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
摘 要: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礎,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更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視的內容,本文從文化適應視域下總結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分析其成因,并從文化層提出相應的對策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群體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適應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到:“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1]側面指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重要內容。內地高校中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處在不同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的城市求學時,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著學校學生管理服務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的有序開展,嚴重時會造成校園內甚至是當地安全穩定工作。因此,研究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相關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
(一)學習方面無奈產生的焦慮
很多少數民族大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通過雙語教學或者是民族語言教學,內地高校中專業課教材是用漢語言編寫,專業領域的漢語不易理解,授課教師采用漢語授課,少數民族學生會感到力不從心。筆者在與新疆內高班的民族生的訪談中了解到,在學習方面令他們感到最焦慮的并不是學習成績不好,而是學習態度認真,努力學習書本知識了但成績還是不如意而產生的無奈和挫敗感,久而久之,就放棄了提高學習成績的期望,惡性循環,成績越來越差。
(二)人際交往封閉產生的焦慮
高校中,少數民族學生在校園中人際交往封閉主要是與非本民族同學交往過程中遇到了困境。一方面,少數民族學生和非本民族學生由于語言、生活習慣不同以及各自對地區環境的不熟悉,表現在對彼此之間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看不慣以及不耐煩,不同民族學生便形成了各自的圈子。另一方面,在漢族學生占多數的高校中,少數民族學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缺乏積極交往的主動性,當碰到矛盾時,會采取消極的交往方式,這影響了和其他民族同學的正常友誼的形成,加上在校本民族同學的人數有限,若是再與本民族同學交往不順心的話,容易形成自我封閉的情緒,引發心理健康問題。
(三)職業生涯發展產生的焦慮
在就業形勢嚴峻的背景下,少數民族大學生面臨的職業發展問題比非少數民族學生無疑會更多。一方面,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在校時期對自身大學生生活的規劃缺乏積極的競爭意識和規劃意識,等到畢業就業時屢屢受挫容易產生自我否定。另一方面,在內地城市中,少數民族大學生相對缺乏實習機會,也使得他們無法提前接觸到就業的艱辛,無法提前預知自身能力和未來職業發展之間的匹配程度,以至等到畢業時措手不及,感覺到無奈,會把自身焦慮歸咎于外部環境的不公平。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特點
(一)心理情緒軀體化轉變明顯
來自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學生的飲食習慣以及家鄉環境和內地有較大差異,剛來內地高校就讀時往往沒有食欲,需要時間適應本地的食物。筆者通過對部分剛來內地就讀大學的少數民族學生的訪談得知,當他們在學習、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不如意的時候極容易出現頭暈、腸胃道的不適。情緒的變化會引起主觀的身體的不適感。
(二)心理情緒群體化轉化突出
在內地高校中不同民族同學之間的交往過程中所產生的隔閡會比同個民族學生交往的情緒波動大。同個民族學生在交往過程引發沖突的源頭是普通的分歧,并且結果僅是個體間的矛盾。但不同民族學生在人際交往產生隔閡的源頭普通的分歧也會被人為的上升為尖銳的民族文化之間和不同區域群體性的矛盾。少數民族學生會因為漢族同學某次不經意的不禮貌語言和行為臆想擴大成是漢族對少數民族的歧視和排斥,會將個體之間的情緒轉化為不同民族群體性之間的沖突矛盾。
(三)心理波動誘發源復雜化明顯
引發少數民族同學心理波動的誘發源不僅僅是學習、住宿環境、社會交往某一因素而導致,而是多種因素混合造成少數民族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例如在參與到心理咨詢的少數民族同學往往有心理焦慮癥是因為學習成績、人際交往、生活習俗、職業發展等綜合原因導致其心理產生無助、極度焦慮的心理壓力。
三、文化適應視域下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壓力的成因分析
(一)面對文化跨越時不適應性
