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理
[摘 要]柔性管理是一種以管理對象為中心、以調動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為手段的人本主義管理理念,柔性管理思維能將外在的價值理念、思想原則等內化為個體的思想認識、價值信仰、行為自覺等。所以應當以柔性管理思維指導農民生態意識培育,建立對話交流的生態意識培育模式,建構通俗易懂的生態意識培育內容,開展多元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提高農民生態意識培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農民;生態意識;柔性管理思維;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F323.22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增加,制約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此黨中央在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提出了“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農民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主體,只有當每個公民都擁有較強的現代生態意識,自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才能更好地建設山清水秀的美麗鄉村。所以應高度重視農民生態意識培育,創新農民生態意識培育的理念及方法,以柔性管理思維提升農民生態意識培育的有效性。
1 柔性管理思維:農民生態意識培育的新思維
柔性管理是一種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管理理念。與以制度約束、法律強制、行政命令為基本特征的剛性管理思維相比,柔性管理思維更加重視管理對象的主體性、能動性,多以滿足情感需要、激發創造意識、發揮主體精神等方式實現管理目標。在封閉的傳統社會中,國家或組織多以剛性管理思維開展政治教化、道德教育、內部管理等,以自上而下的制度約束、思想灌輸等方式實現管理目標。工業革命時代的泰勒制是剛性管理思維的典型代表,科學管理大師泰勒對企業生產的每個環節進行分解,建構了標準化、規范化、程序化的科學管理模式,這種剛性管理模式被廣泛用于企業管理、行政管理等領域。但是這種以物為中心、見物不見人的剛性管理思維存在許多弊端,比如忽視了管理對象的情感體驗、價值尊嚴、心理需要等,不能很好地調動管理對象的主體性、能動性等;片面強調人的被動性、接受性等,很容易帶來人性的扭曲和異化,特別是隨著價值多元化、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剛性管理理念的弊端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于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人為本的、尊重人的需要的柔性管理思維開始普及,被廣泛用于企業管理、行政管理、學校教育等領域。從總體上看柔性管理思維以尊重人、關心人、激發人為出發點,以柔性化、長期化、隱性化等為管理手段,可以將外在的行為準則、價值理念等內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價值信仰、行為習慣等,提高思想宣傳和組織管理的有效性。
農民生態意識是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發展綠色農業的重要前提,對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但是農民生態意識薄弱、生態知識缺失、生態文明建設參與較少等,影響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比如許多農民缺乏環境保護常識、生態保護知識,對污染環境、砍伐森林、亂挖礦山的危害性認識不足;將居住地的森林、土地、礦產、林地、河流等視為自家的私有財產,將擅自開發自然資源、隨意破壞生態環境等看做自己的私事,忽視了公民應當承擔的生態責任。再如許多農民的生態法治意識淡薄,對《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土地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規了解不多,對生態權利、生態責任等缺乏認知,不知道如何開展生態維權活動。為了更好地提高農民的生態意識,地方政府、環保部門等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宣傳和培訓活動,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為此,應創新農民生態意識培育理念,以柔性管理思維指導農民生態意識培育,充分調動農民參加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性和創造性。
2 柔性管理思維視域下的農民生態意識培育問題
農民生態意識培養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內容,對于化解農村和農業發展的生態困境具有重要意義。從柔性管理思維看,當前農村生態意識培育中的生態憂患意識匱乏、生態消費意識缺失、生態法治觀念淡薄、環保利己主義思想泛濫等問題不僅與農民素質、社會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還與剛性化的生態意識培育理念緊密相連。
(1)培育模式僵化。農民生態意識培育與普法教育、廉政教育等不同,是一種引導性的公民意識教育,不太適合思想灌輸、反復說教、剛性管理等傳統教育模式,但在農民生態意識培育中基層政府和宣傳人員的教育理念落后,不知道如何有效開展生態意識教育,仍以懸掛宣傳標語、發放宣傳資料、開展知識講座等方式宣傳生態知識、環保法規等,忽視了農民的認知水平、傳統觀念、情緒體驗等,導致生態保護意識、環境保護思維等無法進入農民的內心世界,生態意識培育效果也往往不盡如人意。
(2)內容枯燥乏味。從總體上看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比較低,理論素養比較差,不愿聽也聽不懂抽象難懂的內容、深奧晦澀的理論,這就要求基層政府、環保部門、新聞媒體用生動形象、“接地氣”的農民話語宣傳生態文明知識、生態保護法規、生態消費理念等。但在農民生態意識培育中,教育主體缺乏農村生活經驗、農業生產知識,對農民的思想觀念、認識水平、知識素養等了解不多,不能將生態文明知識、環保法律法規等轉化為農民愿意聽、能聽懂的話語及內容,弱化了農民生態意識培育的有效性。比如基層政府多以生搬硬套的方式宣傳環境保護的法律條文,講解農民應當承擔的生態保護責任等,這些內容枯燥乏味、脫離農民的生活經驗,很難與農民產生情感共鳴。
(3)交流互動缺失。農民生態意識培育并不是自上而下的、強制式的思想灌輸,而是以提高農民生態素養為目標、以交流溝通和雙向互動為方式的教育實踐活動。只有從農民的生態理念、心理期待、思想認識等開展生態意識培育,讓農民真正參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才能更好地增加農民對環境保護、生態消費的情感和價值認同。但在傳統教育理念和宣傳方式影響下,基層政府或環保部門多以環保知識宣傳、生態理論灌輸等方式開展農民生態意識培育,將發放了多少宣傳資料、開展了多少知識講座、組織了多少環保活動等作為評價生態意識培育的標準,忽視了農民對生態教育實踐的參與性。這種“重形式、輕內容”“重灌輸,輕交流”的生態意識培育不能很好地調動農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導致許多農民都將生態文明、環境保護等視為“與己無關”的小事,直接影響了生態意識培育的有效性。
