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梅 劉闖 廖晶晶 張鳳鳴



摘? 要:根據本溪市郊1953—2015年近63年的氣溫資料,運用線性傾向估計、累積距平和Mann—Kendall法,分析年際和各個季節平均氣溫的變化趨勢和突變情況。結果表明:近63年來本溪市郊氣溫以增溫為主,冬季氣溫增溫最為顯著;年、春和冬季氣溫以20世紀80年代后期為界,夏季和秋季以20世紀90年代初期為界,之前為相對冷期,其后為相對暖期;根據Mann-Kendall檢驗法,得出年和冬季在20世紀80年代期間發生突變,20世紀90年代初期后氣溫顯著增高;而夏季和秋季在20 世紀90年代中期發生突變,21世紀初期后增溫顯著,春季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發生突變,20世紀90年代初期后氣溫顯著增高。
關鍵詞:本溪市郊;氣溫;趨勢分析;Mann—Kendall檢驗
中圖分類號 P468.02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01-0137-03
Analysis on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utations of Temperature in the Suburbs of Benxi in the Past 60 Years
Han Mei1 et al.
(1Benxi City of Meteorology,Benxi 117000,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temperature data of the past 63 years from 1953 to 2015 in the suburbs of Benxi,linear tendency estimation,cumulative distance and Mann-Kendall method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changes and mutations in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trends between years and seasons.The results show that:In the past 63 years,The temperature in the suburbs of Benxi is mainly increased,and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in winter is the most significant;In the suburbs of Benxi,the temperature in spring and winter is bounded by the late 1980s,while Xiahe's autumn is bounded by the early 1990s,before the relatively cold period followed by a relatively warm period;According to the Mann-Kendall test,the year and winter mutated during the 1980s,and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early 1990s,while Xiahe's autumn mutated in the mid-1990s,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After significant warming,The spring mutated in the late 1970s and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early 1990s.
Key words:Benxi suburbs;Temperature;Trend analysis;Mann-Kendall
近年來,世界氣象組織(WMO)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建立政府間機構,對氣候變化的科學認識、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可能對策進行了評估[1-2]。據了解,近百年來,中國平均氣溫上升了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3-4],中國與全球氣溫相關系數在0.3~0.4。本文通過對本溪市郊63年來的逐年和月氣溫數據資料整理,通過線性傾向估計法、累積距平法和Mann-Kendall法,研究了本溪市郊氣溫變化規律及趨勢,為本溪市郊氣候資源開發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選用1953—2015年草河口(40°52′19″N,123°54′06″E)逐年和月平均氣溫數據資料,代表本溪市郊的氣候資料。選取該樣本的依據:一是草河口氣象站是本溪市郊唯一的國家氣候基本觀測站;二是草河口站建站較早,其保存的氣象數據最完整和詳實。
1.2 研究方法
1.2.1 線性傾向估計方法[5-6]建立Yi與Xi之間的一元線性回歸:Yi=a+bXi,趨勢變化率b,即10b為氣候傾向率。利用最小二乘法計算相關系數r值,進行顯著性檢驗分析。
1.2.2 累積距平[5]利用累積距平來判斷本溪市63年來氣溫變化的階段性冷暖季分析。
1.2.3 突變分析 采用Mann—Kendall法[6]對本溪市郊63年來氣溫突變點進行分析和顯著性檢驗。
2 氣溫的年、季變化特征分析
2.1 年代際氣溫變化 通過圖1得出,1953—2015年本溪市郊年代際平均氣溫分別為6.00℃,6.04℃,6.08℃,6.36℃,6.85℃,6.90℃,6.73℃,年代際氣溫最大值與最小值相差0.9℃,接近于1℃,可知63年來本溪市郊氣溫增長顯著。20世紀90年代初期往后氣溫增溫明顯,21世紀初平均氣溫達到最高值(6.90℃),變暖趨勢明顯,同時可以驗證本溪市郊氣溫變化和全球變暖同步。
