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耀高
【摘要】習慣是指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它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F在寄宿制農村小學生的衛生行為習慣不容樂觀,嚴重影響了學生健康成長。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加強家校合作,加強學校管理,有意識地加強學生衛生行為習慣的培養。
【關鍵詞】農村寄宿制學校;小學生;衛生習慣;養成教育
一、農村小學生清潔衛生現狀
總體來說,農村的生活環境差,衛生設施缺乏,物質條件簡陋;學生衛生意識比較薄弱,衛生能力差,存在諸多不良的衛生習慣。
(一)隨手亂丟垃圾的現象比較嚴重
在農村,衛生設備缺乏,村里垃圾桶比較少,長期以來,農村孩子沒有養成把垃圾放進垃圾桶的習慣,經常會隨手把垃圾丟在地上,造成校園隨處會有亂丟垃圾的現象。
(二)沒有養成按時打掃衛生的習慣
每天輪值的學生沒有按時到位,經常忘記輪值;或者輪值過程中嬉戲打鬧,不能按時完成任務;或者勞動任務完成后,勞動工具不能整齊擺放。
(三)不講究個人衛生
農村的小學生大多都是漂漂亮亮來學校,渾身臟兮兮地回家。夏天,總會看見孩子喜歡光著腳亂跑,衣衫不整潔的現象;也能看見他們用袖子擦嘴巴,衣服洗不干凈,有的學生不能勤換洗衣服的現象。
二、習慣形成的原因
(一)農村環境衛生差
農村的基礎設施十分落后,垃圾箱、垃圾車、公共廁所都十分缺乏,垃圾處理不及時,很多學生從小生活、學習的環境便是不干凈、不衛生的[1]。農村的生活條件相對較差,房屋和道路狀況較差,有些家庭由于經濟條件不理想,家里人口又多,很多人擠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衛生習慣自然不能很好培養。
(二)家長衛生意識淡薄
農村家長由于衛生知識不全面,文化程度不高,導致自身缺乏良好的衛生習慣,對子女的衛生指導就存在空缺。而且留守兒童較多,隔代監護的情況比較嚴重,好多孩子屬于留守兒童,是由爺爺奶奶帶著,這方面指導的空缺就更大了。
(三)學校在衛生管理上還存在疏漏
衛生制度不夠健全,班級衛生管理不夠規范,班級衛生評比不切合實際。班主任及生活老師對學生衛生指導不夠細致,造成學生衛生陋習難以改變。
三、不良衛生習慣的壞處
(一)不良衛生習慣,有礙身體健康
沒有好的衛生習慣,就不會有好的身體。農村孩子吃到和接觸到不干凈的東西時,病菌也侵蝕著他們的身體。不勤洗手、洗頭、洗澡等,經常會出現肚子疼的情況。
(二)不良衛生習慣,影響今后發展
良好的生活習慣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好的生活習慣不僅會讓一個人擁有好的體魄,而且會使其擁有良好的人格、較高的素質,對他的一生有積極的影響。
(三)不良衛生習慣,影響公共利益
不良衛生習慣還會影響到集體的身體健康,一個班級中有孩子衛生習慣不好,很有可能會將細菌傳給其他人。
四、培養小學生良好衛生習慣的途徑
(一)通過宣傳,提高認識
利用集隊、主題班會、少先隊廣播站等形式,多指出平時衛生方面做不好的地方,開展以衛生知識、文明舉止、保護環境等主題的班級活動,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愉快地接受教育。要求各班每月至少開展一次以良好衛生行為習慣為主題的班隊活動。開展衛生教育專題講座,講不良衛生習慣帶來的嚴重后果,教給學生衛生方面的知識,提高他們的衛生意識。
(二)家長和教師以身作則,示范作用需帶好
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薄安荒苷渖恚缯撕??”教師的職業具有特殊意義,教師應以身作則,隨時發揮示范帶頭作用,用一言一行來影響學生[2]。如果教師總是喜歡亂扔東西,隨手亂丟垃圾,那么學生也會模仿,也會亂丟東西。筆者每次上課時,總是會將腳底的垃圾撿起,見到校園里有零食袋也悄悄地撿起來,不知不覺就會發現校園里的垃圾越來越少,學生們開始習慣將座位旁的垃圾撿起,不會亂扔垃圾了。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班主任還要做好家長的工作,教育家長注意平時的言行,不亂丟煙頭,不在大街上亂丟東西,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表率。只有家長和教師一起努力,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三)加強制度建設,完善衛生管理
小學階段的主要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有助于學生健康成長,提高學生文明素養。因此,加強學校管理,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
1.建立健全學校衛生管理制度。對教室衛生、宿舍衛生、清潔區衛生提出具體的要求,細化衛生措施,讓衛生制度深入人心,用制度約束行為,規范學生的衛生習慣。
2.建立紅領巾監督崗。為了充分發揮校園環境衛生管理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校園環境的潛移默化作用,學校成立了紅領巾監督崗,負責全校衛生監督工作,并且進行記錄講評,與文明班級評比掛鉤,每周頒發一次流動紅旗。通過評比活動,有力地調動班級、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由衛生認識上升為衛生行為表現,激發學生班級集體榮譽感,督促全校學生衛生習慣的養成。
3.開展學生個人衛生檢查。由學校值日領導和各班值日班干組成檢查小組,對各班學生進行逐個檢查,包括學生的衣著、頭發、日常行為等,將不良的衛生習慣記入《日常行為規范記錄表》,作為每學年一次的文明示范班級評比的依據。加強個人衛生檢查,使衛生工作細致深入到每一個學生,也利于監督、指導、查漏補缺,最終使學生習慣成自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4.有制度地開展衛生大掃除活動。把每天一小掃四保潔、一周一大掃、一月一評比活動形成制度落實下來。制度規定班級每天上午組織值日生對教室、宿舍及清潔區進行一次打掃,另外進行四次保潔,保證校園面貌整潔美觀。每周五的第五節課進行一次大掃除,確保教室、宿舍無衛生死角。結合流動紅旗的評比,每月進行一次衛生班級的評選,對評選出來的班級給予獎勵。通過衛生行為的落實,促進學生衛生意識的增強,從而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總之,孩子們生活在農村,環境條件沒有城市好,但是我們對孩子衛生習慣的培養是不可以馬虎的。正因為農村環境差,我們更應該花心思去改正孩子們的壞毛病,讓他們有一個好的習慣,為他們的未來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我們始終相信,只要堅持,農村的孩子也可以一點一點地進步,不斷地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馬海英.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教育芻議[J].新課程(上), 2018(02):68.
[2]趙生軍.淺談民族寄宿制小學生生活衛生習慣的養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8, 18(6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