個體生活文化背景的轉變能改變個體的價值體系和行為習慣。若文化轉變過快,個體適應的速度較慢的話,容易出現消極的處事觀和認知觀。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進入內地高校就讀之前所面對的是濃郁單一的民族文化,這種背景下的青年大學生著濃厚的民族觀念和鄉土意識,對自身民族認同感和榮譽感非常強烈,而該類青年大學生進入大學后所面臨的是多元化的文化,這時快速、寬領域的文化跨越使得少數民族大學生容易出現驚慌、迷茫的心理問題,具體也就表現在與人交往、專業學習方面的消極狀態。
(二)民族自尊心在社會交往中的壁壘
大部分來內地求學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是民族地區學習上的佼佼者,抱著自我優越感來到內地都市求學,發現同等優秀的學生比比皆是,這種自豪感和失落感容易使得少數民族大學生懷念回到家鄉那種榮譽感。這種思維的驅使下,使得少數民族大學生逐漸脫離和漢族同學的交往,自我保護的意識下使得他們更愿意和同個民族學生聚在一塊,形成同民族之間的非正式群體,并會形成一種無形的民族社交壁壘,甚至會孤立、排斥同民族中“不站同一邊”的學生,導致這類“中立”學生容易產生社會交往心理壓力,間接影響學業。
(三)文化差異性的認知不足
首先,很多少數民族大學生漢語的掌握不全面會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回避和不自信的狀態,間接阻礙了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交流和認識;其次,部分少數民族同學在成長過程和宗教緊密相關,而內地高校由于政策環境、文化環境的不同使得該類學生在對宗教的態度受到一定的影響,使得該類學生會出現不滿抵觸的情緒。最后,大部分內地的漢族學生沒有親身去過祖國的邊疆地區,對少數民族文化缺乏了解,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會有無意識的話語舉動會讓少數民族學生感覺到不滿、甚至是不尊重,使得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情緒波動大,產生人際交往封閉的狀態。
(四)自我矮化與封閉
在現實中漢族同學數量占比大氛圍中,少數民族同學個體及其家庭更容易產生強烈的消極主義文化心理,自我矮化程度不斷加重,對于心智還是處于發育階段的大學生來說,同學的偏見和疏遠、加重了他們的心理負擔,從而導致了少數民族對自身進行自我污名和隔離,心理壓力容易受到激化。
(五)群體聚居文化引發心理焦慮蔓延
校園少數民族同學的玩伴更多是同個民族同個地區同學,所面臨的生活困境,在面對一般性環境所引起的心理焦慮下,會傳遞給同個少數民族群體,容易使得一個人的情緒焦慮引起群體性的情緒焦慮。
四、提高少數民族群體心理健康的對策
(一)推動多元融合性文化的教學課程
多元融合性的教學課程體系能夠消除校園內狹隘文化的壟斷,促進學生對學校文化的認可和接受,使得校園內各民族學生能夠尊重、理解和學習多樣的民族文化,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各民族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可以避免產生矛盾,從源頭上減少少數民族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具備多元融合性文化的教學課程在內容制定方面需要注意兩方面:第一,教學案例中要體現多樣的正面的文化群體;第二,要正確客觀的評價各文化群體各民族的歷史。
(二)豐富校園文化多元性
校園文化是各民族學生聚集一塊學習生活所依托的社會亞文化,良好的校園文化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品行和思維方式。將創建多元文化的校園環境作為招收民族生多的高校的教育理念,讓不同民族的學生彼此了解文化的差異,推動不同文化的彼此尊重以及接受文化差異帶來的生活習慣、人際交往的特點。除了教學計劃制定、課程結構編排中要尊重民族文化,在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中也要舉辦讓不同民族學生相互了解、熟悉的特色活動。同時,加大校園網信息化的建設,從線上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的融合,形成線上線下多層次的教育服務,增強學生在面對所處文化變化時的調適能力和適應能力。
(三)加大民族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服務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融性
在新生入學教育和平時的主題教育活動中增強校園各民族學生的理想信念,明確政治立場,增強愛國情懷,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要將民族文化教育融入其中,提高各民族學生民族團結的意識。可通過舉辦各民族傳統文化學術講座、到各民族地區調研等方式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從而減少因對各民族文化不熟悉而產生的矛盾沖突。制定特定的適合的用來衡量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指標,運用含有民族文化的特色活動加大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康復訓練,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的融合,培養各民族學生對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培養多元文化觀念。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2-12-08)[2019-11-22],http://phycjy.pinghu.gov.cn/readnews.asp?id=3121.