2.2 年氣溫變化特征 由圖2得出,本溪市郊63年來平均氣溫為6.4℃,氣溫曲線波動上升趨勢明顯,自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往后年間,高于63年來的平均氣溫,且增溫明顯,最高氣溫出現在2015年(7.7℃),最低氣溫出現在1956年(4.8℃),相差2.9℃。由此可見,年際溫差變化大,差異性明顯,年氣象傾向值為0.186℃/l0a,并且增溫趨勢通過0.01顯著性檢驗。從圖2可以看出5年滑動平均曲線,大致分以下2個階段,1987年為分界點,之前為冷期,之后為暖期,同時對于冷、暖期在氣溫增溫過程中有上升、下降趨勢的存在,進一步說明氣溫波動明顯,存在冷(暖)中有暖(冷)。
2.3 季節氣溫變化特征 由表1可知,年和各季平均氣溫分別為6.4℃,7.0℃,21.0℃,7.4℃,-9.7℃;63年來溫差變化幅度最大為冬季6.8℃,最高-6.3℃(2007年),最低-13.1℃(1956年),春季差次之為4.4℃,夏和秋季差最小為3.2℃。氣溫最高值往往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期,而最低值出現在19世紀50—80年代,尤其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增溫尤其顯著。年和各季平均氣溫氣候傾向率為0.186℃/10a,0.226℃/10a,0.117℃/10a,0.117℃/10a,0.285℃/10a,其本溪市郊年和四季氣溫增長速率高于全國平均0.04℃/10a的增長率水平[7],呈波動上升趨勢,波動上升至今,其上升趨勢和整個東北地區氣溫變化一致[8]。冬季氣溫氣象傾向率高于年和各季,表明冬季氣溫上升趨勢明顯,對63年來本溪市郊平均氣溫增溫影響最顯著的是冬季,貢獻率高于年和各季。且根據表1所得夏季平均氣溫符合0.05的顯著檢驗要求,年和其余各季平均氣溫均通過0.01顯著檢驗,表明年和四季平均氣溫增加異常顯著。
3 氣溫階段性和突變性
3.1 氣溫累積距平分析 從圖3可以看出,本溪市郊年和四季氣溫有冷期和暖期之分,本溪市郊區年、春和冬季的拐點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夏、秋季的拐點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年平均氣溫1953—1987年為冷期,1987—2015年為暖期;春季1953—1988年為冷期,1988—2015為暖期;夏季1953—1993年為冷期,1993—2015年為暖期;秋季1953—1993年為冷期,1993—2015年為暖期;冬季1953—1986年為冷期,1986—2015年為暖期。在研究暖期和冷期變化時,分別存在暖期中有下降和冷期中有上升階段,幅度很小,可以看出,暖中有冷,冷中有暖,且相對存在和對立,顯現出年和四季之間氣溫變化更加復雜,波動頻繁。
3.2 氣溫突變分析 由圖4可知,年突變點為1986年,春季突變點為1978年,夏和秋季突變點同為1995年,冬季突變點為1982年。由圖4交叉曲線中超過上虛線部分為通過0.05顯著水平得出,年平均氣溫為1993年后顯著,春季為1991年后顯著,夏季為2005年后顯著,秋季為2012年后顯著,冬季為1992年后顯著。年和冬季在20世紀80年代期間發生突變,而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后氣溫顯著增高,而夏和秋季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發生突變,春季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發生突變。根據累積距平法和M-K法對比可知,M-K法突變點與累積距平拐點相差無幾,沒有太大的區別,更加證明突變和冷暖期劃分的合理性。
4 結論
(1)本溪市郊近63年來氣溫以增長為主,增長率為0.186℃/l0a,年和四季均符合0.05顯著性檢驗要求,增溫趨勢顯著,尤其冬季對于全年增溫貢獻率最高,暖冬趨勢日漸明顯。
(2)本溪市郊年、春季及冬季氣溫以20世紀80年代后期為界,而夏季和秋季以20世紀90年代初期為界,可將氣候劃分冷、暖2個階段。
(3)通過M-K檢驗法分析突變點和顯著檢驗得出年和冬季在20世紀80年代期間發生突變,20世紀90年代初期后氣溫顯著增高;而夏季和秋季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發生突變,在21世紀初期后增溫顯著;春季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發生突變,20世紀90年代初期后氣溫增高。
參考文獻
[1]秦大河.國新辦就氣候變化第四次評估報告最新進展等舉行發布會[R/OL].
[2]HOUGHTON J T.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IPCC).Third Assessment Report,Climate Change 2001:The Scientific Basis[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2001:881.
[3]王紹武,董光榮.中國西部環境特征及其演變//中國西部環境演變評估[C].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4]丁一匯.中國西部環境變化的預測//中國西部環境演變評估[C].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5]徐宗學,隋彩虹.黃河流域平均氣溫變化趨勢分析[J].氣象,2005,31(11):7-16.
[6]魏鳳英.現代氣候統計診斷與預測技術[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9:37-40,43-44,63-66.
[7]朱乾根,林錦瑞,壽紹文.天氣學原理和方法[M].北京:氣象出版社,1981:315.
[8]吉奇,宋翼鳳,劉輝.近50年東北地區溫度降水變化特征分析[J].氣象與環境學報,2006,22(5):1-5.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