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 曾新洲
[摘要] 鄉村工匠將在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中起著重要作用,結合我國農村的特點,探索出適合我國國情的高職院校鄉村工匠培養對策:幫助學生牢固樹立為鄉村振興戰略服務的就業創業理念;構建“農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同時,為保障該對策順利實施,向政府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 鄉村振興戰略;高職院校;鄉村工匠;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支持地方高等學校、職業院校綜合利用教育培訓資源,靈活設置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鄉村振興培養專業化人才,扶持培養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鄉村工匠等。這是黨和國家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方向和指南。本文試圖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高職院校鄉村工匠培養對策,實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的有效對接,豐富學校發展內涵,強勁學校專業建設,實現高職院校擔當起培育鄉村工匠的重任,為農業現代化服務的目標。
1 相關概念界定
1.1 鄉村振興戰略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將其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1.2 鄉村工匠
鄉村工匠是指在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中起著重要作用的,愿意扎根農村,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具有一技之長的鄉村人才隊伍。
2 我國高職院校鄉村人才培養現狀
2.1 服務“三農”意識不強,對農業發展貢獻不大
農業高職院校本應是根據各地農業經濟發展特色的需要,為社會培養適合農業和農村經濟建設的企業用得上、畢業生留得下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但由于現代商業經濟的沖擊,服務“三農”的觀念逐漸淡薄,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低。
2.2 鄉村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在鄉村人才培養上定位模糊不清,導致專業設置沒有體現農業特色、區域經濟特色和高職特色,而且專業結構不合理,非農專業多,“傾農”專業少;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農業現代化程度日益加劇,但教學內容卻跟不上農業發展的實際,人才培養滯后。且與當地農村及農業企業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業生產力的程度不高。隨著產教融合的進一步深入,高職院校越來越重視校企合作,但是大部分學校都把目光定位在國際國內知名企業,和農村企業合作的院校較少,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3 高職院校鄉村工匠培養對策
3.1 幫助學生樹立為鄉村振興戰略服務的就業創業觀念
3.1.1 加強農村就業政策和就業形勢的宣傳力度。從學生初入校門開始通過講座、大學生就業指導課、思政課、專業課等途徑加強農村就業政策和形勢教育,引導學生主動了解國家建設美麗鄉村的美好藍圖和農村發展動態,促進學生畢業后去農村就業創業,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如鼓勵大學生畢業后去農村支教,有效解決鄉村教師流失問題,全面提高農村基礎教育和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質量; 積極培養大學生村官,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強農村科普工作,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從根本上解決時下許多村民“上不贍養父母、下不撫養子女”、“整天沉迷于打牌賭博、買碼,致使農田荒蕪”的現象。
3.1.2 建設校園農業文化。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是體現高職院校特色的載體。樹立高職學生的農村就業擇業觀,可以將校園文化建設與農業行業特色相結合,建設體現以農業理念、農業特征和農業情感為特點的農業特色文化,讓學生在校園感受濃厚的農業文化,培養學生的“農文”情懷。
3.1.3 開展農村創業指導。高職院校積極與當地農業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建設農村公共實訓基地、創新創業孵化中心,聘請校外企業專家、高級技術人員擔任創業導師,指導老師和學生共同學習農村創業知識,提高農村創業技能。
3.2 構建 “農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3.2.1 專業建設:設置“農味”專業(方向)。(1)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帶動下,發展鄉村旅游將成為打造鄉村振興的新引擎,農村的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將比以往發展得更快,學校可以對應靈活設置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開發與管理等專業(方向)。
(2)新農村建設需要大量有知識、懂技術的專業人才,學校可以開設各類技能型專業,如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建筑工程等,為鄉村振興培養專業化人才。
(3)重振特色專業和品牌專業。針對當地農村文化和經濟特色,學校主動對接設置鄉風民俗研究、傳統手工藝制造等特色專業(方向),充分發揮專業特色和優勢,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
3.2.2 師資建設:培養“農味”教師。(1)教師引進。順應鄉村振興建設的發展要求,高職院校原有專業師資的配置中應考慮適當引進農學類專業教師,在教學中傳授農業技術,并引導學生關注和思考鄉村振興建設的問題。
(2)教師培養。不斷強化教師的“三農”服務意識,建立健全科教服務支持體系。比如通過建立專任教師“三下鄉”見習制度,提升農業職業能力的教師評聘制度和建立提升農業職業能力的教師激勵機制,鼓勵教師積極爭取各類農業科研項目,讓科研參與到農業經濟服務中去,努力提升教師的農業理論素養和業務水平。
3.2.3 課程建設:配置“農味”課程。課程是育人的重要載體,職業院校依托原有專業適當增設農業類課程。例如經貿類專業,可增設農產品營銷課程;會計類專業,可增設農村財務會計課程;機械工程類專業,可增設農業機械課程。同時,依托校園信息化資源和自身的資源、信息優勢,建成網絡培訓平臺和數字化培訓資源庫,多方位有效地增強學生的綜合技能。
3.2.4 實踐教學:深化“農味”校企合作。爭取政府支持,繼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涉農行業企業所需能力為標準,強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崗位指向性與實踐針對性,實施 “教學工廠、職教集團、合作農場、農業園區、基層農村”等多層次的實訓教學,積極建設農村公共實訓基地、創新創業孵化中心等項目,提高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程度,增強高職學生服務農業和農村的實踐能力,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3.3 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
培養高素質的職業人才是高職院校的根本任務,高職院校應綜合利用各種職業教育培訓資源,培養接受農業發展新理念、掌握農業發展新技術、懂得農業市場營銷新策略的高素質專業型職業農民。
組建農業專業師資隊伍,加強對現代農業從業者的培訓,使其掌握相關實用知識和技能。與企業相配合,教師入村入組提供生產技能指導服務。緊密結合區域經濟和產業特點,積極探索創業培訓模式,有針對性地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行動,建設特色項目,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與精準扶貧緊密結合。在連片貧困地區對農民就近開放辦學,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開展農民工就業創業培訓,為扶貧攻堅服務。
4 保障措施
4.1 政策激勵
對于當前國家急需但人才緊缺的涉農專業,在高職院校招生時給予學費減免或者降低高考錄取分數線;完善高職院校畢業生農村基層就業創業的各項政策,制定相關激勵制度,吸引學生去農村就業,比如降低大學生村官招錄門檻,讓高職學生有競聘機會;地方政府支持高職院校與當地鄉鎮企業校企合作,為相關高職院校辦學和企業經營提供優惠政策,提高學校和企業的積極性。鼓勵鄉鎮企業做大做強,為農民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和機會,減少農村人口流失,有效解決農村空巢現象;將教育振興工作作為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標,并且在政策上給予指導。各地依據自身情況,圍繞國家關于鄉村教育振興的核心方針,制定具體方案,確保政策全面落地實施。
4.2 經費保障
通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大高職院校鄉村工匠培養的投入力度,建立鄉村工匠教育經費保障體系,積極完善各項教育配套設施;加大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和科學研究的資金投入;加強對經費投入落實情況的監督與執行。
[參考文獻]
[1] 楊凌云. 新時期高職院校助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7(7).
[2] 盛子強等.基于農業現代化的農業職業教育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6).
[3] 李怡,曾新洲. 淺談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高職院校 “農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今日財富,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