僅僅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環節。在實踐中,通過調研并結合地方政府開出的菜單,實實在在地為科技扶貧工作獻計獻策。
對于學生來說,在校學生并不了解當地農民及農村社會環境,即使經過努力進行入村訪民,但往往剛剛熟悉業務恰要發揮作用之時,又到了服務期限而離開了,同時也缺乏對農民科技服務工作的經驗,個別大學生不能夠創新創業而帶動農民致富,沒有發揮出較好的科技示范引領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彥杰.新疆“訪惠聚”活動成效、問題及對策研究[J].實事求是,2015(6).
[2] 高世剛.“訪惠聚”駐村工作的實踐與成效[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9).
[3] 梁佳.關于建立“訪惠聚”活動長效機制的思考[J].中共烏魯木齊市委黨校學報,2019(1).
[4] 倪海濱.社會實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22).
[5] 姜雪梅.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能力的現狀及培養策略[J].現代經濟信息,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