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潔玲 王偉江
[摘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對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梅州市興寧市運用“三多三促”模式運營機制以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目前,“三多三促”模式硬件日趨完善,但存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缺乏系統化公共管理、認知度不高、文化參與意識較差、缺乏資金等主要問題。因此,必須通過創新管理方式與結合人力資源管理學,借鑒企業績效管理的模式,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運營機制和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進程,以保障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高效運行。
[關鍵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三多三促”模式;運營機制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我國當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運營機制建設存在思想認識不足、缺乏必要的資金投入、文化管理體制不當等問題。本文以廣東梅州市興寧市水口鎮文化俱樂部模式建設為例,積極探索山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新渠道,以“三多三促”模式建設農村文化俱樂部,旨在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實現群眾就地、就近、自愿,自建、自管、自享公共文化,讓公共文化融入群眾生活,讓客家古民居煥發生機。結合當下新型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分析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管理機制上存在的問題,指出運營問題缺陷所在,提供有效的運營機制模式建議,為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建設提供新的思考方式與改善空間。
1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內涵及運營機制
1.1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內涵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指為滿足社會的公共文化需求,向公眾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行為及其相關制度與系統的總稱。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是滿足社會公共文化需求的基礎環節,通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可以加快縮小城鄉差距,提高和改善居民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助力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
1.2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成
當前,關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學術界并無一個明確界限,大概包括公共文化服務的主體對象、產品服務的內容體系、公共文化組織機構體系、制度保障體系等。
1.3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管理機制及其影響因素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管理機制是集目標導向機制、合理決策機制、資金保障機制、文化交流機制、人才保障機制、內在生成機制以及績效考評機制于一體,形成相互聯結的有機整體。影響該機制的運行在于政府是否在運行過程中起主導地位,其次是居民參與積極性以及滿意度,兩大主體均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對該管理機制起著重要影響,各大機制合理運行并相互協調對該體系順利長遠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積極影響。
2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運營機制現狀分析(以興寧市“三多三促”模式為例)
2.1 興寧市“三多三促”模式內涵
“三多三促”模式是興寧市為滿足基層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客家古民居保護、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結合起來,建設多形態、多功能、多層次的公共文化基地;有效保護與傳承古民居的特色、促進農村文化俱樂部惠民項目的落成。從建設規劃上體現“三多”,從目的意義上實現“三促”,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建設文化祠堂為載體,打造集教學、活動、宣傳為一體的文化祠堂,成為當地群眾開展傳統文化活動的場所,充分發揮文化祠堂在培養新型農民、倡樹文明新風,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精神,促進農村和諧的重要作用。農村文化俱樂部為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使當地特色文化與建筑得到有效保護和活化,帶動經濟滯后的鄉村文化蓬勃發展,有力促進了農村和諧社會建設。
2.2 興寧市“三多三促”模式服務設施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通過實地調研與訪談,當地居民對“三多三促”模式的了解程度集中在“基本不了解”,占比例高達73%,只有少數人“非常了解”,比值僅占3%。在總調查人數中,對“三多三促”模式“稍有了解”約占總人數的四分之一。在訪談過程中,絕大部分居民對“三多三促”模式并不熟知。
在被調查參加農村文化俱樂部人群中,持“喜歡”態度占27%,僅有少部分居民持不喜歡態度,超過一半的受訪者保持中立態度。目前,水東村當地居民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認知度不高,缺乏認同感,農民的文化參與意識較差,參與熱情不足,多數人認為與己不相關。
調查數據顯示,當地公共文化服務和公共文化設施種類與數量不能滿足需求。包括體育器材類在內的各類設施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高的文化需求。綜合分析,完善基礎設施、豐富活動形式、增加娛樂競爭項目三者比例相當,居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改進都有一定的看法與建議,也反應現下水東村的公共文化服務的基礎設施不完善、活動形式較為單一、娛樂競爭項目較少等現狀,側面表現了當地基礎建設并不能滿足居民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居民對于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與場地提出的改進方向,表示應增加種類的比例,單一種類設施暫時未能滿足當地居民的需求。
資金短缺是建設公共文化服務的重大問題。建設資金來源于政府的撥款,來源單一,不能形成長期的資金鏈供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運營使用,因而使得文化場館的功能和效用大打折扣。再者,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隊伍人才不足,基層人員的缺失、專業文化活動人才嚴重不足,人才流失嚴重,管理水平也不高。
2.3 興寧市“三多三促”模式建設運行機制存在問題成因分析