3 以柔性管理思維優化農民生態意識培育的策略
在農民生態意識培育中,理論灌輸、反復說教、行為約束等剛性管理模式無法真正調動農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也無法將外在的生態文明知識、環保法律法規等內化為農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導致農民生態意識培育效果不盡如人意。為此,應當以柔性管理思維指導農民生態意識培育,以農民的生活經驗、思維方式、思想認識等為出發點開展生態意識培育,增加農民對生態文明、生態保護和生態消費的認識、理解和認同。
(1)創新農民生態意識培育方式。首先,建構生態意識培育平臺。要發展現代農業、建設農村生態文明,就需要以柔性管理思維指導農民生態意識培育,建設以農民為主體的生態意識培育平臺,引導農民充分參與生態文明實踐。比如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體開展交流互動,答復農民對生態文明建設、綠色農業生產、生態維權的疑問,激發農村對生態保護、生態消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應當建立由普法人員、農業技術人員、環保人士等組成的教師隊伍,下鄉講解生態文明建設知識、綠色生產技術、生態消費理念,針對性地解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種種問題。此外,創新生態意識宣傳方式。在農民生態意識培育中應摒棄傳統的說教式、灌輸式宣傳方式,以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生態意識培育,比如可以利用農村書屋、宣傳標語、村廣播等宣傳生態保護知識,增加農民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了解。可以播放農村水污染、垃圾圍村、空氣污染的環保短片,以生動直觀的案例講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還可以將農業生產、農村生活中的生態環境問題融入文藝下鄉活動,通過小品、民歌、戲曲、二人轉等方式傳播生態文明知識,提高農民生態意識培育的有效性。青島電視臺就開辟了“環保小妙招”的專欄節目,以生動直觀的方式講解生產生活中的環保措施。
(2)優化農民生態意識培育內容。從柔性管理思維看,生態文明、環境保護、生態消費等并不是遠離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抽象理論,而是植根于農業生產、農村建設、農民生活的生態知識和感性經驗,只有將生態知識和理論轉化為農民聽得懂、愿意聽的話語和內容,才能提高生態意識培育的有效性。所以在農民生態意識培育中應當以農民的知識接受能力、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為出發點創新生態意識培養的內容,將抽象難懂的生態保護理論、生態消費觀念等轉化為貼近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案例、故事、知識,提高生態意識培育內容的直觀性、生動性和趣味性。比如可以以農藥化肥使用、自然資源過度開發為例講解粗放式發展模式的種種弊端,以秸稈禁燒、農村水污染、農村垃圾回收為例講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以農村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節日燃放煙花爆竹為例講解生態消費、理性消費的重要價值,將生態意識培育融入農民的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此外,可以將生態保護知識、生態消費理念、環保法律宣傳等制作成影視作品、網絡視頻,拉近生態意識培育與廣大農民的心理距離,增加農民對生態知識和生態消費的了解。
(3)開展農民生態意識培育實踐。馬克思說過,利益決定著人們的態度和行為,思想離開利益就會讓自己出丑。傳統的剛性管理思維忽視教育對象的利益訴求,不能從教育對象的心理需要、情感體驗等開展活動,直接弱化了教育及管理活動的有效性。柔性管理思維以激發管理對象的需要、體驗、興趣、尊嚴等為出發點,比較重視管理對象的情感體驗、心理感受、利益訴求、實踐參與等,能夠較好地調動管理對象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所以應當以剛性管理思維指導生態文明實踐,引導農民充分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在實踐中培養農民的生態意識。比如可以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活動,評選美麗鄉村、農村生態保護大使,引導農民參與生態文明實踐;可以組織農民到生態農業示范區、生態文明小康村等參觀學習,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態文明建設意識。地方政府應當加大對農村垃圾回收、水污染治理、新能源利用的投入,引導各個農村進行環境綜合治理、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傳統廁所改造等,在生態文明實踐中培育農民的生態意識。此外,應當發展綠色農業、生態旅游等產業,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回收、農村水污染治理等環保活動,將農村變成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的美麗鄉村,不斷提高農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同度和參與度。應當出臺扶持生態產業、建設生態文明的優惠政策,以靈活多樣的方式支持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比如工商部門應當在“綠色食品”商標注冊、品牌推廣等方面給予支持,鼓勵農民大力發展綠色農業。
在農民生態意識培育中應當摒棄灌輸式、強制式的剛性管理理念,樹立以農民為中心、以引導為手段的柔性管理思維,用生動形象的內容、靈活多樣的方式提高農民生態意識培育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王麗麗.農民生態意識培育的實踐維度探究[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2018(05).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2-05.
[3] 紀詠梅,張紅霞.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的農民生態意識培育探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5)
[4] 李愛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域下培育農民生態意識的路徑探索[J].北方經濟,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