2.3.1 管理者缺乏系統化公共文化管理手段。從管理者角度而言,欠缺系統化的運行機制管理。從根源層面到實施層面,都缺乏良好的系統性管理。調查中發現梅州市興寧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根源上人才不足,文化宣傳不到位,基層文化服務和專業文化活動服務隊伍人才嚴重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實施層面上,各職能部門不僅沒有外部環境競爭壓迫,而且缺乏創新與監督,這將導致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滯后。這些問題都是導致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對文化的投入方向不當,管理不到位,文化市場慢慢萎縮,文化服務功能衰退,群眾對文化工作不滿意。
2.3.2 參與者缺乏充分思想認識。針對個體角度來看,參與者缺乏充分思想認識。調研表明,興寧市當地居民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認知度不高,缺乏知曉度、參與度和滿意度。一方面,反映大部分的居民對農村文化思想接受力度不高,積極性相對較低。另一方面,反映了由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難以組織評價反饋,工作成果沒有評判標準,各級政府對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建設工作重視度較低,從而導致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較為滯后,居民接受信息的來源與渠道減少,因而也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了解甚少。
2.3.3 缺乏充足的資金投入。客觀因素的存在也使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運營舉步維艱。在調查“三多三促”模式運行數據中顯示,公共文化服務和公共文化設施總量不足,像農村體育器材類等設施在量上不能滿足農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能吸引人的文化項目也嚴重不足等問題。反映出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資金不足,資金來源單一等問題。興寧市文化俱樂部建設資金僅來源于政府的撥款與村民自發籌集,來源單一且受限制,沒有長期且穩定的資金鏈支撐公共文化體系的運營,使得社會總體公共文化服務無法落實與實施。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作為基礎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消耗。我國政府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投入資金缺乏有效的管理與監督。
3 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運營效率的對策建議
3.1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需求反饋機制與創新信息獲取途徑
參與者的認知度不高,缺乏知曉度、參與度和滿意度,根源來自當地需求與反饋機制不完善,信息獲取不足。建立群眾需求反饋與信息獲取機制,形成完善的需求反饋機制與信息獲取途徑多樣化是促進“三多三促”模式運營機制更為完善的關鍵舉措。作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參與者,應當作為提供完善該體系建設建議的第一主導人,有效和系統的需求反饋機制可以使參與者的訴求有徑可循。拓寬公眾信息渠道,暢通需求表達途徑,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通過上門走訪、召開座談會、發放調查表、設置意見箱、開設服務專線,形成“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廣泛征集群眾文化需求。同時,創新信息獲取途徑,例如在各大村口的宣傳欄上進行宣傳、深入住戶居民宣傳等方式。創新方式可以結合當下“互聯網+”進行宣傳,管理者借助互聯網,設計電子宣傳畫報,AR模擬當地特色舞蹈或趣味活動,來提高宣傳力度和參與度。更深入了解參與者的需求和評價,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更具針對性與有效性。完善與創新信息渠道的多樣化,有利于參與者多方面獲取信息進而更加了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意義。
3.2 創新制度建設,完善服務體系和運營模式
一是通過設立不同項目所必需的日常機制運營方式,完善日常管理模式,進一步規范公共文化設施日常管理使用制度,是確保群眾文化活動有序開展的前提。比如用不同展覽室的日常維護規則來規范管理者行為;社區書畫展覽廳的強制請勿觸摸、電子設備區禁止攜帶液體物品等字樣來規范參與者的行為。二是考核機制,使用抽查或不定期清查方式來考核農村公共文化項目的開展、使用與保存情況;日常管理是否到位、居民滿意度等維度來作為考核評判的標準。三是實行激勵手段以引導鼓勵興辦各類特色活動。針對當地特色文化來舉辦相關文藝活動等吸引農村群眾的注意,有利于傳承和發展當地的特色文化,促進惠民項目的有效開展。
3.3 加強文化管理,根據需求特性,垂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內容
依據不同地區的不同文化,構建符合當地文化特色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的管理模式,就是從常規的套路模式轉移到豐富文化內容,提升文化服務,加強文化管理。水東村“三多三促”模式通過農村文化俱樂部建設,結合當地圍龍屋特色,發動村民、鄉賢修葺老祖屋、圍龍屋,促進古民居保護。一方面,可以切實保護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宣傳和弘揚傳統文化,進一步探索文化資源共享,建立文化共享機制,擴大文化建設覆蓋面。另一方面,堅持公共文化設施免費對外開放,提升服務質量,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增進城鄉公共文化發展的均等化,提高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技術水平,打破“城鄉文化斷層”的困境。
4 結語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要求深入農村,了解廣大農村居民需求,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在此節點,探尋農村居民對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以及加快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顯得十分重要。本文以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推行“三多三促”模式作為實例,分析研究了我國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及相應的解決方案。在深入研究中得出,我國正處于經濟不斷發展,農村人民文化需求亟待解決,必須加快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過程中需要國家政府機關、農村各基層機關及社會各界力量的支持及配合。
[參考文獻]
[1] 王富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2.
[2] 郭星.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管理機制創新路徑考察——以“來賓模式”為視角[J].廣西社會科學,2014(5):179-184.
[3] 張貴凱.西安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問題與對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19):170-171.
[4] 徐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低效成因及對策[J].經濟師,2019(1):32-35.
[5] 朱夢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8.
[6] 疏仁華,楊龍飛.加快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路徑[N].安徽日報,2019-01-22(006).
[7] 李金良,鄧屏,楊衛武.基于公眾滿意度分析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以上海市為例[J].經濟師,201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